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地方要闻 > 学思践悟 > 正文

以“行动派”姿态助力做强国内大循环

5月15日,国务院召开做强国内大循环工作推进会,强调当前经济形势下要把发展的战略立足点放在做强国内大循环上,中国经济巨轮正驶向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新航道。蓝图既定,关键在行。党员干部作为政策落地的“最后一棒”,唯有化身“行动派”,以躬身践履的担当、刀刃向内的锐气、久久为功的韧劲,方能将宏观战略转化为微观动能,在打通经济脉络、做强国内大循环的攻坚战中赢得主动。

行动之力,首在打通政策落地的“末梢神经”。 再宏大的战略,若止步于文件传达的“空中楼阁”,终将沦为纸上谈兵;做强国内大循环,必须让政策红利穿透层层壁垒,精准送达每一个市场细胞。广大党员干部需主动撕掉“会议落实会议”的标签,将办公桌搬到生产线旁、市集摊位前,在促消费政策推广中倾听商户心声,在重大项目推进中协调土地、资金等要素堵点。通过建立“需求—响应—优化”的闭环机制,精准破解疑难杂症,将政策语言转化成企业听得懂、用得上的具体指导,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让政策真正活起来。打破部门藩篱,推动财税、金融、产业政策协同发力,将分散的“政策碎片”聚合成激活内需的“集成引擎”,避免“各管一摊”造成的资源浪费,真正将“规划图”转化为惠及千企万户的“实景画”。

行动之勇,重在破除循环梗阻的“关键栓塞”。 国内大循环的堵点,恰是改革深水区的“硬礁石”,党员干部有没有真担当,就看敢不敢向顽瘴痼疾亮剑。面对隐形的“地方保护墙”和要素流通的“玻璃门”,需以壮士断腕的勇气清理妨碍统一市场的“土政策”,在信用体系共建、规则标准互认中当好“拆墙工”。当产业链遭遇技术难点,不能止于“呼吁攻关”,干部要主动搭建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鹊桥”,推动创新资源从实验室书架跃上生产线货架,把“单点突破”转化为“链式跃升”。在风险暗涌的供应链安全领域,更要以“时时瞪大眼睛”的警觉靠前布防,从民生保供网络到应急响应机制,用行动预案织密经济安全网。唯有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闯劲将拦路石逐个击碎,国内大循环才能做强做大,激荡出高质量发展的时代潮音。

行动之魂,成于淬炼作风革新的“源头活水”。 真正的行动派,绝非被动执行的“机械臂”,而是内生担当的“动力源”。做强国内大循环需要施以两股力:一是托底的力,建立合理的容错机制,让敢闯敢试的干部不怕摔跤,能够放下包袱、轻装上阵;二是鞭策的力,以“问责倒逼”向庸懒者亮剑,让“闯深水、啃骨头”成为行动自觉,实现从“要我干”到“我要干”的深层蜕变。同时须向形式主义开刀——砍掉冗余会议、压缩空转文件,把干部从“会场”推向“市场”,腾出的精力用到田间地头的调研、车间仓库的解难等实处。做强国内大循环,本质是践行“人民至上”的深层实践,统筹发展和安全,主动缩短服务半径,优先回应民生焦虑,以群众口碑丈量行动自觉的成效,才是国内大循环体系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作者:张智奕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选调生

[责任编辑:周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