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中国社会正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不仅对个体的心理状态产生影响,而且在宏观层面深刻塑造整体社会心态。近年来,人民论坛围绕社会心态推出系列深度策划与理论文章,如“大变局下的积极心态构建”、《网络热梗背后的青年社会心态解码》等,形成广泛社会影响。本期特别策划,旨在准确研判当前社会心态的发展态势与规律,深入剖析社会心态变化背后的内在机理,进而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坚实价值支撑与强大心理动能。——人民论坛“特别策划”组
【专家精彩论点摘录】
南开大学社会学院社会心理学系教授、博导 管健: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与穿透力,能够跨越时空界限,连接传统与未来、东方与西方、科学与人文。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其中的整体思维、辩证思维、长期主义、变易思维等,为人们提供了极为宝贵且深厚的心性滋养与精神支撑,成为社会心态流转嬗变的根基。
中央团校(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副校长、教授、博导 廉思:青年群体对幸福的理解与感受方式正在发生变化,外在条件对其幸福感不再具有决定性意义,幸福感的来源从“客观改善”逐步转向“主观认同”和“内在体验”。这一趋势的出现,反映出在物质条件总体提升的背景下,多数青年面临的困境已不再是生存层面的匮乏,而是发展层面的焦虑与意义层面的缺失,将生活条件的改善转化为持久而稳定的幸福体验难度加大。
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博导 辛自强:心理建设是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的应有之义,可以从工作心理、职业心理、生活心理三个层面,揭示当代产业工人的心理状况:工作中“人力资本投入—组织回报”呈正反馈机制、产业工人的创造性角色认同对创造力的正向预测作用最强、在人工智能认知方面存在矛盾心态、职业精神水平整体较高但发展不平衡等。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