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金公司指出,“市政债”的突破,将从三个方面强化市场对于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信心:一是体现本届政府对于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重视;二是通过更加透明的方式赋予政府有约束的持续融资渠道,有助于缓解地方政府的短期周转压力;三是理顺地方政府的法定负债主体和偿债主体地位,有利于投资者对债权的追偿和对实际偿债风险的判断。
分析人士指出,目前我国地方政府信用评级制度的空白是推进市政债的一大阻碍。
中金公司认为,市政债要想以高评级低风险的身份获得低利率发行,并且真正起到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作用,至少必须以完成以下两个任务为前提:一、修改预算法,明确地方政府发债的合法地位和偿付义务;二、发债时要披露地方政府真实的资产负债表和财政收支表,在地方政府财力可以负担的范围内合理确定融资规模,并由市场进行合理定价。
考虑到这两个任务在2014年内完成的困难较大,2014年“市政债的突破”主要是小规模试点,大规模发行暂不可期。
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快改革财税体制,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完善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公共财政体系,构建地方税体系,形成有利于结构优化、社会公平的税收制度。
多数专家认为,面对巨大的地方资金需求,稳定地方财源也将是一个重要改革方向,亟需建立完善的财税体系,为地方政府培育稳定的财源,包括房产税、资源税、消费税等。贾康认为,稳步扩容的房产税试点,有利于稳定地方财源。
贾康直言,未来应把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防范和中长期制度建设结合在一起,在总量上注意局部和项目的风险,以阳光负债的机制替代隐性负债的机制,如此才能使机制发挥正面作用的空间打开。
更重要的是,地方政府亟需摒弃“唯GDP论”的政绩观,从源头上“堵住”地方政府债务的过度膨胀。“唯GDP论”的政绩观和考核方法刺激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大量的投资通过举债的方式筹措资金,是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不断飙升的根源。
基建仍是地方经济增长引擎
投资向农业生态倾斜
中央新型城镇化会议落幕,各地纷纷出台配套落实政策。从所安排项目来看,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仍将是各地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不过明年的基建投资将更重视向生态、农业等领域倾斜,随着财政收入增速放缓与投融资平台的规范,对社会资本的倚重将加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