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地方要闻 > 基层治理 > 正文

真心叩开民心门

近期,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意见》,为新时代党员干部做好民生保障工作指明了方向。民生工作从来不是冰冷的政策条文,而是带着温度的情感连接。当干部们真正俯下身来,就会发现在群众紧锁的眉头间、欲言又止的叹息里,藏着最真实的需求密码。那些看似琐碎的“急难愁盼”,实则是一把钥匙,轻轻一转,便能打开基层治理的密码箱。今天的民生工作,需要将心比心的能力。唯有把双脚扎进泥土里,才能感受到大地的温度;唯有把耳朵贴近群众的心口,才能听见时代最真实的脉动。

解决民生问题不是当“救火队”,而是要当好“瞭望者”。要建立“民生预判机制”,通过舆情分析、社情调研及时发现苗头性问题;推行“项目听证会”,让群众代表参与决策过程;更要列出“风险清单”,对教育、医疗等重点领域动态评估。就像老农“知天而作”,干部们既要当“泥腿子”沾露水,又要做“风向标”察动向。当前,一些地方还存在“被动应付”的工作惯性,等问题发酵了才匆忙应对,这样的工作节奏已经跟不上群众的需求变化。必须转变思维,从“救火队”变成“瞭望哨”,从“事后处置”转向“事前预防”。比如针对老龄化社会趋势,要提前布局社区养老设施;面对新就业形态,要及时完善劳动保障体系。只有想在前面、做在前面,才能赢得工作的主动权。

民生工程不是应景之作,而要成为久久相传的“老字号”。要推行“实事项目化”管理,制定清晰的路线图;建立“回头看”制度,定期评估政策实效;创新满意度测评,把评判权真正交给群众。口碑比掌声更长久,耐心比热情更珍贵。要像培育参天大树那样,既给予阳光雨露的滋养,又保持年轮沉淀的定力。民生改善切忌轰轰烈烈“开工”,虎头蛇尾“收场”,而是要建立长效机制,避免“一阵风”式管理。必须建立从规划到落实、从执行到监督的完整闭环,让每一项惠民举措都能善始善终、善作善成。特别是要完善考核评价体系,不仅看干了多少,更要看干成了什么;不仅看短期效果,更要看长期效益。唯有如此,政策善意才能穿透“最后一公里”,化作百姓嘴角的笑意。

民生工作要用“心”的温度计测量,用“情”的刻度尺比对。要建立“诉求响应指数”考核体系,将解决问题的数量质量作为硬指标;推行“干部下沉日”,以群众身份体验服务流程;创新“民生议事厅”,让群众成为真正的参与者、监督者。当每个干部都学会用民心这支温度计丈量工作,用真情这把尺子校准行动,就能把人民的心声写成最美的政绩。新时代的民生工作,既要有“一枝一叶总关情”的情怀,又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定力;既要有“马上就办”的效率,又要有“久久为功”的韧劲。只有把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作为衡量工作的根本标准,才能在为民服务的实践中书写出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答卷。要记住,群众的笑脸是最好的奖杯,百姓的认可是最高的荣誉。要用真心换真情,用实干赢民心,共同绘就新时代民生改善的壮美画卷。

(北京市通州区马驹桥镇 杨光)

[责任编辑:钟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