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地方要闻 > 学思践悟 > 正文

文化铸魂、治理赋能:乡村全面振兴工作法的双重维度与创新路径

 

乡村要全面振兴,就要系统推进产业振兴、组织振兴、人才振兴、生态振兴和文化振兴。这其中,文化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灵魂,是解决乡村全面振兴过程中乡村群众主体意识觉醒、解放思想以及提升综合素质的关键一环,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化于村民文化思想和价值观念的有力抓手,也是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复兴的伟大举措。

文化振兴乡村全面振兴的灵魂工程与价值引领

在现代化进程中,乡村文化振兴需实现三个转化:从“遗存保护”向“基因激活”转化;从“符号展示”向“价值激活”转化;从“自发传承”向“自觉建构”转化。要突破“博物馆式”保护模式,建立“生产性保护+生活化传承”的双向路径。在传统遗产保护中,创新实施“工匠计划”,通过设立非遗传承人工作室、开展技艺培训等,使传统技艺重新融入现代生活。在传统节日复兴中,将“村晚”打造为文化展演平台,提高农民自主参与制作的民俗节目占比,实现文化传承与乡村旅游的良性互动。

要挖掘乡规民约、家风家训中的治理智慧,构建“新时代村规民约”。推行“道德积分制”,将孝老爱亲、诚实守信等传统美德量化为积分,与集体经济分红、信用贷款挂钩,形成“德者有得”的激励机制。开展“新乡贤”培育工程,建立涵盖退休教师、退伍军人、致富带头人的乡贤数据库,通过“乡贤讲堂”“道德评议会”等形式,重构乡村道德共同体。

治理创新乡村全面振兴的制度保障与动力引擎

基层治理现代化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石,需构建“党建引领、多元共治、数字赋能”的治理新格局,破解“乡村空心化”“治理碎片化”“服务悬空化”等难题。要推行“支部建在产业链上”的模式,立足本地特色产业布局,在农业种植、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等产业链条上建立功能型党支部。大力实施“头雁培育”计划,采用“学历提升+实践锻炼+导师帮带”三位一体培养模式,全力提升村党组织书记综合素质。建立“党员中心户”制度,充分发挥党员在联系服务群众中的桥梁纽带作用。按照地域相邻、关系相近原则,在各村合理设置“党员中心户”,明确每名党员联系10-15户群众,形成“支部-党员-群众”三级治理网络。

要建设“数字乡村”平台,集成党建管理、村务公开、民生服务等功能,构建“一网通办”服务体系,实现政策查询、补贴申领、诉求反映在线办理,真正实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与通讯公司深度合作,开发“云上治理” 线上平台,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为乡村治理装上“智能芯片”。针对环境治理问题,村民可通过平台上传环境问题照片、视频及位置信息,平台自动生成工单并派发给责任部门,实时跟踪处理进度。

文化治理协同乡村全面振兴的方法论创新

乡村全面振兴不是简单的经济振兴,而是文化、治理、生态的系统性重塑。需构建“文化铸魂、治理赋能、产业振兴”的协同机制,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村规民约、家风家训,在修订村规民约时,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转化为“垃圾分类积分制”“生态保护公约”,使生态价值观转化为村民行动自觉。开展“最美家庭”“道德模范”评选,通过“道德红黑榜”公示,形成“德者受尊、失德者受惩”的舆论场域。

要总结“塘约经验”“枫桥经验”等基层创新实践,提炼可复制的治理模式。建立“乡村振兴学院”,开发文化治理、数字乡村等专题课程,培养既懂文化又善治理的复合型人才,将文化传承与基层治理知识深度融合,全方位提升基层干部综合素养。

乡村全面振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性任务,需要以文化振兴凝聚精神力量,以治理创新夯实制度根基。唯有坚持文化自信与治理现代化的双向驱动,才能让乡村既保留“乡愁记忆”,又充满“发展活力”,在希望的田野上绘就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壮美画卷。(作者:龚琪,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委组织部)

[责任编辑:周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