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驻村书记董桂林的“蹭饭工作法”走红网络,千万点赞背后折射出群众对新时代干部作风的深切期盼。那些飘着饭香的家长里短,恰是新时代干群关系的生动注脚。这碗“百家饭”里,烹煮着基层治理的智慧真味。
碗沿敲开千家门,这是物理距离的消弭术。接地气才能有底气,近民心才能得民心。董桂林的乡音瓷碗里,盛着消弭距离的良方。从初见的拘谨到熟稔的玩笑,其间的转变不是偶然。青年干部主动走进群众融入群众,要明白若常坐办公室或陷于文山会海,纵然心怀热忱,亦如隔岸观火。唯有把办公桌搬到田间地头,让鞋底沾满泥土,才能在炊烟袅袅中读懂“民情地图”。只有让脚步真正丈量民情、让身影真正融入烟火,青年干部就能消解那层无形屏障,感知民生真实温度。
饭香熏出真需求,此乃心理防线的溶解剂。董桂林“蹭饭”的妙处不只是单纯的“唠嗑”,更在于将饭桌变为民情收集的“传感器”。那些关于屋顶漏雨、医保报销的询问,恰似中医“望闻问切”,在闲话家常中把准民生脉象。青年干部要明白:政策宣讲、民意收集,不能只靠会议室的严肃桌椅,要放下身段,做个有心人,方能听见最真实的民声,获得最宝贵的信任。每个青年干部在跟群众接触中,通过“蹭”饭、“蹭”聊等方式,深入细致了解不同需求,有的放矢地制定政策、开展工作,把群众的“烦心事”变为“暖心事”。
炊烟升起治理术,恰为柔性赋能的创新场。董桂林“蹭饭”的镜头里的彩椒酱、咸鸭蛋、芝麻盐等,都成了乡土风物最生动的“活广告”。这种不经意间的“场景营销”,恰是互联网时代群众工作的新范式。从延安时期“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南泥湾精神,到新时代“直播带货”的助农实践,变的是形式,不变的是干部与群众共创共享的初心。青年干部尤需培养“网感”,用新媒介唤醒沉睡的乡土IP,让柴米油盐转化为产业振兴的密码。当乡土产业的“星火”真正燎原,就能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浙江省台州市天台县龙溪乡 包凌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