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风建设是党的建设的生命线,组织工作是推进作风建设的重要保障。近期,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修订后的《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当前,组织工作正将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作为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重要切口,坚持“紧”字贯穿始终,着力推动节约理念内化于心、节约举措外化于行、节约要求固化于制,以过紧日子锤炼严实作风,锻造过硬组织,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清风正气。
拧紧思想“总开关”,厚植勤俭节约的政治本色。涵养优良作风,根本在筑牢思想根基,心正守正。从“小米加步枪”的延安岁月,到“勒紧裤腰带搞建设”的创业年代,中国共产党正是凭着勤俭办一切事业的优良作风,带领广大人民群众越过沟坎走向胜利。修订后的《条例》就是对勤俭节约政治本色的一脉相承,其中更是强调“应当把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作为重要宣传内容,积极培育和形成崇尚节约、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机关文化”。广大干部当以学习《条例》为必修课,算清“政治账”“民心账”“长远账”,将勤俭节约意识内化为坚定的政治信念、价值追求和行动自觉,从思想源头上抵制享乐主义、奢靡之风,永葆勤俭朴素的政治本色。
扎紧行动“钱袋子”,践行勤俭自持的实干准则。涵养优良作风,关键在以上率下,真抓实干。党和政府带头过紧日子,目的是为老百姓过好日子。广大党员干部应放下架子、沉下身子,把脚印留在基层,坚决破除“面子工程”,以实绩实效赢得群众的认可。各级机关需从小着手,一张纸双面使用、一次会精简流程、一笔钱严格审核,对铺张浪费、违规支出的行为早查早纠,将精力真正用在谋发展、抓落实、解民忧上。以“紧”的行动引领社会风尚,用“省”的成效换取百姓的好日子。
绷紧制度“防护网”,织密俭省节约的监督网络。涵养优良作风,长效在纪律的刚性约束。《条例》将节约理念熔铸为组织运行的制度规范,推动厉行节约转化为“刚性化准则”,提出“勤俭办一切事业,降低公务活动成本”的要求,在公务接待、办公运行、资产管理等方面立起“硬杠杠”,明确“红线”“底线”。各级部门应将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纳入考核,完善监督问责整改闭环机制,坚决防止“一阵风”“走过场”,推动节约型机关建设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让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浸润城乡、涵养民心,绘就风清气正的时代画卷。
(作者:洪雯欣,浙江绍兴市越城区陶堰街道办事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