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构建产权明晰、分配合理的运行机制,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明确了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基本要求。今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提出,因地制宜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是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必然要求,对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建设农业强国和促进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日前,人民论坛调研组走进合肥市长丰县、庐江县等地,探索当地党建引领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实践道路。
办公桌上的跨国种地协议
人民论坛调研组来到合肥市长丰县义井镇红桥村,见到党支部书记孟凡余,村集体经济办公室里面摆放了一圈俄罗斯的农产品,办公桌上有一份旱地豌豆栽培技术规程,还有一份涉外土地流转租赁协议,这可不是一般的土地租赁协议,签约另一方是俄罗斯下诺夫哥罗德州沃兹涅森斯克区。
红桥村位于长丰县义井镇西北部,地处江淮分水岭,缺水易旱,农业结构单一,13个村民组,近2200人,耕地5700多亩。全村大部分劳动力外出打工,流出人口达77.4%,留守的大多数为老人和儿童。红桥村曾经田荒、钱荒、人荒,村党组织软弱涣散。全村较丰富的资源就是耕地,以稻麦等传统种植业和小农户经营为主,集体经济基本无经营性收入。
从重点贫困村到和美乡村精品示范建设村,红桥村的一套打法既以党建引领群众“种好田”,还打出了一条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红桥经验”。为什么红桥村会从落后成为先进?为什么一个人心涣散的村能成为远近闻名的团结村?种田怎么还种出了国门?要把问号拉直,解铃还须系铃人,还是得问村党支部书记老孟。
2012年,原义井乡党委、政府想点子找“能人”,在外经商多年,事业有成的孟凡余进入组织视野。经过严格的考察选拔程序,孟凡余回乡担任村党支部书记。老孟回村,先是凝聚人心,自己把村里的十几万元债务给还了。2016年实现重点贫困村脱贫,2017年成立村办企业菜籽油加工厂。2018年底,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契机,老孟带领村“两委”班子,通过土地流转、成立村土地股份合作社等方式,建立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流转5700亩高标准农田,统一经营,村民入股分红,实现了土地的集约化经营。2019年,村集体经济收入增长到73.8万元,累计发放收益分红113.73万元,人均分红达533元(除去土地租金400元),并通过入股分红、务工就业、收益分配等方式,户均增收2000元以上。“老百姓没那么多大道理,说千道万,不如真抓实干。这一招亮出来,我们就干赢了!”老孟说。
在壮大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过程中,党组织发挥了巨大作用,红桥村成立“党员议事会”,充分发挥“五老”及群众代表作用。种什么、怎么种、利益怎么分配?这些,老孟个人没有太多的话语权,党员议事会、村民代表大会、种植大户和致富带头人集体说了算。“土地分红+绩效分红+务工收入”的利益分配机制确立了,全村上下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群众得实惠,农民变股东,农民得到了土地分红和村集体经济成员分红双层收益。2021年,红桥村参与土地入股分红农户474户,保底收益188.84万元,分红收益17.06万元,还不算享受节日大米、菜籽油等实物分红福利。
集体增收入,资源变资产,依托土地规模经营,村集体经济发展强劲有力,村集体收入从改革前2018年的26.5万元,改革后2019年的73.8万元,增加到2021年的450.88万元。2023年,村集体自主种粮20150亩,经营性收入首次突破1000万元,收益超过200万元。“去年,除支付土地入股现金分红外,村里还拿出50多吨米面油,给每家每户实物分红。”孟凡余说。
发展的势头一起,就一发而不可收。托管耕种邻村土地约3500亩,接管新桥机场预控土地约4500亩,与黑龙江依兰县开展战略合作,种植优质东北水稻5800亩。扳起手指头来数,这些年红桥村合作的大客户可真不少,有荃银高科、北大荒、迎驾集团等上市公司的小麦、高粱长期种植订单;有福娃航天生态育种、墨禾苑生态农业等公司的航天大豆、航天芝麻等实验种植订单。红桥村优质高粱成为贵州遵义知名酒企的原粮基地,种田的事业还拓展到国门之外。
长丰县义井镇党委书记徐志炜说,红桥村开启“飞地”发展模式,集体经济发展速度质量齐头并进,使红桥村跨入经济强村行列,让群众持续致富、乡村变美、生活幸福,用实干催生出“红桥经验”,为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和乡村全面振兴探索出了自己的经验。
长丰县委组织部副部长刘姝婉告诉人民论坛调研组,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与合肥市委组织部推进的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密切相关。红桥村党支部领办的多个合作社在不同领域发挥主体作用,聚合起了信心,凝聚成了力量。
老孟想到外国种地,一开始就是一个念头,这个念头在县里、市里有关部门的推动下,变成了现实。咱农民种地还得出国,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而且种什么,还得考虑出口配额。“地球是个村。我信。”老孟咧着嘴直笑。
长丰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宫小刚认为,壮大集体经济,不是一个口号或者是概念,而是必须尊重市场规律,发挥组织优势,激活发展动能的全方位系统性工程。红桥村通过“三变”改革,“跑田头”与“跑市场”紧密结合,创新优化了农业经营“统”和“分”的关系,以党建引领群众“种好田”,积极探索农村改革发展,形成了相关经验,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走出了一条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强村富民之路。
如今,“党建引领、土地到村、规模经营、利益共享”的“红桥模式”成为学习的经验典型。红桥村党支部先后获评全省农村基层党建工作“五个好”村党组织标兵、合肥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孟凡余也先后获评安徽省优秀共产党员、安徽省皖美村支书等荣誉,并被推选为省党代表。
合肥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认为,红桥村的启示总的来说就是:抓好了一个关键,夯实了党建引领,是红桥村发展的根本保障;选对了一个头雁,是红桥村发展的人才基石;搭建了一个平台,立足土地到村、产村融合、经营村庄,是红桥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核心理念;形成了一个经验,“红桥经验”的成功探索是红桥村“引进来走出去”,聚集各类资源,发展村集体经济的精神源泉。
人民论坛调研组认为,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不仅是发展命题,更是改革命题。需要处理好改革与发展的关系,通过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农村土地制度等改革,释放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潜能。从我国农村发展实践看,越是能够把强化集体所有制根基、保障和实现农民集体成员权利同激活资源要素统一起来的地区,越是注重农村系统性改革的地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活力和内生动力就越强,形式也更加多样。
广场上的书记直播间
初夏早晨,庐江县移湖街道闸山村村委会门前的广场上一派忙碌景象。清晨6时许,村党委书记谢付田带领村干部正在布置农家菜“直播间”。
“粉丝朋友们,看这菜园子里刚摘出来的新鲜蔬菜,露珠还挂在上面,感觉怎么样?”7点整,《书记四人寻》直播间的4位村书记出现在直播间镜头前,正式开启了早市直播。
为确保直播间的蔬菜能第一时间到达买家手中,闸山村采用冷链直发模式,实现江浙沪皖“包邮区”农产品12小时直达餐桌。6月第一周连续7天的早市直播,实现总销售额11.94万元,成交2000多单,涨粉1700多人,吸引14.36万人次观看。2024年11月开播以来,实现销售额128万余元,带动180多户村民销售农产品60万余元,实现了让流量进村、产品出村,带领更多村民走上增收致富的道路。
如何将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效益,是近年来闸山村谋划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根本出发点。
合肥百大集团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队长汪斌说,我们建立百大合家康农产品供应基地,打造本地农产品“一站式”直供直销平台。统一收购销售鸡蛋、薄皮椒、莴笋等农产品60多种,带动本地村民就业120余人。打造本地黑猪、水牛、送灶粑粑等60多种“土特产”品牌,提升了农产品的辨识度和附加值。闸山村村级集体得到不断发展,2023年经营性收入达到550万元,纯收益达230多万元。
“种好一粒米,带富一方人”。庐江县盛桥镇神墩村党委书记陈伟对此深有感触,“通过党组织领办合作社整合资源,去年实现集体经营性收入590万元,得益于整合8000亩农田资源,去年村集体纯收入206万元。”神墩村发挥党组织引领作用,主要是构建了“三级联动”机制。创新协商机制,通过45场党群议事会统一思想,整合8000亩农田资源;建立田间课堂培育体系,全年开展28场农技培训,培育出12名技术骨干;最关键的是,党员干部带头参股,52户种植户看到实效后主动加入合作社。
陈伟说起了集约化经营带来的好处,农资统购降本方面,与中盐红四方战略合作后,复合肥每吨直降100元,全年节本超10万元;智慧农机提效方面,两架大疆T30无人机让4000亩农田施肥周期从7天压缩到2天;生态种养增收方面,“稻虾共生”模式搭配“南粳46号”优质稻种,亩均增收2400元。
人民论坛调研组认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基层党组织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在发展过程中,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不断增强,村级组织服务群众的能力也随之得以提升。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目的是兴村富民,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吸引力在于其通过联合和合作可以形成比个体经济更多的收益。利益的创造与合理分配使集体经济组织得以发展,从而促进基层治理不断完善。
因地制宜 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
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要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条件相适应。不论何种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实现形式,在具体实践中都受到当地经济、社会、文化等条件的影响。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有效实现形式不会是同一个模式、同一个版本。在党建引领下,合肥的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因地制宜,竞相迸发活力。
庐江县坚持把党建引领作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红色引擎”,推动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加快促进农民共同富裕,培育了一批村级集体经济示范村,带动“强村富民”整体提升。
大岗村位于庐江县冶父山西麓,辖区面积约12.2平方公里,共有耕地5160亩、山场4029亩、水面1000余亩,下辖38个村民组。冶父山镇大岗村党委书记马富林最深的感触是——农村集体经济要发展,必须把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盘活山水田园资源,让全体村民共享发展成果。“我们摸索出了一条符合大岗实际的集体经济发展路子,核心就是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农旅深度融合、盘活资源创新业态。”马富林说。
——党建领航,搭建平台。领办“冶父田园”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党建为引领,把村“两委”分成“业务线”和“产业线”,合作社主营农业生产、文旅经营、劳务服务三大块,吸纳61户脱贫户入股16.53万元,占股27.6%。合作社直接对接农资厂家,一年就为参与的农户节约生产成本40万元,村集体也增收13万元。
——农旅融合,点“废”成金。守着冶父山景区这个“金饭碗”,收储景区沿线13处旧房,改造成特色民宿和“网红打卡点”,每年为村集体带来35万元纯收入。以土地入股参与旅游项目运营,成立劳务公司承接景区养护工程,带动200多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年人均增收超6万元。2024年,接待游客21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05亿元,“美丽生态”转化为“美丽经济”。
——产业升级,品牌赋能。托管1400亩油茶园,注册“冶父田园”“冶父山”品牌,年销售超40万元,成了响当当的“土特产名片”。还与安徽农业大学合作改造低产林,建成合肥首个标准化油茶示范园,增产增收10万元。设立“共享直播间”,“线上+线下”年增收17万元。一路走来,大岗村集体经济从2019年的2.7万元跃升到2024年的504万元,收益121万元,从“后进村”变成了“排头兵”。
看着山上的“绿果子”变成了村民口袋里的“红票子”,产业升级的路子走对了!庐江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童敬芬说,大岗村的发展启示在于:
——党建是“主心骨”。党组织必须挺在发展最前沿。领办合作社,不是与民争利,而是为民谋利、带民共富;
——资源是“金钥匙”。不能端着“金饭碗”要饭吃。山水田林都是宝,关键要立足实际,敢于创新思路去盘活、去升级。旧房屋、荒山、零散地,用对了方法,都是“富矿”;
——群众是“源动力”。集体经济,归根结底是大家的集体经济。发动群众参与,让大家看到实惠、共享成果,才能形成“众人拾柴火焰高”的生动局面;
——融合是“突破口”。单靠农业增收有限,单靠旅游根基不稳。只有农旅融合,延伸产业链,才能实现“1+1>2”的效果。从种水稻到开民宿、卖茶油、搞服务,环环相扣,路子才越走越宽。
长丰县造甲乡是省江淮分水岭综合治理开发重点乡镇之一。1926年在造甲诞生合肥地区第一个共产党组织——中共合肥北乡支部。支部书记就是崔筱斋。他与曹广化、胡济从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毕业后,接受中央派遣回到合肥北乡双河集秘密成立了合肥地区第一个党组织。《觉醒年代》的编剧,原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副秘书长、第三编研部主任龙平平,正是崔筱斋之孙。造甲乡党委书记邓先同说,如今,造甲乡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也离不开红色精神,赓续革命文化,助力乡村振兴。“我们经常联系,及时把造甲的发展变化和龙老师介绍,听取他们这些在外人士的意见建议,为造甲的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在发展集体经济方面,造甲乡盘存量、找增量、借力量、提质量、壮体量。以土地流转经营为路径,高标准种植;以每个村规划100亩村级集体建设用地,谋划项目;以每个村至少引进1家企业,寻求市场力量。截至目前,已招引33家企业,全乡13个村居经营土地达6030亩。集约化经营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还每年可为各村居带来分红超过70万元。
造甲乡党委组织委员彭晓辉说,当地大力推广“公司+合作社+农户”和农事服务中心运营模式,如陈刘社区、六方村分别流转合肥兴华牧业1050亩、1600亩土地用于小麦种植、有机肥还田等,分别增加收入52.5万元、80万元;造甲社区、缪岗村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分别引进重庆农神、长丰百麓、九蕈农业等现代农业科技公司,兴建有机肥场和菌菇方舱;联合村、马塘村、凤楼村利用26亩建设用地兴建农事服务中心,引入“中化”、培养溢华等农服资源。
凤群龙虾交易市场、双丰米线厂、六方林下养鸡、褐菇基地、“稻虾共养”等一村一品和“农文旅”“周末经济”“节会经济”“村企联建”蓬勃开展,千年前的魏吴合肥之战,将在双南“甲胄文创园”重现,红源朴宿与安徽农民运动纪念馆隔河相盼……邓先同介绍,造甲乡发挥组织优势,保障集体经济健康发展,“党建领、方向正”;逐村建立台账,“线路清、蓝图准 ”;鼓励致富能手“亮身份、站出列”;建强村后备人才库,“扶上马、送一程”,造甲乡正呈现出“村党组织有作为、村级集体经济有力量、暖民心行动有着落”的美好图景。
坚持党的领导,是推动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定盘星”和“指南针”。人民论坛调研组认为,合肥市长丰县、庐江县等地完善基层党建,夯实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组织基础,从推动产业升级、促进“微治理”创新等方面拓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空间和路径;以“党建+”的形式,把握集体经济发展的方向和质量;发挥了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利用驻村、下沉等帮扶机制,把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提高党组织在农村集体经济中的治理能力和执行力。
有为政府加有效市场 拓出共富“链”振兴“路”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涂圣伟指出,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是在我国经济社会体制转轨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符合农村生产力发展实际,其本身就是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共同作用的结果。
庐江县汤池镇马槽村坚持以党建为引领,积极面向市场,探索“村党组织+合作社+文旅融合”的发展模式,通过跨村联建、抱团发展,成功孵育“大汤池文旅联盟”,走出了一条强村富民新路径。通过整合10多亩建设用地与22间闲置农房,建成了大众民宿集群,带动村集体年增收53万元。以金汤湖为中心,布局打造湿地公园、游船码头等“网红打卡点”,年接待游客超15万人次。2024年,马槽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达190万元。2024年累计发放分红资金10.2万元,惠及60余名村民。
汤池镇以“民宿+”带动村民增收、群众致富。以森活·百花里为代表的高端民宿发挥引领示范作用,通过“家庭民宿+农产品”模式,带动本地茶叶、百花菜、土鸡等特产销售,每年可为周边村民增收5000元左右;与周边白马岭景区、新四军江北指挥部纪念馆红色研学基地等景点形成互补,构建全域旅游生态圈。家庭民宿集群年接待游客超15万人次,年平均营业增收6.38万元,带动就业500余人,真正实现“一间房兴旺一个村”的共富愿景。
“盘活村集体资产、整合农业资源、应用农业科技”,长丰县陶楼镇陶西社区全力破解集体经济扩源增收难题,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实现历史性突破。镇党委书记许琦介绍了当地围绕存量和增量下功夫的做法,“盘活存量这一块,我们对社区的集体土地、房屋、塘坝等资产进行全面清理,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40余万元。寻找增量方面,我们落实“非粮化”“非农化”政策,社区主动承包土地380余亩,用于种植有机水稻、油菜等农作物,完成有机大米认证,实现集体经济年增收40万元以上。”
“村企联建”也给社区带来了增长动力。通过与皖能公司合作,在小区建设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同时安装了光伏充电桩、一体化车棚、光伏发电玻璃、风光储一体路灯等设施,集体经济年收益约6万元,其中有5.6万元补贴给群众,增加了群众财产性收入。
如何突出群众在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中的主体地位,让群众自发、自愿参与到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中来,是长丰一直着力破解的思考题。2022年以来,长丰在全县244个村组建“村民观摩团”,分批走进村级集体经济“示范发展十强村”与“创新发展十佳村”,看变化、找差距、谋发展,激发群众在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工作中的热情和参与度。
长丰县将党组织领办合作社作为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重要抓手,成立合作社32个,实现入股总额3997.4万元,入股农户2506户,带动840户农户家门口就业。2024年,长丰县集体经营性收入100万元以上的村实现全覆盖,经营收益50万元以上的村占比超60%。长丰县委组织部牵头组织全县近50个村开展分红活动,其中14个示范分红专场,满满的“仪式感”让群众切实感受到集体经济发展带来的成效和收获。
近年来,合肥市大力推行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兴业富农优势,形成了“党建引领、兴村强社、群众增收、集体受益”的特色路径。2024年10月,合肥市印发《合肥市推行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实施方案》,在全市范围内大力推进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截至目前,全市已陆续成立169个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涵盖资源、产销、文旅、服务等多个门类,帮助4700余名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带动村集体增加经营性收入近3200万元、经营收益超900万元。
庐江县委组织部副部长王浩告诉人民论坛调研组,庐江因地制宜探索资源发包、物业出租、居间服务、资产参股等多元化发展路径,推广实施跨村党建联建,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统”的功能,推行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创新开展“共富党建联盟”,进一步推动以强带弱、片区抱团、共富发展。
庐江县郭河镇已组建3个共富党建联盟,聚焦合庐产业新城建设,建立“新城兴业”共富党建联盟;依托陕电入皖项目,成立“聚能兴网”共富党建联盟;聚焦镇内特色农产品生产销售,成立“红链兴农”共富党建联盟。2025年,全镇一季度实现村级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较往年同期增长27.37%。安徽喜洋洋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宜坤说,“我们积极融入共富党建联盟,应用物联网、农产品质量追溯、农机调度、智慧植保等技术,极大提升了农产品附加值,为集体经济发展壮大贡献科技力量。”
“我们聚焦解难题、促发展,转作风、促实干,进一步推动集体增收、群众共富。”郭河镇党委书记张涛表示,郭河镇将进一步优化利益联结机制,吸纳更多群众通过土地流转、参社入股、务工就业等多种方式参与联盟发展,推动村集体经济和农民收入“双增收”。
“坚持用好学习教育‘标尺’,让党员干部在发展一线转作风、强担当、重实干,保持敢闯敢试劲头。”庐江县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全县已组建村企联建型、村村联建型、强弱联建型等共富党建联盟14个,覆盖80个镇村和机关事业单位、45个企业(合作社),让共富“链”越串越牢,振兴“路”越走越宽。
“合肥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创新实践形成‘制度供给—组织创新’的双向赋能机制。在治理维度上,通过党建引领,与财政金融工具实现资源整合,构建‘有为政府’的制度框架;村社集体则以合作社为纽带,将分散农户嵌入全产业链,构建全产业链融合的产业共同体。”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许汉泽认为,在发展逻辑上,该模式通过土地股权化、劳动协作化等制度创新,推动农户实现从“原子化生产者”到“集体经济股东”的身份转型,在保障经营自主权的基础上,依托集体规模效应提升市场议价能力,形成“产业增值—集体壮大—农户增收”的内生发展闭环。这一实践不仅实现财政注资与产业培育的短期衔接,更通过三产融合与价值链升级开辟“生态产业化”新路径,为破解集体经济弱化与小农户现代化难题提供解决方案,充分展现了集体所有制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制度优势与生命力。
深耕厚植 集体经济与基层治理互融共进
长丰县杜集镇邱集社区属于省级整体推进农村土地整治示范项目,2017年实现整体搬迁,716户2820人乔迁新居。路成网、树成行、渠相连……曾经分散居住在各个村庄的村民们都集体住进了统一规划的邱集新村。社区先后流转土地3200亩,引进了350亩桃园基地、500亩瓜蒌种植基地、种植大棚400亩。利用资金在县北城投入股分红,每年分红8.4万元,社区酒店每年租金12.6万元,生产大棚租金7.2万元,农田中介服务费7万元等。邱集社区2024年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136万元,年净收入40万元。杜集镇党委书记高广说,靠着发展薄壳山核桃、高效食用菌、稻虾米、火龙果等农特产,农民收入大幅提高,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归属感不断提升。还有“红色集市”驻村计划,党组织“搭台”、党员“摆摊”、群众“赶集”,良好的发展氛围让大家伙干劲满满。
造甲乡宋岗社区党总支书记李子孝告诉人民论坛调研组,村企联建是村集体经济发展和基层治理方式相结合的新模式。“通过村企联建共同议事,稻虾共养、林下食用菌等特色产业都发展起来了。一期30亩木耳种植基地就带动就业100余人,去年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增加村集体经营性收入105万元、经营收益24万元;村民通过土地入股、劳动务工、股本分红等方式,年人均增收6500元。”李子孝介绍。
庐江县冶父山镇大岗村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还巧妙依托当地的“红管事”队伍,有威望、地头熟、品行好的乡村人才“红管事”在农村发挥作用,围绕村民村情“一簿清”的目标不断完善各类服务,及时掌握群众“急难愁盼+喜”事,村干部从“一簿清”到“一口清”,基层治理和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到了心齐气顺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效果。
庐江县矾山镇石峡村是国家级森林乡村,当地利用“板凳谈心会”形式,整合林权资源、发展富硒产业和竹产业、探讨庐南川藏线旅游升级,让“生态碗”巧变“金饭碗”。村党委书记贾敬斌说,2023、2024年村集体经济纯收入连续两年突破120万元。每年都召开股份经济合作社分红大会,村民变“股民”,喜领分红款。
中国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特约研究员沈明达指出,合肥市庐江县、长丰县等地用好“红管事”队伍、“党员议事会”“板凳谈心会”工作机制,畅通基层治理渠道,通过党员示范、宣传动员、示范带动等方式,践行党组织领办合作社事宜,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开拓实践范式。其探索精神可嘉、其基本经验可贵,值得各级领导干部重视和借鉴。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需要大力探索、大力发展,也必定前景光明、大有可为。
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是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是加强党对农村和农业工作的全面领导、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促进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人民论坛调研组认为,合肥市以党建引领为中心,发挥组织优势,探索与资源禀赋相契合、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集体经济实现形式,稳妥处理稳定与放活的关系,充分发挥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的主动性、创造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和基层治理实践互相赋能,在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共同作用下蹚出了一条新路。(人民论坛调研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