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桌对话】
主持人
本报记者贾宇
嘉宾
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韩震
教育部高等学校
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炳林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秦宣
编者按
意识形态是最核心的政治资源,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说,“如果从观念上来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识形式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覆灭”,足可见意识形态的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在灵魂涵养、价值滋养中,昭示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因此,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过分。新的时代语境下,寻找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打开”方式,高校管理者和理论教育工作者既要在思想上虔诚而执着、至信而深厚,又要直面大环境、抓住新问题、想出好办法。为此,我们特约请三位专家,围绕这一话题展开讨论。
1、“面对新形势新任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只能积极作为不能被动应对”
主持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意识形态工作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发表重要讲话,言之谆谆,情之切切,充分表明中央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高度重视,也体现出加强和改进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紧迫性。应该说,时代发展到今天,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其意义并没有衰减,反而更加突显。怎样力避马克思主义在高校虚浮不实现象的出现?需要在哪些环节进行重点加强和推进?
韩震:当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即将成真之际,我们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然而,我们需要的人才应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应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高度的认同感,对中华文化有高度的自觉和自信。这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只能积极作为不能被动应对,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只能前进不能停滞。要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的科学性,与时俱进的时代性,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实践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成功的理论基础和保证,反过来也确证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高校要抓住这个时机,提升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认同感。要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是有价值的存在。价值是分层次的,价值引领是更有意义生活的保证。要坚持不懈促进高校和谐稳定。为高校发展和立德树人提供必要的条件。要坚持不懈培养优良校风和学风。解决思想问题不能靠命令,也不可能靠说教,更有效的方法只能靠校风和学风的熏陶。
王炳林: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贯穿到高校的基本职能中。高校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重要职能。在人才培养方面,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可以为他们的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科学研究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不是代替具体科学研究,而是要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得出合乎规律的认识。要坚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开展各种学术思想和学术流派切磋交流。同样,在服务社会、推进文化传承创新进程中,也要坚持正确导向,使马克思主义指导落到实处。要加强和改善党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加强高校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创新体制机制,改进工作方式,切实解决基层党建层层递减、越往下声音越小的问题。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加强全体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同心同德,形成合力,使广大教师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
秦宣:我认为,重点需要抓好以下环节:思想认识要提高。做好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加强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是一项战略工程、固本工程、铸魂工程,事关党对高校的领导,事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为此,我们必须提高思想认识,改变忽视、轻视意识形态工作的状况。顶层设计要搞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是战略工程、固本工程、铸魂工程,也是系统工程。要通过顶层设计对如何加强科学研究、学科建设、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如何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如何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组织与管理,进行规划、设计。具体工作要做实。再重要的文件,再好的规划设计,如果只是写在纸上,贴在墙上,说在嘴上,而不抓落实,都等于白费。总之,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需要形成合力,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