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追光青年
首页 > 人民智库 > 智库动态 > 正文

“传承·创新 北京史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

5.24

5月24日,“传承·创新北京史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成功举办。会议由北京市社会科学院主办,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史志学研究所、北京历史文化研究基地承办,北京史研究会、北京古都学会协办。会议以空间视角下的北京城市史以及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华北区域社会、近现代城市社会变迁视野下的北京史为主题,旨在回顾北京史研究的学术历程、探索未来研究方向,在新时代推动北京历史文化的传承、发展与创新,更好地服务北京市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中央民族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联合大学等共20余家单位和高校、研究机构的70余位专家学者和青年学子参加会议。

IMG_256

会议由主旨报告和分论坛组成。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谢辉教授致辞,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杨伟国教授主持致辞环节。

IMG_257

谢辉  致辞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教授

谢辉在致辞中表示,史学研究是我院积淀深厚的学术品牌和优势学科,这些年我院始终坚持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基础研究与应用转化相互融合,回应社会需求,厚植学术土壤,推动建设北京史研究的学术平台和更具影响力的北京史学术共同体。他强调,在当前全力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关键时期,北京史研究要继续为推动文化中心建设、实现文化传承与创新提供坚实学术支撑,为北京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利用提供更多可行方案和智慧。

IMG_258

杨伟国 主持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教授

主旨报告

主旨报告上半场由杨伟国主持。

IMG_259

赵世瑜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赵世瑜以“将城市置归地方:以北京史为例”为题发表演讲。他指出,应在区域社会史的脉络中研究北京、理解北京。京城、京郊、京畿三个空间范围都是北京城的“地方”,金代以来的北京都城史应放到这个空间中加以认识。他提出,将城市置归地方,要先深入认识地方社会,具体可以思考四个方面的问题:作为城市史前史的地方开发史,城里人的来源、身份和认同,城市与周边地方的关联与互动,城市是地方的异化物还是地方根脉的延伸。他以北京潭柘寺的建筑与发展过程、永乐皇帝迁江南富户入京、明清北京民间教门等案例,具体而微地剖析了北京都城发展中的一些特点及其与“地方”的关系。

IMG_260

黄兴涛中国人民大学明德书院院长、教授

黄兴涛以“北京与清末民初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新自觉”为题发表演讲。他从“中国人”认同展开,分析了历史时期中华民族如何从“自在”到“自觉”,“中国”作为具有现代意义的国家名称如何基本奠定。他依次解读了北京满蒙旗人与现代中华民族观念的兴起,中华门、新华门、五族共和亭等北京地标建筑变迁与“五族共和”,北京官话与中华民族共同语的最初建构,以及民族融合视角下“东来顺”所具有的饮食文化象征意义。通过对物质文化不同层面的深入考察,他生动地展示了北京在清末民初“中国认同”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新自觉孕育、形成、发展及其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IMG_261

唐晓峰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

唐晓峰以“秦咸阳空间形态的演进”为题发表演讲。他指出中国古代王朝都城具有严谨的空间结构,宫室体制与城市体制是都城空间性的两个层面,其发展可以追溯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集权王朝的都城咸阳。他分析了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昭王、秦始皇对于咸阳都城与宫城的营建历程及其阶段性特点,指出秦始皇对于咸阳城形态的认知,从实践到思想,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的最后阶段,都城概念中出现了整体秩序并且提出了作为城市线性核心和都城空间体制起点的轴心概念。北京中轴线的思想观念与物质形态,正是沿着这一脉络发展而来。

IMG_262

刘仲华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主旨报告下半场由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刘仲华研究员主持。

IMG_263

李建平北京史研究会名誉会长、研究员

李建平以“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中的空间与时间”为题发表演讲,对北京中轴线的空间与时间特点及其文化内涵与现实价值进行了阐释。他首先结合北京地标建筑,分析了北京中轴线对空间的规划与把控,包括围合空间这一最有特点的现象与依山面水的城市空间格局;其次分析了北京中轴线根据天体运转对时间的把握,具体体现为建筑设计、造型与天体运行相呼应,追求阳光与光明,注重季节和节气变化,举行“颁朔”“告朔”典礼,放置众多记录时间的建筑和器具。他强调北京中轴线对空间的规划和对时间的运用,凝聚了中华文化精髓,荟萃了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彰显了中华民族的独特智慧。

IMG_264

张宝秀

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所所长、教授

张宝秀以“北京学与北京史研究的关系”为题发表演讲。她从广义上辨析了地方志、地方史、地方学三者之间的联系与差别,指出北京学属于地方学并介绍了北京学的定义及其发展现状。在此基础上,她分析了北京学与北京史的内涵与外延、联系与区别,指出二者研究对象同源,研究内容、目标等存在重合,在文化、历史传承方面的研究面向相同,但是学科属性、研究方法存在差异,北京学更强调多学科综合,更关注资政建言的实践功能。她指出北京史为北京学提供了研究基石和支撑,北京学为北京史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思路和问题意识,二者相辅相成,未来应进一步加强合作。

IMG_265

王岗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北京古都学会会长

王岗以“北京中轴线的文化传承与发展”为题发表演讲。他以“都”的概念解析开篇,指出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是中国古代社会始终存在的两大系统,二者在都城,尤其是中轴线和“左祖右社”格局中有明显地体现。他指出作为国家权力中心的紫禁城是北京中轴线的核心,分别承担祭祖、祭国、祭天、祭农重要功能的太庙、社稷坛、天坛和先农坛是中轴线沿线的重要建筑。这些皇家建筑发展演变为故宫博物院、劳动人民文化宫、中山公园、天坛公园、体育场和古建博物馆等当代公共建筑,具象地展示了北京中轴线及其沿线主体建筑从古至今、从皇权到民权的文化传承与发展轨迹。

IMG_266

孙冬虎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北京史研究会会长

孙冬虎以“四十五年来的北京史研究”为题发表演讲。他首先回顾了北京史研究会的诞生过程及其时代背景,其次对曹子西主编的10卷本《北京通史》的时代特点、显著社会影响和不足之处进行了总结,指出其对“北京史”学科框架建立所具有的重要标志意义。他总结了四十五年来北京史研究会在通史、城市史和区域史、专题史和专门史、历史地图和历史地理、应用史学和史学应用等领域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对未来的研究进行了展望。最后,他探讨了北京史研究会未来在组织运行、学术研究等方面面临的若干矛盾及其解决思路。

分论坛

分论坛一

分论坛一以“空间视角下的北京城市史”为主题,由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高福美研究员主持。专家学者的发言涉及不同历史时期北京城市的营建与管理、城市文化圈、城市空间、城市史研究的新材料与新方法等议题,展示了城市史研究的新思路、新方法。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王长松研究员和首都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赵寰熹副教授分别对上下半场发言进行评议,与各位学者展开了热烈讨论。

IMG_267

分论坛二

分论坛二以“北京史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主题,由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满学研究所所长常越男研究员主持。专家学者围绕唐代以来北京地区的民族融合、北京与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互动、北京城内的多民族融合过程等议题展开讨论,从多个层面展示了北京史研究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的密切关系。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张天虹教授和常越男分别对上下半场发言进行评议,与各位学者进行了深入交流。

IMG_269

分论坛三

分论坛三以“北京史与华北区域社会”为主题,由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所长李诚助理研究员主持。专家学者的发言涉及政治史、财政史、社会史、水利史等领域,时代跨越商周到晚清民国时期,从不同视角呈现了北京与华北区域社会的不同层面。北京市考古研究院陈倩副研究馆员和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史志学研究所郑永华研究员分别对上下半场发言进行评议,跨学科讨论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IMG_271

分论坛四

分论坛四以“北京史与近现代城市社会变迁”为主题,由刘仲华主持。专家学者聚焦清末至解放初期的北京城市变迁,围绕城市管理与现代化、城市文化与文人群体活动、城市生活等论题进行学术报告,多角度呈现出近代北京城市的变迁。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满学研究所王鸿莉助理研究员和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何思源助理研究员分别对上下半场发言进行评议,与各位学者共同探讨北京史研究的新视角、新方向。

IMG_273

[责任编辑:陈慧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