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从未褪色,历史仍在回响。今年7月7日,是全民族抗战爆发88周年纪念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孕育出伟大抗战精神,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孕育出了伟大的抗战精神。铭记历史,方知来路;传承精神,始见担当。广大党员干部要将伟大抗战精神化作奋进新时代的精神火炬,照亮民族复兴的壮阔征程。
每一次重温抗战历史,都是一次思想的淬炼,都让我们对信仰的力量有了更深的体悟。从百团大战的烽火硝烟,到小领底战斗的英勇阻击,再到林南战役的浴血奋战,无数革命先烈用血肉之躯铸就了不朽丰碑。方志敏在狱中写下《可爱的中国》,用铮铮脊梁诠释何谓忠诚和担当;赵一曼在刑场上高呼“为抗日而死是光荣的”,用生命捍卫崇高理想;张自忠将军在给官兵的信中写道,“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他们“誓与阵地共存亡”的豪迈誓言、“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顽强斗志,至今仍令人热血沸腾。面对敌人的疯狂进攻和枪林弹雨,他们毫不退缩、奋勇向前,用生命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忠诚。新时代的党员干部更要从这段峥嵘岁月中汲取精神养分,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以抗战英雄的钢铁意志和浩然正气为镜,让理想信念的“灯塔”永远照亮奋斗之路,把这份崇高敬意转化为实际行动。
“以身许国,何事不可为?以身许国,何事不敢为?”从“一二·九”救亡运动“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声声怒吼,到平型关大捷“东渡黄河第一战,威扫敌倭青史流”的壮志情怀,民族存亡之际,亿万中华儿女一寸寸守土、一枪枪御敌,以钢铁意志铸就血肉长城,怀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赤子之心共赴国难。千千万万抗日志士前仆后继,用生命谱写了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如今锦绣河山,皆是英烈以热血绘就。抚今追昔,党员干部要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永葆斗争精神,将爱国热忱转化为攻坚克难的强大动力,主动投身到各种斗争中去,多经历“风吹浪打”,多捧“烫手山芋”,多当几回“热锅上的蚂蚁”,奋力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的新篇章。
1934年,吉鸿昌烈士在就义前夕给妻子的家书中写道“夫今死矣!是为时代而牺牲”,并在刑场上留下“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的千古绝唱。质朴的文字,字字千钧,彰显着共产党人以生命书写的赤诚与担当。担当,从来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危急时刻的挺身而出。抗战烽火中,多少共产党员主动请战最危险的阵地,用热血和生命保卫国家。真正的担当,就是在考验面前那句掷地有声的“我先上”。
改革开放中,时代先锋勇闯“深水区”;城市建设中,建设者们用汗水浇筑现代化蓝图;航天征程上,科研工作者数十年如一日攻坚克难。在每一个急难险重的关口,都能看见共产党人的担当脊梁。广大党员干部要主动投身于事业发展一线,充分发挥先锋带头作用,战胜艰难险阻、化解危机困境,为推进伟大事业凝心聚力。
伟大事业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精神引领伟大事业。我们对抗战的记忆不能停留于课堂与书本,而是要沿着中华民族奋勇拼搏的轨迹,做乘风破浪的奋进者,在为祖国和人民的奉献中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价值。(作者:赵东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