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者,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华也。”李大钊先生百年前的箴言,至今仍激荡着无数青年的心。当新时代的号角吹响,当民族复兴的梦想召唤,广大青年应当以怎样的姿态回应这个伟大的时代?
答案清晰而坚定: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在最广袤的大地上挥洒青春汗水,让个人梦想与中国梦同频共振。这不仅是一种精神追求,更是一种时代责任;不仅是个体成长的最佳路径,更是报效国家的光荣选择。
基层作路标,追寻初心“来时路”。基层是青年认识中国、理解中国的最好课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要成长为国家栋梁之材,既要读万卷书,又要行万里路。”在中国这样一个地域辽阔、发展不均衡的大国,基层可以看见真实中国的缩影。那些在写字楼里无法感知的国情民意,那些在象牙塔里难以触及的社会肌理,只有在基层的摸爬滚打中才能获得真切体会。只有直面问题、解决问题的基层历练,才可以让青年褪去书生气,长出硬骨头,真正读懂了“中国”这本大书,追寻“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初心路。
阡陌连星斗,点亮青春“理想灯”。基层是青年施展才华、实现价值的广阔舞台。今天,乡村振兴、社会治理、民生改善等国家战略在基层一线落地生根,为青年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杭州市近年来实施的“青年人才乡村成长计划”,累计选派近千名高校毕业生到村(社区)工作,他们在数字化改革、乡村旅游开发、特色农产品电商等领域大显身手。青年干部姜丽娟作为淳安县枫树岭镇下姜村返乡创业第一人,多年来,除了将自家民宿经营得愈发红火,她还接过了党支部书记的“交接棒”,以青春与汗水参与下姜村的精彩巨变。实践证明,基层不是才华的埋没地,而是能力的试金石;不是梦想的终点站,而是人生的加油站。
风雨砺筋骨,淬火铸就“精神魂”。基层是青年锤炼品格、砥砺精神的熔炉。艰苦环境的磨砺往往能锻造最坚韧的品格。习近平总书记曾勉励青年要“自找苦吃”,这“苦”可助力青年在基层繁杂事务中磨炼出的真本领。艰苦的条件或许会磨破脚掌,但磨出的茧子终将成为行走大地的铠甲,让青年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彰显担当。在脱贫攻坚的第一线,年轻驻村干部用脚步丈量民情,用汗水浇灌希望。中央组织部等部门实施的“三支一扶”计划,每年引导数万名高校毕业生到基层从事支农、支教、支医和扶贫工作。浙江省“新时代青年工匠”培养工程,鼓励青年技术人才深入车间工地。这些政策不仅为青年提供了成长平台,更在基层实践中塑造了他们吃苦耐劳、担当奉献的精神品质。
当无数青年将个人奋斗的“小目标”融入国家发展的“大蓝图”,将个人奋斗的涓滴努力与国家发展的浩荡洪流交汇时,青春的价值才能超越个体成就的单薄维度。唯有如此,当我们回顾毕生历程时,方能无愧于时代赋予的使命,为后人留下一部属于这个时代的青春华章。(作者:鲁宏晔 方俊翔,淳安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