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地方要闻 > 基层治理 > 正文

雏雁争鸣,赋能蓄力 加快社区后备力量成长

“‘接地气、重实效’的课程是我愿意沉下心来听课的动力。”这是学员王雨诺对入营培训的真实感受。自浙江宁波白鹤街道“鹤彩菁英成长营”开营以来,“专业知识+小组分享”的培训模式,“开放空间”参与式项目讨论,“沉浸式”体验服务对象境遇,让学员们收获的不只是专业理论知识和社区治理方法技巧,更是全程锻造每一位学员扎根社区的坚定初心和职业情怀。

成长的齿轮不停向前转动,学习的氛围越加浓厚。“头雁领航,雏雁争鸣”的社区后备“成长记”在浙江宁波白鹤这片沃土上萌发新芽。

精选课程学员与导师共同奔赴专业之境

“课上导师问我们如何识别和评估服务对象需求?引发了我的深思,实践中我关注的是他们直接表达的意思,却常常忽略求助者潜在的改变动机,而这一部分却是实现助人自助的关键解法。”学员王振华深有体会地说。这也是白鹤街道“鹤彩菁英成长营”让社工从会干到善治的成长“密码”。

1

相对于学员的求知若渴,导师的备课更是煞费苦心。浙大宁波理工学院的余志伟教授,把《公益项目策划与诊断》讲课内容与学员认领的项目结合起来讲,把项目的要素融入到实际案例中,吊足了学员的胃口,牢牢吸引住每一道求知的目光。

成长营自开课以来,每堂课都会安排小组讨论环节,促进学员成长为能快速运用专业方法处置社区问题的“小能手”。学员苏勇在听取了潘明杰老师的“用心用情用智,调解矛盾纠纷”课程后,深受启发。先前遇到的楼上楼下因管道设计原因、多次协调无法解决的纠纷,他有了新的破题思路。他想方设法请管道方面的专业人士来居民楼“问诊”,推动改造有问题的管道,使困扰居民的顽疾得以彻底根治。

精准赋能天马行空与实务实操碰撞出的思维火花

现代社区治理已不再是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而是建设“人人参与、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家园共同体。

针对社区治理的不同模式,成长营通过邀请导师讲解,引导学员为自己所在社区“精准画像”,扬优补劣,打造居民可感可及可体验的幸福家园。

2

“我所在社区是老旧小区,服务阵地少、公共空间不足……”学员王军辉在为社区定位时与汪国波老师互动,汪老师向学员们分享了上海“生境花园”营造案例,从无到有的创建过程,转变学员对老旧小区惯有的看法,迸发出创新思维,并引导学员用积极视角看待问题,将挑战转化为成长机会。

这一堂课,学员打破固有思想束缚。课后大家发散性地创作自己社区的治理思维导图,发现了曾被忽视的资源优势。第1小组组长潘宁宁认为,在社区社会企业实践场景中,可以依托群众基础整合社区能人,挖掘美食达人、时令鲜蔬代理人等,打造家门口的鲜货集市,既能满足群众需求,又能达到共富。

当社工都能为社区描绘发展蓝图时,成长营才是后备人才破茧而出的沃土。

精心培育  激活与蓄足社区治理人才源头活水

建强社区后备人才队伍,选是前提,育是保障。

“让每位社工都成为社区治理能手,是成长营培训方向与目标”。白鹤街道党工委委员竺世峰说:“我们为这些后备社区人才备足了‘加油包’、‘资源库’,从‘情绪管理’到‘AI赋能’,从‘项目演练’到‘实地研学’,无一不是从学员需求出发,从能力提升切入,全程陪伴式助力学员成长成才。”

3

为了建优社工成长“育才圃”,成长营从选苗阶段开始,经过社工报名、街道审核,层层筛选,一批“00后”新人成功入营,这种未来之星与中青年骨干之间良性互动,各自取长补短的生态,能产生更多的多巴胺效应。

“体验式共情”小游戏、AI课件分享、“开放式项目评议”激活人才培育一池春水。“学员上台讲、导师课上领、行家能人线上评”尽显成长营活跃度与聚合力。

学员冯淑瑜说起她们组策划“甬爱安达”新就业群体关爱项目,满是成就感。这个项目从组员集体讨论的思路起步,经过导师指点、方案认证、实地调研,一步步完善成可操作能落地的街道重点扶持项目,让组员从项目“小白”到“达人”。这种看得见的成长、感受得到的转变,更能激发学员的求知欲与学习内生动力。

多种形式的培育方式,既契合学员的兴趣点,又落实到社区治理的路径中。这种一线“选苗”、项目“育苗”的培训方式,加快了白鹤后备人才队伍的成长步伐,建强了社区治理人才的畜能池。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白鹤街道 黄菊芬)

[责任编辑:王卓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