基层既是产生社会矛盾的“源头”,同时也是疏导各种矛盾的“茬口”。新时代基层年轻干部不能拈轻怕重、畏首畏尾,要敢钻“矛盾窝”、自找“麻烦事”,善用“浦江经验”这把金钥匙,以“变与早结合、真与快并重、实与好兼顾”的工作方法,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构筑党群连心的“最美同心圆”。
用好“浦江经验”的“变”与“早”,以“接地气”的群众语言架起连心桥。“言为心声,语为心境。”和群众交流不是照本宣科的政策宣讲,而是心与心的真诚对话。年轻干部要练就“到什么山唱什么歌”的本领,既要掌握政策法规的标准“普通话”,更要精通群众喜闻乐见的“地方话”。面对不同诉求的群众,要精准施策:对心存疑虑者春风化雨讲透政策红利,对情绪激动者刚柔并济站稳立场。更要变“群众上门”为“干部敲门”,通过“民情夜访”等形式主动“晒家底”“听牢骚”,在家长里短中捕捉矛盾苗头,在促膝长谈中化解心中块垒。唯有以“早发现、早介入、早化解”的主动姿态,方能将矛盾纠纷消弭于萌芽状态。
用好“浦江经验”的“真”与“快”,以“钉钉子”的实干精神破解民生难题。“浦江经验”的精髓在于以真抓实干破解信访困局。年轻干部要牢记“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坚决杜绝“表态快、落实慢”的官僚做派。面对群众反映的揪心事、烦心事,要闻令而动:建立“问题、责任、时效”三单机制,推行“简单问题现场办、复杂问题限时结”的工作法。要发扬“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斗争精神,对历史遗留的“硬骨头”建立专班攻坚,对群众关切的“心头事”实施挂图作战。只有以“事不过夜”的紧迫感和“抓铁有痕”的执行力,才能把群众念念不忘的“问题清单”转化为干部必有回应的“履职答卷”,真正赢得群众的信任与支持。
用好“浦江经验”的“实”与“好”,以“铁脚板”的务实作风深耕责任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基层工作最忌“虚花假果”,年轻干部要力戒“坐等上门”的不良习气,主动把办公桌搬到田间地头,用一步一个脚印的脚踏实地提升“最后一公里”的“便捷度”、增加“为民办实事”的“含金量”。要拿出“刮骨疗毒”的魄力,主动朝问题亮剑,把走村入户调研当做日常习惯,“研”之有物、“研”出必行;把“群众上访”变成“主动接访”,在勤跑事故现场、勤走农户家中的多问、多学、多思中把化解风险的关口前移,真正做到务实功、出实招、求实效。(江山市上余镇人民政府 巫文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