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年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全社会的认知与实践不断深化,作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发展主线和理论体系雏形样态,推动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从理论到实践层面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深刻把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意涵,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持续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和美丽中国建设;同时,自觉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阐释与践行的创新成果,不断丰富和发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展望未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将成为当代中国绿色方案、绿色话语和绿色智慧的显性象征符号,形塑国际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现实解决方案,以及全球生态环境保护治理的制度政策框架与话语体系构建,引领人类迈向绿色、可持续的未来。
【关键词】“两山”理念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生态文明建设 世界观方法论 中国式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D64/X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25.12.001
【作者简介】郇庆治,北京大学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导。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生态学、环境政治和比较政治。主要著作有《文明转型视野下的环境政治》《当代西方生态资本主义理论》《生态文明建设十讲》等。
从回溯视角来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下简称“两山”理念)对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确立与丰富发展过程具有重要的标识性意义。阐明与彰显二者之间的内在性关联或深层逻辑,对于深入理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核心要义,扎实推进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学理性体系化研究阐释,进而以高度的理论自觉和政治自觉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以及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从动态发展视角理解“两山”理念的核心要义
从动态发展视角来看,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以及党和政府重要文献中关于“两山”理念出现过多种表述方式,对这些措辞略有差异的表述进行准确解读和学理性阐释,有助于我们归纳概括出其核心要义。
“两山”理念的形成和发展。1997年4月,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三明市将乐县常口村调研时指出:“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山区要画好‘山水画’,做好山水田文章。”[1]强调要充分保护利用好当地的自然生态条件,实现区域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青山绿水”“无价之宝”之间的关联表明生态环境本身拥有不限于经济领域的价值重要性——首要体现在人类生活福祉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意义上,其重要性已超越传统意义上的经济产出或统计工具的衡量范畴。
2005年8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安吉县余村考察工作时指出:“我们过去讲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实际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其后,习近平同志在《浙江日报》的“之江新语”栏目发表了题为《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的评论。评论指出:“如果能够把这些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的优势,那么绿水青山也就变成了金山银山。”[2]2013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并回答学生们提出的问题时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3]从人类认知与实践的阶段性发展来看,当代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经历了从侧重经济增长,到注重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再到主动推进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转变,这一过程也体现了对“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辩证关系的认识深化与实践能力提升。同时,对“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的表述,不应作僵化、教条的理解。在现实生活中,特别是从党和政府公共政策层面而言,并不存在绝对意义上只重生态而完全舍弃经济发展的阶段;即便在当下及未来较长时期,“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间的矛盾与权衡,仍将是发展过程中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
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武汉主持召开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长江经济带应该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一是要深刻理解把握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内涵……;二是要积极探索推广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三是要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好脱贫攻坚战,发挥农村生态资源丰富的优势,吸引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向乡村流动,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带动贫困人口增收。”[4]
上述表述虽并未对“两山”理念的意涵作出专门阐述,却在一定程度上指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所包含的三个元素:一是理念层面上的“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意涵,二是战略层面上的转化路径探索,三是在区域重点上关注生态资源丰富而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乡村。这彰显了“两山”理念的理论创新意涵与品格。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在许多场合就“两山”理念作出重要论述,构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丰富意涵的有机组成部分。概言之,这些重要论述可以大致归纳为以下三种情形。
其一,凸显“绿水青山”本身的多元构成或多重维度。2016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黑龙江代表团审议时提出“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黑龙江的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5]2021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西藏考察时强调:“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保持战略定力,提高生态环境治理水平,推动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保护,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切实保护好地球第三极生态。”[6]“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表述,具有重要的现实政策指导性和方法论意义。这一理念在实践中得到充分印证——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黑龙江哈尔滨冰雪旅游经济的蓬勃兴起,生动诠释了冰雪资源的经济转化潜力;而“黄沙是金”(沙漠旅游、沙漠经济)等衍生论题,则进一步拓展了生态资源价值实现的多样路径。
其二,强调“绿水青山”蕴含的民生、社会与精神价值。2015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西代表团审议时指出:“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7]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省安康市平利县老县镇蒋家坪村考察时则指出,“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经济财富。希望乡亲们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因茶致富、因茶兴业,脱贫奔小康”。[8]这些重要论述深刻表明,良好的生态环境与“绿水青山”不仅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存前提、生活福祉和幸福源泉,也是一种现实可感的“自然财富”,理应成为人类社会或文明发展的目标追求,并享有像“眼睛”或“生命”那样的尊崇地位。
其三,强调“绿水青山”蕴含着经济、财产、资本价值。2016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赴江西看望慰问广大干部群众时指出,“绿色生态是最大财富、最大优势、最大品牌,一定要保护好,做好治山理水、显山露水的文章,走出一条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水平提高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路子”。[9]2020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已经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成为新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证明,经济发展不能以破坏生态为代价,生态本身就是经济,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10]应该说,上述重要论述突出表明“两山”理念对自然生态的经济财富或资产(本)价值的认同。值得注意的是,生态价值转化存在动态性与科学性双重命题:一方面,生态的经济价值(化)并非单一选项,而是需与生态保护、社会福祉协同考量;另一方面,其转化路径必须遵循科学规律,避免陷入唯经济论的误区。
“两山”理念的理论意涵与核心要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两山”理念的重要论述虽在表述形式上各有侧重,但不能以机械、教条的方式加以解读。“两山”理念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基本的价值理念,为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引。概言之,主要包括如下三个层面。
第一,“两山”理念彰显(历史)辩证唯物主义生态观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尤其是科学理解和对待自然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现代化、全球化等当代基本议题关系的本体论、价值观、认识论和实践论。从根本上说,这一世界观方法论遵循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主张从客观世界而不是从主观观念出发,或基于社会历史架构及其演进的认知分析方法,来理解和处置我们与自然(周围)世界之间的关系。就此而言,其并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长期受到偏爱的实践唯物主义或实践本体论的延续或进一步拓展,而在相当程度上是一种对自然生态本体或地球极限(边界)古朴意识的重新认可或回拨。当然,其并未回避或弃置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传统或特色的人类主体意识和责任,而是更多强调当代人类社会(文明)围绕自然生态保护治理困境所激发的自我革新潜能。因而,作为“两山”理念本体论基础的“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11],绝非通常所指的拒斥或贬低人类社会作用与意义的生态中心主义哲学世界观,而是一种真正“人类世”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世界观。
简言之,“两山”理念在哲学层面上“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引领,协调人与自然关系。我们要解决好工业文明带来的矛盾,把人类活动限制在生态环境能够承受的限度内,对山水林田湖草沙进行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12]这意味着,我们不仅需要深刻认识与把握经典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自然世界运动规律、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还要日益深化对当代马克思主义视角下所形成吸纳的自然生态一般规律、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物理极限、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承载力刚性约束的认识与践行。[13]换言之,“两山”理念之所以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自然资源开发利用观,恰恰在于其有明确的生态化理论前提或约束性条件。
第二,“两山”理念表征着中国共产党面向新时代的绿色发展理念和治国理政方略,尤其是坚持平衡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治理之间的关系。“两山”理念所蕴含的辩证意涵,并非源于“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概念的语义演绎或组合创新,而是根植于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的现实复杂性、多样性及其开放潜能。过去十年间,“两山”理念在实践层面不断深化,在顶层设计层面持续融入党和国家政策体系,成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遵循与行动指南。一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不同场合就“两山”理念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推动其理论内涵更加清晰和丰富,逐渐成为社会共识并走向成熟。另一方面,党和国家一系列重要方针和政策文件,对完善落实“两山”理念的体制机制作出系统部署,为加快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指明了前进方向。此外,习近平主席还在多个重要国际场合对“两山”理念的理论意涵及世界意义进行了阐发。2021年10月,习近平主席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上发表的主旨讲话中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生态环境既是自然财富,也是经济财富,关系经济社会发展潜力和后劲。我们要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双赢,构建经济与环境协同共进的地球家园。”[14]“两山”理念在国际上获得广泛认同和高度赞誉,为国际社会同走绿色发展之路、共筑生态文明之基,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第三,“两山”理念凸显了更加合乎生态理性的生产生活方式(模式)以及现代化发展战略(政策)。具体而言,即推动现代社会的全面绿色转型,尤其是那些生态资源富集但现代化进程相对滞后的地区,有望在这一历史进程中突破潜能,实现跨越式发展。一方面,“两山”理念一经确立,即深度嵌入生态文明建设公共政策议题,或其本身具有作为生态文明观念标识的表征性意义。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15]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16]另一方面,“两山”理念也在相当程度上蕴含着绿色发展战略取向或转型进路。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要通过改革创新,让贫困地区的土地、劳动力、资产、自然风光等要素活起来,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让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带动贫困人口增收”;“找到一条建设生态文明和发展经济相得益彰的脱贫致富路子”[17]。
站在时代和实践发展前沿阐发与践行“两山”理念
新时代生态文明话语体系构建及政策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7月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开展了一系列开创性工作,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生态文明建设从理论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就举世瞩目,成为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显著标志”。[18]在笔者看来,这一重要表述不仅高度肯定“两山”理念确立以来,发挥的引领与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的作用,也蕴含着新时代新征程牢固树立与践行“两山”理念的新境界新要求,尤其是要从更高理论与实践维度阐发和践行“两山”理念。
党的二十大之后,在话语理论层面,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成为由三个“亚话语体系”所构成的有机统一整体:[19]一是生态文明建设,二是绿色发展,三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
狭义上的“生态文明建设”,主要是指党的十八大报告阐明的作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有机组成部分的理论认知与战略安排,即“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20]“生态文明及其建设”(“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构建起一套系统性绿色政治与政策话语体系,涵盖既有的生态环境保护治理的关键方针与举措。在实践层面,这一话语体系不仅致力于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中经济、政治、社会、文化与生态环境的一体化保护及系统性治理,更强调通过“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等重大战略部署,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全方位保障与坚实支撑。
狭义上的“绿色发展”,主要是指党的十九大报告阐明的作为“新发展理念”有机组成部分的理论认知与战略安排,即坚持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发展理念和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21]相应地,“绿色(高质量)发展”超越原初的产业经济结构表征意义,不仅成为具有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意涵的系统性绿色政治与政策话语,而且在相当程度上成为广义生态文明建设话语的另一种表述形式。
狭义上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主要是指党的二十大报告阐明的作为中国式现代化“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总体目标”“五大特征”“九个本质要求”有机组成部分的理论认知与战略安排,即“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22]相应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成为一种生态环境保护治理意蕴浓厚的系统性绿色政治与政策话语,而且在某种程度上也成为广义的生态文明建设话语的另一种表述形式。比如,党的十九大报告在其第九部分生态文明建设篇章,明确提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23]党的二十大报告的第十部分生态文明建设篇章,则特别强调“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24]
上述三个“亚话语体系”或“亚主题”以“五个一”的有机整体形态,深刻表明党和政府对于广义的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生态文明建设是其中一位;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其中一条;在新发展理念中,绿色是其中一项;在三大攻坚战中,污染防治是其中一战;在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中,美丽中国是其中一个。”[25]
在政策实践层面,我们党全面领导和持续推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以建立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制度政策体系、推进生态环境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其中最具标志性的顶层设计包括: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2015年《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提出的“八大制度”、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的“三大体制机制”。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生态文明体系”涵盖生态文化体系、生态经济体系、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的目标责任体系、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生态安全体系。[26]其要义在于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是关涉当代中国社会各个层面的系统性深刻变革,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战略路径。就此而论,生态文明及其建设是一种全域系统性思维与认知,也是一种全域系统性行动与实践。可以说,我国新时代第一个十年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的重大进展之一,就是从最初具象性的城乡工业污染治理,发展到现今追求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绿色转型。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所构想的“八大制度”愿景框架,既是对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四大任务部署及任务总要求”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的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四项改革任务”的细化,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的“施工路线图”。具体而言,这“八大制度”包括: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空间规划体系、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环境治理体系、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市场体系、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27]这一“四梁八柱”式的系统规划和描述,不仅向全社会描绘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画卷,而且在实践中发挥着整体统摄性的规约与促动作用。可以说,我国新时代第一个十年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的成就,集中体现在上述若干制度的建立健全,尽管上述制度本身及彼此间的协调配合仍存在改革提升空间。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所构想的“三大体制机制”愿景框架,不仅是对新时代第一个十年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创新实践的系统性总结,也是面向新时代新征程作出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重大战略部署。“完善生态文明基础体制”“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28]不仅明确界定进一步全面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主要议题领域,也初步提供了一个介于“五位一体”与“八大制度”之间的中观性生态文明建设未来愿景与制度框架。可以说,新时代第二个十年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将会围绕着“中国式现代化”这一主题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这一着力点展开,更加注重系统集成、突出重点,以及改革实效。
未来“两山”理念阐释及其践行的新聚焦点。新时代第一个十年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从理论到实践所发生的伟大变革,使得我们对于“两山”理念的阐释与践行处于新的背景语境。在笔者看来,未来“两山”理念阐释及其践行,有两个特别值得关注的焦点议题:一是发展绿色生产力,二是数字生态文明建设。
“发展绿色生产力”在既有的生态文明话语体系下已得到较为广泛的讨论。无论是生态文明经济、绿色低碳循环发展还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都离不开自然生态元素的产业化经济化和现代经济的绿色化生态化。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要加快建立“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29]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阐明“绿水青山”“金山银山”之间的“双向运动”——既可以将前者创造转化成为后者,也可以利用后者来保持修复前者。“新质生产力”话语与政策语境在我国的形成和推广,为发展绿色生产力创造了全新的环境条件。2024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中系统论述了“新质生产力”概念的理论意涵及政策要求,并明确提出:“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30]分别从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加快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持续优化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经济政策工具箱、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绿色健康生活方式等方面作了详细阐述。此后,“绿色生产力”概念及发展绿色生产力成为国内生态文明研究学界热烈讨论的话题。[31]
与本文探讨主题相关的是,一方面,我们需要全面辩证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与绿色生产力关系的重要论述。简言之,“新质生产力”不仅是一种新生产力话语理论,也指向或包含现实社会中新生产力形态指认、发展战略以及与之匹配的生产关系调整与上层建筑改革诉求。我国绿色发展与高质量发展话语理论和目标要求的内在一致性,决定“新质生产力”与“绿色生产力”在认知和实践上的内在一致性;“绿色”是发展新质生产力取向路径、政策工具、程度水平的重要呈现或检验。就此而论,新质生产力之“新质”的一个重要维度或表征是“绿色”,而绿色生产力之“绿色”的一个重要维度或表征是“新质”。另一方面,我们要着力避免对新质生产力与绿色生产力关系的绝对化或偏执化解读。自然生态资源新质化应用或提升的一个普遍性指向或进路,是高新科技、人工智能支撑的资产化、市场化和资本化,即所谓的数字化、智能化(产业)经济,而后者的各种商业形态、政策工具或运行机制都需接受生态可持续性或生态文明价值准则的审视和检验。依此而言,我们显然不能将一般意义上的生产力“新质”与“绿色”直接画等号。因而,新时代新征程牢固树立和践行“两山”理念,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仍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议题领域,需要加快完善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体制机制。
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要健全美丽中国建设保障体系”;“深化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应用,构建美丽中国数字化治理体系,建设绿色智慧的数字生态文明”。[32]“数字生态文明建设”正式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话语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论题,其与“数字技术应用”“数字化治理体系”等术语的并列,也在一定程度上赋予其明确的政策制度意涵与实践进路指向。
具体而言,广义上的“数字生态文明建设”关涉如下四个层面的政策目标或领域:一是数字(智)化经济,主要是指实体经济或工业的数字(智)化改造与重构及其蕴含的生态环境保护治理积极成效;二是数字(智)化科技创新,主要是指科技开发应用的数字(智)化发展与重构及其蕴含的生态环境保护治理效能提升;三是数字(智)化公共治理体系,主要是指公共政策制定实施的数字(智)化革新与重构及其蕴含的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善治成效;四是数字(智)化生态文明,作为上述三个方面的正向综合结果,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将会日益呈现“绿色智慧”的质性和表征。
着眼于上述目标愿景,我国数字生态文明建设至少包括以下三项重点任务。[33]一是建设先进科学的生态环境监测及保护治理的全要素感知体系和一体化大数据体系,即首先要实现对生态环境保护治理现状的全境域观测、信息数据化、数据一体化。这其中既涉及资源投入力度和科技水平的问题,也涉及各级各行业各部门数据的集成或一体化问题。二是构建整体协同高效的生态环境公共治理平台(网络),即必须真正实现基于数据和监管互联互通、公开透明的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与治理。三是推广普及数字(智)化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即必须使数字(智)化绿色革新真正成为一种覆盖全社会的革命性变革。
如何理解“数字(智)化”与“生态文明”之间的关系,或者说广义上的“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之间的关系,[34]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重要问题。在一般意义上,尤其是基于我国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背景,可将“数字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个概念与整体政策来加以理解和推动实践,即推动各种数字(智)化科技创新与政策创新内嵌或依托于具有更大统摄功能的生态文明建设话语语境。但也必须看到,“数字(智)化”本身并不必然意味着或导向生态文明。也正因为上述现实张力甚或矛盾的存在,使得发展绿色生产力和数字生态文明建设,为“两山”理念在新时代新征程的阐释与实践提供了重要验证场域。
以“两山”理念创造性实践丰富发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两山”理念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之间存在一种内在契合和建设性互构关系。深入阐释与不断践行“两山”理念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逐步形成发展并引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的过程。[35]从一定程度上看,“两山”理念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形成发展的动态主线和宏阔理论意涵的鲜活灵魂。一方面,我们要充分认识“两山”理念的阐释与践行对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形成确立与丰富发展所发挥的关键性标识性作用;另一方面,我们要更加自觉而自信地用“两山”理念实践创新成果来不断深化和拓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两山”理念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形成发展的关键性标识性作用。“两山”理念对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形成和丰富发展的标识表征与引领促动作用,至少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其一,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孕育萌生、形成确立与丰富发展过程中,倡导树立和践行“两山”理念始终具有理论主题或基线的意义。党和政府的重要政策文件在论及生态文明建设议题时均明确提及“践行(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36]其二,无论是对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科学体系的体系样态,还是核心概念和基本论题而言,诠释和阐发“两山”理念都具有奠基作用。[37]尤其是,其作为一个基本理论命题,可以从哲学、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等不同学科视角作出意涵丰富的学理性阐释。其三,“两山”理念的大众化国际化,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国内外传播,[38]具有显著的助推或促动作用。一方面,推动这一思想作为政策理论话语的宣传普及,实现从理论到大众认知的有效转化;另一方面,持续拓展其实践指导价值与世界影响力,为全球生态治理提供中国方案与中国智慧。
以“两山”理念实践创新成果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新时代新征程的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众多蕴含着巨大理论与政治革新潜能的“两山”理念实践创新案例不断涌现。
其一,引领时代风潮的浙江数字生态文明建设。[39]过去20年间,浙江一直扮演着全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创新先行者的角色。如安吉县的全域生态旅游、丽水市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湖州市的生态警务执法平台、衢州市常山县的“两山合作社”大数据平台,都成为具备全国性影响的生态文明建设区域案例,尤其是安吉县余村更是成为世界知名的绿色明星或“中国符号”。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地方范例中包含突出的数字(智)化印记,特别是丽水市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和衢州市常山县的“两山合作社”大数据平台,致力于充分发挥当地自然生态资源统一大数据平台的聚合、支撑和监管作用,促进数字(智)化绿色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浙江数字(智)化地域发展优势初具雏形——如以DeepSeek为代表的杭州“六小龙”的悄然崛起,以及浙江省生态文明建设的提档升级——“高水平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40],促使浙江开始思考谋划如何领航全国的数字生态文明建设,尤其是指向构建全国自然生态数据集成传输中心、绿色数字(智)经济样态创新、生态环境数字(智)公共政策平台创新、数字人文融合经济创新等战略举措。而从“两山”理念及其践行的视角来看,数字生态文明建设意味着一个跨越新台阶的量级或质性提升,有望推动迄今以生态旅游和生态农业为主要表征的绿色(生态文明)经济实现质变。
其二,将“两山”理念融入新时代乡村治理的湖北堰河村。[41]与全国众多生态文明建设名村名镇类似,位于湖北谷城县的堰河村也一直将浙江安吉县余村作为自己的参照标杆,积极探索与后者类似的生态旅游带动绿色经济发展的整体战略和“一村一景、一户一品”的实施进路。作为创新型践行者,堰河村同时展现出对于“两山”理念理论认知水平的提升和实践能力的增强。在认知层面上,村干部和绝大部分群众都日益明确地认识到,“两山”理念的实质是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实现绿色高质量发展,而最好的学习成果则是将其转化为每一个村民的自觉行动。可以说,正是这种绿色共识的达成与强化,才使村民自觉参与植树护林行动,推动村庄环境整治成效得到显著提升,而洁净的村庄生态环境是发展茶业和生态旅游的重要前提。堰河村成功将统一认识基础上的生态环境修复整治保护进一步拓展为三个机构(村“两委”、生产合作社)协同保障的绿色发展战略(统一管理从全村发展规划到业户工商经营)和党建引领的生态经济发展(村集体负责人和党员发挥谋划、带头、服务作用)。由此可见,湖北堰河村不仅是践行“两山”理念的一个中西部地区样板,实证了一般性“两山”理念转化机制经验的可复制推广性;也展现出村集体经济形式、新治理架构和党建引领等更多因素发挥更大作用,从而实质性深化“两山”理念实践与理论创新的潜能。
其三,生态共富的嘉兴城乡融合实践。“共同富裕”作为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和中国共产党发展理念与战略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在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改革发展实践中尤为凸显。而“生态共富”或“绿色共富”是“中国式现代化”话语政策体系下的新兴概念,[42]强调“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两个独特特征之间的耦合共促表征。自2021年起,浙江成为全国首个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也是全国生态共富实践探索的先行试验区,近年来全省各地涌现了一系列围绕乡村全面振兴战略的生态共富创新案例。[43]嘉兴案例的特殊性在于,其长期以来致力于城乡协调均衡发展,2024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突破5万元“关口”,达52249元,连续21年名列全省首位,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51∶1,保持全省最优。[44]而在其发展成果中发挥积极作用的要素,除党的领导(以“红船精神”为标识)、社会主义制度总体框架和浙江省持续推动“八八战略”走深走实外,尤其值得关注其“相对分散的城市化结构”及自然资源配置的社会生态效果。换言之,嘉兴探索实践表明,“两山”理念及其践行的社会维度值得关注。
结论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发挥其作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形成发展主线和理论体系雏形样态的双重作用,并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从理论到实践发生历史性、全局性变化。展望未来,加快完善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体制机制是我国进一步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工作重点之一,同时,应以高度的理论自觉与理论自信深刻把握“两山”理念的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世界观方法论意蕴及其内蕴的重大时代与世界意义。此外,“两山”理念在国际上获得广泛认同和高度赞誉,对以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推进全球环境治理同样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两山”理念倡导切实推动绿色发展,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经济发展与环境治理协同共进的地球家园,生动阐明国际社会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共建清洁美丽世界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另一方面,“两山”理念在国际社会的广泛传播,也有利于推动我国进一步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为国际社会同走绿色发展之路,共建一个清洁、美丽、可持续的世界,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本文系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重大攻关专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话语理论体系及其原创性贡献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25LLMLA012)
注释
[1]刘磊等:《风展红旗如画——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的三明探索与实践(上)》,《人民日报》,2020年12月16日,第1版;中央党校采访实录编辑室:《习近平在福建(下)》,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21年,第8页。
[2]习近平:《之江新语》,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53页。
[3][4][6][7][8][9][10][12][14][17][25][26][29]习近平:《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年,第40、215、142、87~88、139、137、138~139、292、292、112、279~280、14~15、14页。
[5]新华网:《习近平参加黑龙江代表团审议:全面振兴决心不能动摇》,2016年3月7日,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3/07/c_1118255027.htm。
[11]郇庆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三重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2024年第11期。
[1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54、55页。
[15][2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23~24、50~51页。
[16][24]《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49~50、50页。
[18]《习近平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人民日报》,2023年7月19日,第1版。
[19]Xincong Huan and Qingzhi Huan, "The Discourses of Green Modernization and Eco-civilizational Progress in Contemporary China: Convergence, Tension and Mutual Learning," 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s Communications, 2024, (1041).
[20]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39页。
[2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23、24页。
[2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50、52页
[27]《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6~25页。
[28]《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北京:人民出版社,2024年,第38~40页。
[30]《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人民日报》,2024年2月2日,第1版。
[31]截至2025年4月1日,“中国知网”收录的以“绿色生产力”为主题的论文为732篇,其中将“绿色生产力”列为主题词的177篇,而第一篇是发表于《广州经济》1994年第6期的名词阐释性短文。
[32]习近平:《以美丽中国建设全面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求是》,2024年第1期。
[33]张云飞:《数字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要义与实践进路》,《国家治理》,2024年第8期;张波、王媛奇、吴班、张聪:《数字生态文明的内涵、总体框架和推进路径》,《环境保护》,2023年第21期。
[34]方世南:《数字生态文明建设中科技理性与人文理性的辩证关系》,《鄱阳湖学刊》,2025年第1期;黄爱宝:《数字生态文明的理论意涵、实践机理与建设价值》,《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24年第2期。
[35]吴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关系探索》,《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21年第1期。
[36]《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年,第52页;《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年,第27页;《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51页;《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北京:人民出版社,2024年,第38页。
[37]郇庆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体系样态、核心概念和基本命题》,《学术月刊》2021年第9期。
[38]郇庆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国际传播研究:评估与展望》,《世界社会科学》2023年第4期。
[39]章忻:《争当数字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者》,《浙江日报》,2025年3月11日。
[40]2023年7月28日浙江省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坚定不移深入实施“八八战略”高水平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的决定》。
[41]《解码“两山”转化示范地·堰河》,《长江云新闻》,2025年3月1日。
[42]庄贵阳、王思博、窦晓铭:《绿色共富视角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问题的再认识》,《中国软科学》,2023年第9期;孙一平、赵莉:《生态共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理念与实践》,《新视野》,2022年第6期。
[43]逯浩、李海涛、温铁军:《生态共富与乡村振兴:浙江“千万工程”的实践与启示》,《济南大学学报(社科版)》,2025年第1期;孔凡斌、徐彩瑶:《生态共富的理论逻辑与乡村实践路径》,《管理学刊》,2023年第3期。
[44]《双向奔赴!看嘉兴城乡融合有何新招》,《浙江日报》,2025年3月28日。
责 编∕包 钰 美 编∕梁丽琛
The Concept of "Lucid Waters and Lush Mountains Are Invaluable Assets" and the Formation,Enrichment and Development of Xi Jinping Thought o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Huan Qingzhi
Abstract: Over the past 20 years, the concept of "lucid waters and lush mountains are invaluable assets" has been continuously deepened in people's cognition and practice. As the main thread and initial form of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Xi Jinping Thought o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t has promoted the historic, turning, and overall changes in China'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from the theoretical to the practical level. In the new era and on the new journey, we must deeply understand the Marxist ecological philosophical connotation of the concept of "lucid waters and lush mountains are invaluable assets", thoroughly study and implement Xi Jinping Thought o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dhere to and practice the concept of "lucid waters and lush mountains are invaluable assets", and continuously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modernization featuring harmonious coexistence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as well as the construction of a beautiful China. Meanwhile, we must consciously enrich and develop Xi Jinping Thought o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hrough the innovative achievements made in the process of interpreting and practicing the concept of "lucid waters and lush mountains are invaluable assets". Looking to the future, the concept of "lucid waters and lush mountains are invaluable assets" will become a prominent symbol of contemporary China's green solutions, green discourse, and green wisdom, which shapes the practical solutions for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s well as the institutional policy framework and discourse system for the governance of glob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This will lead humanity towards a green and sustainable future.
Keywords: the concept of "lucid waters and lush mountains are invaluable assets", Xi Jinping Thought o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worldview and methodology, Chinese moderniz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