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地方要闻 > 学思践悟 > 正文

聚焦群众“具体事”,精准施策惠民生

前不久,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意见》,聚焦群众各项急难愁盼问题,提出4个方面共10条举措。广大党员干部要将满足好群众当前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诉求作为检验能力的标尺,推动民生建设更加公平、均衡、普惠、可及,以实实在在的实践成效推动发展成果更广泛惠及全体人民。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当前,民生工作中仍存在短板和薄弱环节,对群众需求的精准把握和动态响应与他们的期待尚有差距。改善民生的着力点应重点放在农村、山区等基础保障服务薄弱地区,通过深入挖掘特殊群体和新兴需求领域服务缺口,聚焦关键环节,发挥好财政转移支付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作用,推动民生保障服务从解决“有没有”转向追求覆盖“全不全”、质量“优不优”。要根据具体实际精准施策,新增线下服务窗口化解老年人智能服务障碍,聚焦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等新兴群体出台暖心举措,真正做到把资源用在刀刃上、群众心坎上,确保全体人民公平便捷获得高质量服务。

在着力补齐民生短板及薄弱环节的基础上,各级党组织还需着眼长远,通过推动各项民生制度体系不断完善,切实兜牢民生底线。比如,加强政策跨部门跨区域统筹协调,打破信息壁垒和行政分割,推动政策集成、资源整合、力量聚合,形成上下联动、左右协同、共同发力的格局;健全权责清晰、高效协同的运行机制,明确部门分工与协作责任清单,确保协同效能落地见效;激发群众主体意识,畅通线上平台、居民议事会等民意渠道,让群众“想提、乐提、方便提”问题,摸清基层实情;引导鼓励群众参与基层治理和服务监督,使民生工作真正成为一个个共建共治共享的惠民生、得民心工程。

全面加强农村、山区等基础保障服务薄弱地区的民生保障和公共服务,关键是要加大对这些地区的人力资本投入。通过持续加大公共资源投入到教育、健康、育儿等领域,助力劳动者素养提升。考虑到民生领域投入大、周期长、显效慢,相关成效难以用简单短期指标衡量,党员干部在缺乏显性绩效的情况下,更须保持高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不能松懈。党组织在考核评价上可将“群众满意度”“问题解决率”“服务可及性”及“人力资本提升度”等作为关键衡量标准,并结合基层实际探索建立科学、可操作的工作评价体系,用以自我监督、自我加压,确保为民服务不跑偏、不懈怠,最终实现民生投入与现代化进程的良性循环。

新征程上,广大党员干部当以饱满的热情抓紧行动起来,聚焦具体事、解决真问题,用情用力答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民生答卷,努力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黄家街道办事处 谢琦洋)

[责任编辑:王卓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