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地方要闻 > 基层治理 > 正文

以群众活动赋能民生建设 激活社区治理的“源头活水”

社区是城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也是民生福祉的“晴雨表”。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和社会结构转型,基层社区治理面临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居民参与度低、矛盾化解机制滞后等难题。破解这些难题,关键在于践行“社区靠群众、群众靠发动、发动靠活动”的治理理念,将群众路线转化为可操作的治理实践,让民生建设真正落地生根。

社区靠群众:筑牢基层治理的坚实根基

社区治理的本质是“对人的服务”。然而,一些地方仍存在“干部干、群众看”的怪象,究其根源,在于忽视了群众的主体地位。群众是社区的主人,对于社区有着最直接的感受和最深切的期望。只有充分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才能激发其积极性和创造力,使社区治理工作落到实处。

在实际工作中,社区干部要深入群众,倾听他们的声音,了解他们的需求,要变“替民做主”为“让民做主”,将群众意愿转化为治理动能。以老旧小区改造为例,可通过组建居民议事会、举办“改造金点子”征集活动等方式,让居民全程参与方案设计、施工监督和效果评价。在社区公共事务中,要建立“提议-协商-决策-执行-监督”的闭环机制,通过业委会、自管会、邻里议事厅等平台实现民意实时收集,让群众真正掌握话语权。这种“参与式治理”模式,既能精准对接群众需求,也能培育居民的共同体意识。因此,只有破除“行政化依赖”,以制度设计将群众从“旁观者”变为“主人翁”,方能凝聚共建共治合力。

群众靠发动:激发基层治理的内生动力

群众参与需要有效发动,部分群众存在“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不愿意积极参与社区事务。暴露出发动方式简单化、激励手段单一化等问题。这就需要社区干部通过有效的发动策略,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让他们主动参与到社区治理中来。

首先,以“小切口”撬动“大参与”。社区可以通过宣传栏、社区广播、微信群等多种渠道,宣传社区治理的重要性和居民的权利义务,让群众明白社区的发展与自己的利益息息相关。例如,在社区开展的垃圾分类宣传活动中,通过制作生动形象的宣传海报、播放通俗易懂的视频资料,向居民普及垃圾分类的知识和意义,引导居民养成良好垃圾分类习惯。

其次,让“关键少数”带动“绝大多数”。社区中总会有一些积极参与社区事务、乐于奉献的居民。社区干部要善于发现这些典型人物,通过表彰、宣传等方式,将他们的事迹展示给其他居民,形成良好的示范效应,并通过“熟人带熟人”方式发展志愿者队伍。

最后,用“积分制”构建“长效链”。社区设立奖励措施,对积极参与社区事务的居民给予一定物质或精神奖励,让居民感受到自己的付出得到了认可和回报,从而进一步激发参与热情。总之,发动群众不能靠“大水漫灌”,而需精准设计参与载体,建立物质与精神并重的激励机制,形成“参与—受益—再参与”的正向循环。

发动靠活动:搭建基层治理的互动平台

活动是发动群众的有效载体,也是社区治理的重要手段。丰富多元的社区活动能够吸引群众的参与,增进邻里间的交流与合作,同时也是社区干部了解群众需求、解决群众问题的重要途径。但若活动内容空洞、形式僵化,反而会消耗群众热情。优质活动应兼具民生价值与情感温度,成为社区记忆的“黏合剂”。  

活动设计的核心在于“以需定供”。要让活动从“完成任务”变为“精准服务”,关键在于建立需求响应机制,并善于整合资源,将零散服务升级为可持续的品牌项目。有社区通过“民情茶馆”收集到老年群体渴望“老有所为”,随即孵化出“银龄讲师团”;针对青少年“课后托管难”,发动社区能人开办“四点半课堂”;白领提出的“解压需求”则催生了午间“正念工作坊”。这种“按需点单”的服务转型,既盘活了社区资源,更让居民从“被动参加”转向“主动创造”。

文化传承贵在“润物无声”。有社区挖掘出多位非遗传承人居民,由此衍生出“非遗工坊”系列:清明时节带领年轻人扎风筝,端午组织亲子家庭缝香囊,中秋举办社区百家宴。这些带着烟火气的活动,让传统文化在邻里互动中自然流淌,既筑牢了社区文化根基,更培育出独具特色的精神家园。

当前,社区治理已进入“共建共治共享”的新阶段,单靠行政力量“大包大揽”或简单“走过场”都难以激发治理效能。要打破“干部忙策划、群众被动参与”的窠臼,通过搭建活动平台、深化活动内容、完善激励机制等创新举措,让居民从“围观者”变为“参与者”,再变身“策划者”,使社区活动真正成为居民展现主体价值的舞台。唯有如此,方能将治理理念转化为群众自觉,让“人人有责、人人尽责”的治理共同体在社区落地生根。

(浙江省兰溪市云山街道枣树社区党委书记 胡小燕)

[责任编辑:李金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