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地方要闻 > 基层治理 > 正文

基层治理看湖北⑨|人情新风十年记——看房县如何答好移风易俗“长效题”

【编者按】

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基层治理是不可或缺的基石。湖北省各级党委社会工作部门聚焦聚力“支点建设”,深化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不断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格局,持续用力抓基层、强基础、固基本,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湖北篇章贡献力量。

2025年1月起,极目新闻联合湖北省委社会工作部,推出系列报道《基层治理看湖北》,深入采访全省各市州的基层治理探索,挖掘治理故事,展现基层治理在支点建设中的独特价值和时代意义。

今天我们走进系列报道第九站:十堰房县。

6月27日午后,在湖北十堰房县青峰镇青峰街,阳光洒在社区文化礼堂的屋檐上。礼堂里,居民们正在排练锣鼓节目,欢快的鼓点声不时夹着大家的笑声从礼堂里传出。礼堂门口的文化广场边,几位老人正悠闲地聊着家常。树荫下,一只花猫慵懒地趴着打盹,偶尔甩甩尾巴。这幅宁静祥和的乡村图景,很难让人联想到十多年前这里“鞭炮声不绝于耳,空气中硫磺味弥漫”的场景。

人情债压弯了村民的腰

“成天礼炮响,户户过事忙,早起头件事,出门问端详……”这首由青峰街居民张启刚创作的《人情新风劝导歌》,生动道出了2015年以前房县的“人情之困”。

人情新风劝导歌

“我们说的过事,就是办事待客。最夸张的时候一天有四、五家办事,有的家庭一年光‘赶情’就要花掉二、三万,那可是一年的血汗钱啊。”尹吉甫镇双湾村村民代新儒回忆道,“鞭炮一响,棚子一搭,就是哪家要办事的信号,也不知道为了什么办酒,但你必须要想着怎么送情。”

那时“三年不过事就是亏”的说法在村里广为流传。翻开村民们的“人情账本”,各种名目的酒席令人咋舌:小狗下崽要办酒,在城里买了房要办酒,甚至连家庭成员生日都要轮流办。本来正常的人情变了味,甚至成了某些人的敛财手段。青峰镇青峰街居民张启刚说:“家家都有本‘红白账’,红单记喜事,白单记丧事,每天都要翻看,生怕漏了谁家的情。”

房县原本是国家级贫困县,这样的歪风让不少村民苦不堪言。有的人把买种子的钱拿去送情,有的人到处借钱维持人情往来。

破立并举的治理探索:一场深刻的乡风革命

2014年,双湾村村民集体向村委会发出了整治“人情风”的强烈诉求。在村民代表大会上,大家一致通过了关于整治人情歪风的村规民约。这场自下而上的改革很快引起县委、县政府重视,“群众有呼声,干部有行动”,一场以党风带政风、政风促民风的移风易俗改革在全县铺开。

双湾村村规民约 极目新闻记者杨怡琴摄 

多个村社区纷纷成立由党员代表、村民代表和网格员组成的红白理事会。他们将人情新风纳入村规民约,建立起事前宣传劝导、事中监管服务、事后认定上榜的全流程工作机制。

虽然群众呼声高,但在实际推进过程中,十年来也常常会遇到些阻力。“最近的一次就是今年年初。”青峰镇青峰街社区党委书记董显涛回忆说,“青峰镇一户居民违规办乔迁宴,红白理事会成员多次上门规劝不听,于是在开席当天,街道干部们守在主要路口,耐心劝返前来赴宴的宾客。市场监管部门对承办酒店也进行了批评教育,最终这场宴席‘无人赴约’。”事后,镇里以此为典型案例在全镇开展警示教育,起到了很好的震慑作用。

“在推进人情新风的过程中单靠劝说效果有限,必须形成多部门联动的治理合力。”青峰镇党委宣传委员杨祖攀深有感触地说,“同时在推进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制定了详细的事项清单,严格限定只有红白事可以合规宴请,取消了生日、乔迁、升学等12类非必要宴请。同时明确量化标准:礼金不超过200元,宴席单方不超过15桌,丧事不超过3天等。”

润物无声的文明浸润:人情新风的培育之道

要让人情新风深入人心,仅靠强制约束远远不够。房县充分发挥文化浸润作用,创新打造“教化于文、塑形于礼”的文明培育体系,让新风理念真正融入群众生活。

文化阵地成为培育新风的重要平台。该县累计投资建成24个文化礼堂,各村以文化礼堂为主阵地,精心打造“新风讲堂”,将移风易俗教育与“道德模范巡回演讲”“新风故事会”等活动有机融合。仅2025年上半年就累计开展主题宣讲活动60余场次,发放各类倡议书20余万份。通过讲述身边人、身边事,让文明理念润物无声。

表演《文明新“峰”》节目,倡导人情新风

文艺创作成为传播新风的有效载体。该县组织创作了一批富有乡土气息的文艺作品,百姓宣讲员张启刚自创的《我编新曲给党听》《高额彩礼咱说“不”》等作品,以生动活泼的形式痛陈人情歪风的危害。这些融合了舞蹈、表演唱、快板、三句半等形式的作品,在全县巡回展演数百场,让“崇简尚俭、婚事新办、丧事俭办、小事不办”的理念家喻户晓。

创新礼仪成为引领新风的重要标杆。当地创造性改造传统仪式流程,在文化礼堂推出集体婚礼、孝老宴等8类新式礼仪,不仅免费提供场地,还配套专业的文艺表演服务。创设出生、成人、婚嫁等“人生八礼”,每年集中代办一批集体仪式。在升学季,各村为金榜题名的学子举办集体恭贺仪式;重阳节时,组织集体拜寿礼传承孝道文化。这些举措,既弘扬了传统美德,又杜绝了铺张浪费。

新人在文化礼堂办婚礼

这些创新做法取得了显著成效。青峰镇党委宣传委员杨祖攀介绍说:“现在村里办喜事,大家都主动选择简办,一场婚礼能省下两三万元。”更可喜的是,新风尚正在从“要我改”转变为“我要改”。一位刚为儿子办完婚事的村民说:“在文化礼堂办婚礼,既有面子又省钱,亲戚朋友都夸好。”

制度保障的长效机制:巩固成果的关键之举

移风易俗非一日之功,需要健全的制度保障。房县将人情新风纳入党员干部纪律规范,严格落实《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对党员干部操办婚丧喜庆事宜的相关要求,始终将管好党员干部作为推进“人情新风”建设的突破口。明确要求党员干部带头简办婚丧事宜、带头不收受礼金、带头劝导亲属、带头参与监督、带头树立新风。

人情新风红黑榜 极目新闻记者杨怡琴摄

该县先后出台《人情新风建设三年行动方案》等系列文件,每年开展示范村镇、示范户评选,推动文明新风持续深化。各村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做到有婚丧事宜必上门走访、有大操大办苗头必及时劝阻、有违规行为必公开评议。并设立“红黑榜”公示制度,对村民宴请行为进行动态监督。对遵守新风的家庭进行公开表扬,对违规行为进行曝光。“现在谁家办事简朴上了红榜,比过去大操大办更有面子。”一位村民说。

志愿服务队正在宣传人情新风

一支由180余名志愿者组成的“青峰镇人情新风志愿服务队”也活跃在基层一线,他们创新采用“上门劝导、现场协助、全程跟进”的工作模式,过去2年累计开展志愿服务120次。这支队伍因其突出成效,在2023年荣获“湖北省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成为全省移风易俗工作的标杆和典范。

看得见的乡村蜕变:从人情债人情味

走进尹吉甫镇双湾村周义保的养猪场,他正忙着给100多头肉猪准备饲料。“十年前,我经常因为赶酒席耽误喂猪。”周义保一边撒玉米一边说,“最难忘的是有次为了吃酒,耽误了给母猪接生,结果一窝猪崽都被压死了。”说起这些年的变化,他的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现在没有人情负担了,我能专心养猪,损失少了,收入也有保障,两个孩子也培养得不错。”

周义保在养猪场 极目新闻记者杨怡琴摄

村民们有了更多的时间,在村“两委”的带动下,村里发展起艾草种植产业,通过合作社统一经营,去年村集体收入突破20万元。村民们的腰包鼓了,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

双湾村的变化是整个房县的缩影。据了解,通过十年持续推进人情新风建设,房县实现了经济与乡风文明的双重蜕变。使得全县家庭年均礼金支出从2.5万元降至5000元,人情事项压减80%。引导群众利用共享厨房办理婚丧事宜,文化礼堂的使用率从45%跃升至85%。同时,房县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纺织产业和黄酒产业,2024年规上工业企业总产值同比增长21.1%,鑫资集团跻身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村集体经济显著增强。旅游业年收入达146亿元,城镇化率提升至48.68%,民生持续改善,新增就业8000人。如今的房县,既摆脱了“人情债”的困扰,又实现了产业振兴,成为绿色低碳发展的示范县。

这场持续十年的移风易俗实践,不仅改变了房县乡村的面貌,更探索出一条乡风文明建设的有效路径。

房县的经验表明,改变陈规陋习需要党委政府强力推动与群众自觉参与相结合,需要制度约束与文化浸润相促进,需要久久为功与常抓不懈相统一。如今,卸下“人情债”重担的房县人民,正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轻装前行,用勤劳双手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除署名外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极目新闻记者 杨怡琴)

[责任编辑:钟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