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追光青年
首页 > 人民智库 > 智库动态 > 正文

“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政治学”论坛召开

【学术动态】

作者:邱实

为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推动政治学学科变革创新,4月26日,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以“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政治学”为主题,在江苏省南京市主办第十届政治学学术论坛,共同探讨我国政治学学科的发展之道。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下,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成为学科建设的一项重要时代任务。天津师范大学教授高建指出,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推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重要论述的学理化阐释工作,并注重从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两个层面协同共进。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部部长徐勇认为,自主知识体系构建下政治学学科的发展,应聚焦概念的认识与分析,不仅要基于其事物属性,更要注重其功能性研究。复旦大学教授桑玉成以美好生活的本源为切入点,指出要依托科学技术发展推动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创新构建,并在此过程中关注和防范其可能带来的新问题。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张桂林以现代化的三大特征为引,认为建构具有普遍解释力的政治学原理知识体系,是推动中国政治学学科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中国式现代化带来的诸多全新的实践问题,需要政治学学科基于当代中国现实进行聚焦性研究。吉林大学教授周光辉指出,应当以“人类整体性”为逻辑、以“秩序”为切口,在秩序的阐释中引入文明,构建“意义—组织—制度”的稳定性文明秩序。云南大学教授周平阐述了边疆治理对于国家发展的意义,呼吁学界关注和研究边疆治理这一现实问题。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钱再见探讨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与方法。暨南大学教授戴胜利聚焦生态治理中的认知、行动和制度问题,提出以“认知重塑—行为激励—社群裂变”内循环模式与“政府—企业—平台—社区协同”外循环模式践行生态治理。国防科技大学教授葛腾飞以“国际信任”为关键词,提出构建信任体系的结构、功能和进程三维框架,解读体系视角下国际信任建设的基本路径与维护机理。

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政治学领域理论创新的重要性愈发突出。上海交通大学教授程竹汝探讨了执政伦理中使命伦理、责任伦理、主体伦理的内涵、联系与实践。安徽师范大学教授金太军指出了当下中国政治学学科发展存在的问题与挑战,提出要科学地、中国化地、智能化地、开放性地研究政治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戴长征从国际比较的视域探讨了政党对于一国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意义。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拓展了政治学的研究范畴。天津师范大学副校长佟德志阐述了智能计算实验室的任务导向与三重价值,提出了以智能计算高效构建自主知识体系的技术路径,并分析了这项技术的优势、劣势、机会与挑战。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孙柏瑛基于街道回应12345接诉即办的案例观察,探讨了技术工具应用对于超大城市基层治理的作用,阐述了城市基层治理的几个基本关系问题与基层治理能力拓展及制度改进路径。

《光明日报》(2025年05月26日 06版)

[责任编辑:陈慧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