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阳砖茶制作技艺、泾河号子、泾河竹马、泾阳木偶……57个非遗项目在泾河流淌的八百里秦川腹地传承发展,诉说着独特故事。近年来,泾阳县高度重视非遗保护工作,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精准发力,通过一系列具体扎实的举措,让非遗在新时代绽放出全新光彩。
筑牢保护根基,守护非遗“火种”。积极搭建非遗保护平台,成立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导小组和保护中心,明确职责分工,为非遗保护工作提供坚实组织保障。出台《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泾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强化制度保障。不断提升硬件设施建设水平,投入专项资金建立非遗陈列厅和档案室,通过数字化技术保护珍贵资料,让非遗重获新生。定期组织非遗项目传承人培训,邀请行业内专家开展技艺传承、文化传播等专题讲座,提升传承能力和水平。同时,设立非遗传承专项补贴,为传承人开展传承活动提供资金支持,确保非遗技艺后继有人。
优化管理机制,保障传承有序。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解决非遗保护工作中存在困难和问题,凝聚工作合力,切实提升科学管理水平。针对泾阳茯砖茶地理标志保护监管不规范问题,县检察院依法向行政监管部门制发检察建议,推动县政府修订完善《泾阳茯砖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管理办法》,规范了茯砖茶地理标志的使用,提升品牌保护力度。重视非遗项目申报管理,组建专业非遗普查团队,深入民间调研,通过走访老艺人、查阅地方志、举办非遗线索征集活动等方式,使传统技艺、民俗文化焕发生机。建立非遗项目动态管理数据库,对已申报和新发现的非遗项目进行分类登记、跟踪管理,及时更新项目传承情况和保护状态。目前,泾阳共有57个项目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省级10个、市级44个、县级57个。
深度挖掘价值,赋予非遗新生。2021年,泾阳砖茶制作技艺、泾阳裕兴重散茯茶制作技艺融入咸阳茯茶制作技艺项目,被列入国家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为充分挖掘并展示泾阳茯茶价值,泾阳积极组织茯茶等非遗项目传承人参加各地茶博会、非遗展销会,依托高规格平台,不断扩大泾阳茯茶影响力。成立“刘氏宫廷御宴传统制作技艺传习所”“裕兴重茯茶制作技艺传习所”等,广泛开展非遗研学活动,让更多人关注非遗,了解传统饮食文化和茯茶制作技艺。泾阳方言具有古代、近代汉语的一系列传承特色,是秦腔戏曲艺术语言的标准语音。为激发泾阳方言活力,泾阳组织语言专家团队,对方言进行系统录音、整理和研究,并深入挖掘文化内涵。
推动有效利用,助力产业发展。依托丰富非遗资源,积极探索“非遗+”模式,推动非遗与产业深度融合,助力乡村全面振兴。以茯茶产业为例,全县茯茶生产企业43家,年产量达9900吨,区域公用品牌价值14.89亿元。泾阳县大力支持茯茶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研发适合不同消费群体的茯茶新产品,拓展市场空间。截至目前,泾阳茯茶产值已超20亿元。在文旅融合方面,充分利用非遗资源,打造特色文旅线路,泾阳茯茶非遗传承馆、泾阳茯茶创业园等入选陕西茶旅融合精品景点线路,吸引大量游客前来体验非遗魅力。同时,举办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项目展示、“文化馆服务宣传周”非遗系列等活动,通过非遗展演、民俗体验、美食品尝等形式,展示非遗保护成果,传递非遗文化魅力,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未来,泾阳县将继续秉持传承与创新的理念,不断完善非遗保护措施,让非遗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绚烂的光彩,为文化强县建设和乡村全面振兴贡献力量。(中共泾阳县委宣传部 刘育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