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技术的裂变式发展正在重构教育生态的底层逻辑。把握全球人工智能发展态势,找准突破口和主攻方向,培养大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合作精神的人工智能高端人才,是教育的重要使命。当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已启动智能教育系统建设,但较少高校形成有效的科技人文协同机制,这种实践困境折射出深层的结构性矛盾。一是知识获取效率指数级提升,传统课堂的知识垄断地位加速消解,教师权威显著下降,“对话即答案”的新型认知模式倒逼教学关系重构;二是过度技术依赖导致课堂情感温度下降,“虚拟化围墙”现象诱发学生学习动力缺失与社会情感能力弱化等问题。
破解智能时代的教育协同困境,需重构科技与人文的共生逻辑。高校科技与人文教育协同需构建五维联动机制:通过认知跃迁实现知识工具化转向,以学生为中心打造自主发展路径,重塑教师作为认知生态架构师的角色定位,构建“技术-人文-认知”三元融合场景,建立素养导向的动态评价体系。这五个维度形成“范式重构-主体激活-角色进化-场景创新-生态反哺”的闭环系统,从而培育出兼具算法驾驭力与人性感知力的新型人才。
打破固有认知,推进三重认知跃迁变革
人工智能的指数级发展正引发教育认知范式的变革。教育体系从知识本位转向认知重构,从机械传承转向生态重构,从功能固化转向价值重构。在这场认知升维的进程中,教育系统正经历着三个维度的范式跃迁:一是从知识本位转向工具理性,打破“知识即真理”的固有认知,建立“知识即工具”的新理念;二是教育目标从信息量的积累转向认知能力的系统建构,将传统的知识灌输理念转变为能力培养理念,更加关注建立以创新力为驱动核心、学习力为方法支撑、思辨力为质量保障、适应力为发展基础的能力培养体系;三是从学科割裂转向跨界共生,构建科技能力与人文素养深度融合的教育生态,培养既能驾驭智能工具拓展认知边界,又能坚守人性价值的未来公民。这种转型不仅是技术倒逼的被动适应,更是人类在智能时代重新定义教育本质的主动探索。
激发学生潜能,打造自主发展成长路径
人工智能技术引发的认知民主化浪潮,正重塑教育场域中的主体性建构逻辑。在构建AI协同的教育生态的过程中,通过技术赋能让学生完成从知识消费者向认知生产者的身份蜕变,这要求教育系统以学习者为中心构建认知自主进化的赋能体系。在自我规划层面,学生需以兴趣为原点,通过AI职业测评、虚拟现实体验等工具探索潜能,形成“阶段目标锚定”与“长远愿景牵引”的动态规划体系。在自主研学方面,学生运用智能对话精准表达认知需求,通过概念图谱工具实现知识的立体化重组,借助批判性写作框架完成思维的结构化输出。在自我成长方面,通过构建“目标设定-路径选择-效果诊断-策略迭代”的认知进化闭环,发展出应对技术变革的元学习能力。
转型教师角色,构建三维融合育人模式
人工智能引发的教育生态变革,正在解构传统教育场域中的主客体关系,推动教师角色从“知识权威”向“认知生态架构师”的范式迁移。教师亟需通过科技工具与人文关怀的协同创新,在技术赋能中守护教育本质,实现从知识传授者到认知导航者的跃迁,发挥“导学、督学、伴学”三维融合的协同育人作用。导学维度强调教师要以学科大观念为脉络,通过人文教育以及哲学化思辨训练引导学生掌握“结构化提问”方法,培养其将碎片化知识转化为系统认知的能力。督学功能突出过程性评价,利用人工智能建立动态预警机制,同时保留教师的人文判断,对差异化学习需求以及底线问题实施精准干预。伴学角色则要求教师深度融入学习场景,在科技教育实践中同步开展社会情感教育,通过跨学科问题解决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共情能力。这种新定位既延续了课堂主导权,又借助AI实现了教育服务的全天候延伸,以及实现了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协同。
改造教育场景,搭建多元共生实施载体
人工智能引发的教育场景革命,正在催生“技术-人文-认知”三元融合的教育生态系统。要围绕教学工具、课程形态、教研组织、评价体系、资源建设五大维度,形成“多元协同”的立体化育人平台。一是协同课程的认知重构。在“师-生-AI协同课堂”中,教师依托学科大概念构建结构化知识框架,AI通过动态关联算法破解知识碎片化困境,学生则在问题导向的探究中发展系统性思维。课堂同步嵌入情感计算模块,通过语音情绪识别与表情反馈系统,构建人机协同的情感联结机制,有效预防虚拟化交互导致的情感疏离。二是学科体系的互嵌融合。基于智能技术构建跨学科课程新范式,在理工类课程中深度植入科技伦理模块,在人文课程系统中整合数字写作工具链。通过跨学科的项目制设计,实现工程思维、社会伦理与审美判断的认知共振。三是教育本质的生态回归。当技术工具完成效率革命后,教育系统自动导向本质价值的再确认,使AI从教学工具升维为认知伙伴,推动教育回归“启迪智慧、培育完整人格”的本质追求,最终实现“技术传递知识温度,教育守护人性光辉”的生态重构。
升级评价体系,构筑技术人文融合生态
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评价需依托技术赋能,破解分数至上的单一评价方式,构建“多维度观测-全周期追踪-动态化认证”的立体评价机制。通过AI伴学系统全程记录学习轨迹,从课前预习的思维导图生成、课堂互动的情绪识别,到课后实践的创新方案迭代,构建覆盖全流程的指标化评价网络。以人工智能为核心引擎,开发多模态数据融合分析系统,实现科技素养与人文素养的可视化、可量化评价。在评价维度上,建立“五育融合”指标矩阵,由此推动教育评价从“分数计量”转向“素养增值”,从“终端鉴定”升级为“过程赋能”,最终构建科技与人文双向滋养、智育与五育协同进化的教育新生态。其中AI赋能的评价体系不仅关注显性知识积累,更能通过非结构化数据分析,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评估,为每个学习者生成个性化成长方案,真正达成“千人千面”的素质发展导航。
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高校能够培养出大批适应人工智能时代需求的复合型人才,这些人才不仅具备扎实的科技知识和创新能力,还拥有深厚的人文素养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他们将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支撑我国在人工智能时代实现教育强国的目标。(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胡欢 杨建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