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理论 > 正文

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列研讨会第三场研讨会发言摘编

坚定文化自信发掘文化基因

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院院长于丹

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文化基因是决定文化系统传承与发展的基本因子,其核心内容是凝结在一个民族语言文字系统中、升华为哲学核心理念的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需要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基因。

中国传统社会长期保持家国一体的文化传统,个体的自律和家族的他律构成个人行为规范的主体。以格物致知作为知识教育与价值教育的共同起点,中国传统社会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忠孝传家、勤俭持家、尊老爱幼、明事知礼等观念,有力支撑着家和万事兴的信念。在传统观念中,家庭角色是社会分工的一部分。乡土熟人社会的环境又形成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意识。这种伦理根脉与乡规民约一道,有力维系着中国几千年的社会生活。

进入20世纪后半叶,城镇化给我们的生活形态带来巨大变化。城镇化进程中社会公共领域伦理道德的建设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发掘出在当今社会依然可以发挥作用的伦理道德并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已成为新时代中华文化发展的重大课题。

并非在泥土上铺一层柏油就会成为都市,并非建立起足够数量的公共服务设施就能完善公共领域伦理道德。从某种意义上说,把乡土规则融入都市,都市才能更有温度;从天人合一、家国一体等价值观念中发掘现实意义,转化成岁时节令里民众的仪式感与生活趣味,我们才会在紧张的生活节奏中不失典雅从容的风范。这些都是中华文化在发展中应当努力探索的课题。

让人民有更多获得感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张翼

习近平同志强调,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增强。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年增长,恩格尔系数连年下降。与此同时,我国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延长到76.7岁。农村贫困人口从2012年的9899万人减少到2017年的3046万人,贫困发生率降低到3.1%。

人民生活的改善,促使我国形成了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中等收入群体。深化教育改革、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会在释放人力资本红利中推动我国社会大踏步进入中等收入群体不断扩大的阶段。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以及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逐步解决,消费的潜力还会进一步释放。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城镇化水平稳步提高,2017年年底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58.52%。城镇化不仅意味着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而且伴随着城市生产生活方式对农村的积极影响。我们以统筹城乡发展、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提升智慧管理水平、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涵养城市生态等为重点,体现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价值,使环保城市、智慧城市、宜居城市的观念深入人心。城镇化的稳步推进,日益体现出城市发展对人民生活改善的重要作用,同时也为世界人口的城镇化作出重大贡献。

党的十九大报告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基础上增加了“幼有所育”“弱有所扶”,体现出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由人民群众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养育与教育向学前阶段的扩展,能够显著增加国家的人力资本,提高社会公平程度,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准备人才。弱有所扶,一方面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建共享共治的内在要求,另一方面反映了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升的内在要求。立足当前、放眼长远,加强“七有”建设,织牢社会保护网,必将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责任编辑:赵光菊]
标签: 习近平   研讨会   学习宣传   中国   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