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地方要闻 > 基层治理 > 正文

浙江省海宁市海洲街道:“四联四融”开启城乡融合新篇章

今年以来,浙江省海宁市海洲街道聚焦城乡融合发展,结合城市基层党建和片区组团发展要求,创新推出“四联四融”片区组团治理机制。“四联四融”核心举措推动城市与乡村在组织、资源、项目和服务层面实现深度联动,达到治理理念融通、主体责任融构、文化精神融合和治理标准融塑的成效。

组织联结。海洲街道依托1个街道党建办统筹指导,5个片区组团横向联动,5个“海善巴士”两新组团纵向赋能的“1+5+5”矩阵式组织架构,推动56家联建单位深度嵌入治理体系,联结基层党组织138个,联结党员超3600人。该模式打破传统行政边界,突出“总部调度+多元落地”的协同配合,通过头雁引领,以头雁项目、头雁社区推动“以城带乡、以强扶弱”的示范效应。

资源联用。海洲街道成立海宁市首个街道级国资社区服务公司——潮富公司,统筹闲置资产、社区人力等资源,实现“资源整合、市场运营、公共服务”三位一体。通过社区用房租赁、物业服务管理等手段盘活低效空间,引入市场化业务提升社区自我“造血”能力,2024年公司营收2000万元以上;同时,依托“两新”组团引入专业力量,精准对接村、社治理需求,构建“需求—资源—服务”闭环。比如“海善巴士”起航组联合海宁培智学校、海宁二院等单位,定期为特殊儿童家庭提供健康筛查、心理辅导等专业服务,极大提升了服务特殊群体的精准度。

项目联管。街道以组团为载体,建立跨域联动机制,由党建办牵头规划特色项目库,如“智联宜家”组团整合社区农业、商业资源及“两新”组织力量,联合开发“共富菜园”项目,实现农技培训、产品展销、配送服务全链条覆盖。同时,推行资源错配共享,鼓励各村社根据自身优势分工协作,形成“单点开花”到“全域联动”的发展格局。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街道实行“立项—执行—评估—反哺”的全流程闭环管理,设立科学评估标准,确保项目精准落地、高效运行,并通过联席会议机制及时跟进、动态调整。该做法有效破解了城乡项目分散、重复投入的问题,提升了资源利用效率和治理协同性。

服务联办。海洲街道立足服务业高地产业基础,推动公共服务资源与新就业群体的深度融合。以党建为纽带,围绕社区、商圈、楼宇等“五大友好场景”部署暖“新”举措,通过设置骑手泊位、免费工具箱、社区食堂折扣套餐等,高效服务新就业群体,实现服务供给的精准化与多样化。其中,发挥社区公共资源和服务业资源两大优势,一些服务项目目前成效显著,如,成园社区打造的平价“小哥套餐”项目,保障外卖小哥等吃得好、吃得健康;新庄社区联合乐兹薇尔面包等商家推出的“面包计划”,把对新就业群体的关怀细化到“累了垫一口”这样的碎片化间隙。在服务到位、保障暖心的基础上,街道聚焦新就业群体发展需求、自我实现需求等深层次需求开展创新工作,比如梨园社区打造特色健康驿站,借助市级“医共体”公共卫生资源,定期为新就业群体提供健康监测、心理咨询等专业化健康服务;白漾社区实施的“暖‘新’亲子课堂”服务项目,为“小哥”家庭提供亲子互动、沟通及成长等主题活动。一系列贴心场景让“小哥”在街区找到“家”的归属感,生活更显安心。此外,例如各社区共同制定推行的“积分互认、信息互联”制度,“小哥”通过参与志愿服务可换取新居民积分,用于办理居住证、子女入学等事务,推动了新就业群体发挥职业优势,实现个人发展与社区治理的双赢。

“四融”是“四联”的主要成效。治理理念融通方面,街道有效融合了“四联”模式,打破城乡治理边界,增强灵活性;主体责任融构方面,建立了契约化联建机制,明确责任清单,推动多元共治,破解责任分散问题;文化精神融合方面,依托公共空间和活动,增强了居民认同感、参与感,促进文化交融;治理标准融塑方面,科学制定“金牌管家”“五个一”等工作标准,推动服务规范化、精细化,避免了传统标准“一刀切”导致的治理问题。

(浙江省海宁市海洲街道党建办 陈曦)

[责任编辑:李金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