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0日下午,云南省昆明市民河长-河流画像活动在昆明市盘龙区明通河自然中心举行,30余位市民河长志愿者参与其中。
活动伊始,云南滇池保护治理基金会工作人员向市民河长们详细介绍了明通河自然中心的建设背景、功能定位及生态价值,并带领大家实地参观,深入了解自然中心在滇池流域生态修复中的示范作用。随后,市民河长们分为三个小组,在云南在地自然导师的专业指导下,依据科学编制的自然观察图鉴,对明通河段展开系统性生态调研。活动中,大家沿着河道实地考察,追溯昆明古六河的历史脉络,重点探究明通河、金汁河的水系变迁与昆明城市发展的互动关系。同时,市民河长们细致观察了河岸湿地植被的分布特征、水生鱼类的种群动态以及底栖生物的栖息状况,全面记录河段生态现状。调研结束后,各小组通过生态拼贴的创新形式,将观察数据转化为直观的生态网络图谱,生动呈现明通河段的生物多样性特征,为后续精准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本次活动通过“专业指导+实践参与”的模式,有效提升了市民河长的生态监测能力。在地自然导师团队采用“示范教学+互动体验”的方式,系统传授了河流生态系统的观测方法和技术要点,帮助市民河长建立起科学的生态认知框架。在实践环节中,参与者们运用新掌握的调查方法,对河道水质、滨岸带植被、水生生物等关键指标进行了规范化记录。这种“理论培训+实地操练”的培育机制,不仅强化了公众参与生态保护的技能储备,更构建起“政府主导、专业支撑、公众参与”的多元共治格局。市民河长们表示,将把所学知识转化为常态化巡河行动,持续开展城市河流生物多样性监测,为滇池流域综合治理提供详实的民间观测数据。
最后进行活动总结,市民河长们结合实地见闻踊跃发言,对滇池治理工程取得的显著成效给予高度评价。大家一致认为,通过近年来的系统治理,明通河等入滇河道实现了从“藏污纳垢”到“水清岸绿”的华丽蜕变,特别是河道复明、生态补水等工程的实施,使城市水系重新焕发生机。多位资深河长通过对比治理前后的水质变化、生物种群恢复等情况,用翔实数据印证了治理成效。与会代表们庄严承诺,将切实履行“市民河长”职责,继续做好日常巡河、问题反馈、环保宣传等工作,同时积极动员更多市民加入护河队伍,共同守护来之不易的治理成果。最后,基金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持续完善公众参与机制,推动形成“发现问题-反馈问题-解决问题-巩固成效”的良性循环,为滇池保护治理注入持久动力。
据悉,昆明市盘龙区水务局以实施明通河汇流片区防洪排涝提升及雨污分流改造工程为契机,不仅有效恢复了明通河清水通道功能,更将人民东路至东风东路约480米河道由暗渠改造为明河,实现“还河于民”。河道复明后,迅速成为周边居民亲水休闲、亲近自然的场所。为满足市民对水生态环境的认知需求,盘龙区依托河道治理成效,精心建设明通河自然中心。该中心以“河流生态修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主题,旨在为公众提供系统了解河流生态的平台,是集生态教育、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于一体的社区水环境教育示范点。
昆明市盘龙区将水生态科普教育作为深化落实河湖长制的重要抓手,系统规划建设水生态科普阵地体系。未来,将以“森林水源区—城市滨河绿廊—湿地湖滨带”为生态轴线,持续拓展科普教育覆盖面。今年下半年,盘龙区将启动东白沙河小微湿地生态科普中心、金汁河河流生活及文化展示中心等项目建设,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区教育提供更丰富的水生态科普平台与窗口,努力营造全民共建共享生态文明的良好氛围。
(作者:李文品,昆明市盘龙区水务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