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民族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工作主线,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足民族地区办学实际,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服务学生的全过程各方面,创新构建“食育、书香铸魂、行走”三维课堂思政育人体系,积极推动具有北疆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走深走实。
强化食堂育人功能,打造思想政治教育“食育课堂”。学校深入挖掘后勤服务育人功能,将食堂打造成思政教育的前沿阵地。食堂内布置了描绘北疆文化、草原风光等方面的装饰,LED屏幕播放新闻联播和体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容,营造出沉浸式文化氛围,让学生在就餐时就能接受文化的熏陶。学校邀请非遗传承人开展“非遗润北疆・浓情过端午”等活动,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民族团结教育紧密结合,使学生在感受节日温暖的同时,增进各族师生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在一餐一饭的文化浸润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深耕图书馆阵地建设,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书香铸魂课堂”。学校充分发挥图书馆服务育人作用,以馆藏资源为依托,打造美育文化空间。设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书籍专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类图书专区、党建图书专区、《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展区等11个专题图书借阅区,整合涵盖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政策等方面的文献典籍,学生通过阅读经典著作,深入了解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脉络,图书馆已成为学生思想成长的“能量基站”。开展“书香 品荐会”、“青春加油站”系列读书活动,邀请专家学者与学生面对面交流,引导学生在一字一句的文化传承中感悟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深厚内涵,在真理光芒的熔铸中筑牢信仰根基。。
拓展社会实践路径,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行走课堂”。学校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中,创办形式多样的“行走课堂”,让学生在服务社会中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锤炼品德修为。学校与周边社区、乡村振兴帮扶村建立了长期合作机制,开展“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文化下乡”等实践活动。学生走进基层,深入内蒙古偏远乡村,开展支教助学、文化宣传、产业帮扶等,为乡村全面振兴贡献智慧和力量。学校每年举办校园那达慕文化节、运动会等各类文化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促进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中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增强文化自信。还通过社会调研、实习实训等,引导学生在一步一行中了解国情社情,淬炼担当本色。
呼和浩特民族学院通过多维联动立体化服务育人实践,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日常服务的点点滴滴和学生成长的每一个环节,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从“灌输式”转向“浸润式”,让思想政治教育更加有温度、有深度、有实效,为学生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奠定了坚实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