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调生是组织精心选拔的后备力量,承载着服务群众、振兴乡村的时代使命。当前正值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阶段,选调生更应以躬身入局的姿态,在基层一线锤炼本领、担当作为。要深刻理解“选调生”三字蕴含的深意,从“选”中明晰使命担当,在“调”中厚植为民情怀,于“生”中激发奋斗精神,真正把青春汗水挥洒在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热土上。
“选”者,主动靠前,争做担当作为的“排头兵”。“选”字左“走”右“先”,意味着选调生要先走一步、主动靠前,这既是对组织信任的回应,更是对责任担当的承诺,在村任职工作千头万绪,群众诉求纷繁复杂,唯有“先走一步”才能抓住关键。选调生从高校走向基层,不是被动接受任务,而是主动融入大局,既要对标对表党和国家的政策方针,将乡村全面振兴、共同富裕等战略部署转化为具体行动方案,也要在急难险重任务中当先锋、作表率,主动牵头破解农村空心化、集体经济发展滞后等难题。选调生的“选”,既是身份的赋予,更是使命的召唤,唯有摒弃“等靠要”的惰性思维,以“刀刃向内”的意识自我革新,方能诠释“选”中之义,不负组织重托。
“调”者,问需于民,架起联系群众的“连心桥”。“调”字左“言”右“周”,说明选调生要以调研开路,言语问心,思虑周全,与群众同频共振、同向而行。基层治理不能停留在文件会议里,而要走进田间地头、街巷院落,把调查研究作为打开基层治理的钥匙。选调生要摒弃“走马观花”式的调研,学会用脚步丈量民情、用真心倾听民意,通过走村入户、集中办公、日常接访等方式,“沉下去”听民意,又能“浮上来”解民忧,架起与群众之间的“连心桥”,将群众的急难愁盼转化为政策的“精准滴灌”。只有把“身入”与“心入”结合起来,才能让政策落地更有温度、群众办事更有质感。
“生”者,破茧成蝶,锤炼攻坚克难的“硬本领”。“生”字上“牛”下“一”,既蕴含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闯劲冲劲,又暗藏着“一竿子插到底”的真抓实干作风。选调生要摒弃“镀金”心态,把基层当作“练兵场”,在每一次工作中打磨攻坚克难“硬本领”。面对基层治理中的“硬骨头”,不能有“怕出错”的顾虑,而要有“敢突破”的勇气——聚焦群众急难愁盼,在化解矛盾纠纷中练就“解题”本领;主动参与乡村全面振兴重点项目,从土地流转、产业规划等具体事务中积累实战经验;向“老基层”学群众工作方法,在“传帮带”中补齐能力短板,在基层实践中锤炼本领、升华信念、破茧成蝶,真正成长为群众“有事找得到、遇事信得过、难事靠得住”的主心骨。
(作者:金宝贵,中共义乌市委组织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