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首页 > 杂志 > 人民论坛 > 第2月下期 总第 623 期 2019年1月1日电子版上线
往期回顾: 查看
特别策划

深入研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把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摆在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深刻领会和把握习近平关于教育工作的系列论述,对于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摘编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 教育决定着人类的今天,也决定着人类的未来。人类社会需要通过教育不断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需要通过教育来传授已知、更新旧知、开掘新知、探索未知,从而使人们能够更好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更好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2013年4月21日,致清华大学苏世民学者项目启动仪式的贺信 教育是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民族振兴、社会...

系统理解习近平关于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论述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等问题进行了全面探索,形成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坚持中国逻辑、大教育观和问题导向,其核心要义集中体现在“九个坚持”上。

筑牢民族复兴的基础工程

加快教育强国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对此,我们必须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转变教育发展方式;完善教育体系,建成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进教育公平,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建设高水平的教师队伍。

习近平总书记对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新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彰显了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人民立场,强化了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党性原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实事求是的特点,展现出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发展特征,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习近平“教育优先发展论”的历史性贡献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优先发展的系列重要讲话,深刻阐释了教育的基础性、全局性、能动性和先导性作用,不仅提升了各界对教育的认识水平,而且在新中国教育史上具有历史性意义。这一思想转化为党和国家的理念和政策,必将对我国教育事业发展起到强有力的指导作用,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产生巨大的推动力。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我国教育发展实际出发,围绕教育工作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这些论述始终贯穿着坚定的人民立场,处处体现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方能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之路,推动新时代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取得更大成就。

以人民为中心促进教育公平

教育是民生之首,教育公平则是人民群众最关心的一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继承和发展历代领导集体智慧结晶的基础上提出了具有创新意义的教育公平观,既关注普及意义的教育公平,也强调高质量的教育公平,旨在最终达到受教育者人人成才的教育公平目的。

用爱与尊重为幸福教育导航

爱与尊重是我们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根本。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激发学生创新潜力、鼓励学生奋斗进取,应该在细节教育、良心教育、幸福教育上全情投入,用爱与尊重打造细节教育的航标、凝聚良心教育的力量,为幸福教

新时代教育如何立德树人

新时代我国将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确立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切实将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落到实处,就要找准立德树人的基点,兴师德、育师风,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引导青年学生加强自我修养。

立德树人要扭转教育评价指挥棒

现阶段,扭转教育评价指挥棒,改变“唯分数论”的教育评价导向,需要在培养人才、选拔人才、运用人才等方面做出全方位、系统性改变,实现立德树人时代转型。为此,要重视身心发展评价,强化品德发展评价,优化学业发展评价,努力促进教育质量提升,培养出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继续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创新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破除制约教育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作出重点部署。新时代,深化教育体制改革,要继续深化办学体制和教育管理改革,不断完善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体制机制,进一步探索与世界一流资源展开合作的相关机制。

热点评述

“政策打架”因何而生

根治“政策打架”这种政府组织的“机体失调病症”,需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在政策上贯彻人民需求导向。只要以人民为中心,以人民为导向,政策之间就不存在根本的利益冲突,也就从根本上解决了“政策打架”问题。

杜绝地方政府的政策攀比之风

中国的一些地方政府存在着政策攀比现象,不断向上争取各种优惠政策支持,向下出台各种优惠的招商引资政策,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和错配,影响了中国现代化的发展绩效。为此,我们应当使官员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创造有利于地方发展的内在条件,以及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从而杜绝地方政府的政策攀比之风,将其引入到正确的发展轨道。

选拔干部为何要坚守德才兼备标准

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是我们党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经验和优良传统。造就德才兼备的干部队伍是时代发展的现实诉求,我们应坚持以德为先,培育干部高尚的道德情操,多管齐下增强干部的才识本领,从而造就一支德才兼备、堪当大任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健全容错纠错机制 营造良好干事环境

健全容错纠错机制要坚持政治原则、把握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坚持底线原则,在“网开一面”的同时坚守底线,不搞“拉闸泄洪”;坚持实事求是原则,针对应当“容”的错,大胆容错,针对不应当“容”的错,坚决不容;坚持人文原则,维护党员干部的合法权益。

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几个着力点

政治文化是政治生活的灵魂,对政治生态具有潜移默化的重要影响。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应加强顶层设计,借用大数据技术和智能化手段,建立健全党内政治文化监测评价体系;完善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相关制度;发挥各级党校(行政学院)的带头作用。

新时代如何弘扬延安精神

延安精神是党中央在延安时期形成的好思想、好作风,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新时代弘扬延安精神,要在深刻理解延安精神丰富内涵的基础上,坚定理想信念,为共产党人提供不竭动力;坚持实事求是,开展作风建设,落实好党的群众路线;弘扬艰苦奋斗精神,提高创新水平。

新形势下焦裕禄精神的价值显现

焦裕禄精神闪烁着践行群众路线的绚烂光芒,呈现出亲民爱民、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更需要时刻牢记使命担当,结合时代特点,深学细照笃行焦裕禄精神,大力弘扬优良作风,在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展现新气象、新作为。

利益相关者视角下国家形象的建构

对国家形象的认知和判断没有垄断权,也没有唯一性,不同的国家、不同的人群都会对某一国家的形象产生不同的评价。呈现国家形象的主体同样也没有垄断权。利益相关者视角下,国家形象塑造需要根据各方主体参与过程中的权力大小和利益所得进行统筹规划。

媒介融合时代主流媒体如何提升舆论引导力

随着网络新媒体的迅速发展,网络舆情环境变得十分复杂。媒介融合时代,提升主流媒体舆论引导力,需要加强网络传播能力建设、舆情矫正方式建设、舆情应对策略建设、传播艺术思维建设,媒体监管部门需为主流媒体提供舆情引导空间。

社会治理

乡村振兴中的项目为什么落地难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的新要求,但在项目落地方面却存在政策不够清晰、政企合作不够顺畅、基础设施不够完备、人才队伍亟待改进等问题,需要积极发挥政府引领作用,多措并举完善项目落地机制,使其早日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切实提升乡村振兴战略的领导力

乡村振兴战略是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切实有效地在既定时限内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必须在其推行过程中不断提升领导力。对此,各地政府要在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乡村振兴力量培育、乡村振兴战略布局、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能力等方面不断提升领导力。

乡村振兴需内外协同发力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应以唯物辩证法考察影响乡村振兴实现的内外因素,通过提升农村人口素质、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农村教育文化等方式,破解乡村振兴实现的内部困境;通过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大对农村的扶持力度等途径,化解制约乡村振兴实现的外部矛盾,以内外并重、统筹兼顾的方式促进乡村社会的繁荣发展。

土地制度改革:乡村振兴的突破口

农村土地既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又是重要的生产要素。利用好、发挥好农村土地的功能作用,充分释放农村土地的市场价值,需要严格落实土地确权登记制度、优化土地流转制度实施、打造特色化土地经营模式。

让乡村价值充分释放

乡村价值是从乡村社会生产生活、生态环境与历史文化中不断累积起来的古老智慧,也是新时代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资源。乡村振兴必须要主动挖掘乡村价值的时代内涵,注重乡村价值的现代传承与保护,守护乡村价值灵魂,并加以创造性应用,让乡村价值得以充分释放。

“面子观”与乡村治理

在乡村社会中,“面子”是一个很重要的社会心理因素,在乡村秩序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乡村治理中,我们应引导村民树立正确的“面子观”,将个人面子的争取与公共秩序的构建相结合,充分发挥面子在乡村中的“通货”作用,使乡村社会井然有序,并充满人情味。

农民专业合作社何以健康发展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健康发展,是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完成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有效路径。当前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面临成立动机不纯、入社程序不规范、发展规模较小、组织功能单一等问题。对此,我们应着力加强制度建设,积极进行宣传引导,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力度,畅通沟通渠道。

以党建引领精准扶贫

党建扶贫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扶贫方式,能够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强有力的保证。在当下我国的反贫困实践中,党建扶贫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创新党建扶贫体制机制,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提高党建扶贫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性。

旅游扶贫怎么扶

目前,旅游扶贫开展过程中存在着诸如资源利用率低、扶贫观念滞后等问题,制约了旅游产业在精准扶贫方面的功能发挥。对此,我们应准确定位精准扶贫中的旅游产业发展,提升旅游产业发展的精准性,激发群众参与旅游产业发展的积极性,拓宽旅游扶贫发展的思路和路径,以丰富精准扶贫成果。

财经聚焦

防范“灰犀牛”“黑天鹅”风险事件

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风险,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的重要因素。要增强忧患意识,提高防控能力,做到居安思危。准确识别风险点、开展风险防范预演、加强预期管理、改进预警管理、健全风险应对组织,打好防范经济风险攻坚战。

始终绷紧“经济风险”这根弦

居安而念危,则终不危。面对纷繁复杂的国内外风险,只有稳住经济这块“压舱石”,我们才可以从容地做好其他工作。这就要求我们居安思危、深刻领会把握防范化解经济风险、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在落实做实防范化解经济重大风险领导责任上见行动见成效,坚决打好防范化解经济风险攻坚战。

新时代城市群的创新发展之路

城市群崛起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重要标志,城市群建设对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推动作用。在新时代,发展需要以政策扶持、资金供给、科学技术、人才培养、制度创新为要素,为城市群创新驱动提供源源动力。

中原城市群崛起要做好“格局”文章

依托区位优势、理顺区域内城市间的关系,是推动中原城市群自身发展、带动周边城市群发展的关键所在。为此,我们亟需对中原城市群的发展进行前瞻性思考,从宏观上构建起以“郑州市+许昌市”为核心,“分片区”分散发展的格局;从微观上做好发展规划,重视中小城市和城市走廊的建设,形成全域城镇化格局。

资源型城市如何实现产业协同发展

资源型城市因资源而建,但随着资源的枯竭,城市发展必须走转型之路,实现产业协同发展,探索资源型城市发展新路。实现产业协同发展,需要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打造优质营商环境,并结合资源城市实际,适当优化并延长传统优势产业链,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全面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开创资源型城市发展的“新春天”。

“一带一路”:区域经济发展新引擎

“一带一路”倡议为沿线国家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为区域经济发展带来诸多机遇。面对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区域经济贸易壁垒重重等问题,应客观认识“一带一路”建设面临的挑战,促进“一带一路”倡议区域融合,构建区域经济融合发展协调机制,搭建区域经济融合发展平台。

新发展理念的哲学气质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新发展理念,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一系列治国理政新战略的有机构成,具有丰富的哲学意蕴。我们应认真学习和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实体经济怎样转型升级

加快推进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实现向全球价值链高端的转移,已成为我国目前亟待完成的重要任务。我们要从政府、企业和人民群众等多个层面入手,推进实体企业的转型升级,为实体经济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低碳思维如何融入经济发展

降低碳排放量是时代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手段。在新时代,必须要把低碳思维全面融入到经济发展之中,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丰收。当前,要通过供给侧改革破解低碳型经济发展产业障碍,实现低碳思维与社会发展的无缝对接,构建低碳型经济发展模式。

法治视点

将改革开放在法治轨道上进行到底

改革开放与民主法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缺一不可。在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我们更要加强党对民主法治建设的集中统一领导,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充分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

司法审判和媒体监督何以“各就各位”

司法审判是国家公权力,在追求公平正义的道路上可能会被腐蚀:“媒体舆论”是社会权力,在追求公平正义的道路上可能会被滥用为“舆论审判”。消弭司法与媒体的紧张关系是建构回应型司法,并通过培养司法者德行、加强法治,提高全社会道德水准、建立与完善司法体制机制等措施,实现公正审判。

着力提升扫黑除恶的法治化水平

扫黑除恶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各方力量资源,形成齐抓共管合力,坚持在法治轨道上运行,有效铲除黑恶势力滋生的土壤,深挖背后的保护伞,从源头上遏制黑恶势力的滋生和蔓延。

强化公民的刑法意识

公民刑法意识的培育是一项长期性、持续性的工作内容。我们需在贯彻刑法精神的同时,开展更“接地气”的刑法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公民刑法意识与行为互相转化的能力,提升公民综合法治素养,确保公民刑法意识的提高。

如何保护网络虚拟财产

网络虚拟财产具有信息化财产权利的法律属性,表现出虚拟性、可交易性和期限性等特征。由于人们对网络虚拟财产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导致虚拟财产引发的纠纷难以裁断。对此,应从立法、司法以及网络规范化管理三方面构建制度机制保护网络虚拟财产。

大数据时代公民个人信息权的法律保护

公民个人信息权是重要的民事权利。大数据时代,做好公民个人信息权的法律保护,就需要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切实提高侵害公民个人信息行为的违法成本,构筑多元化监管机制。唯此,方能增强公民个人信息安全的防护水平。

健全对互联网医疗服务的法律监管

健全互联网医疗服务法律监管能够推动互联网医疗服务行业的有序发展。目前,我国互联网医疗服务法律监管面临诸多困境,需要完善互联网医疗监管相关立法,加强信息安全与个人信息监管,健全互联网医疗服务主体责任追究制度,并运用技术手段提升监管能力,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可持续发展,做到有法可依,确保个人隐私安全。

舆情分析

紧紧掌握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关系主动权

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始终是中国国家安全的核心利益之所在。重建新的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关系,是“新冷战”趋势下维护国家利益的根本要求。正确区分不同性质的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关系、统筹国内国际两种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关系、建立新型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关系治理理论与政策,已成为“新冷战”趋势下中国国家安全关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与发展方向。

网络舆情治理的难点

网络群体性事件如果得不到及时、妥善的处理,容易酿成舆情风险,进而影响我国社会公共安全。当前,我国信息公开制度不健全、舆情管控团队不完善,加之境外敌对势力的操控等,影响了网络舆情治理工作。为有效预防我国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发酵,亟待构建舆情分级预警保障机制,打造舆情管控行政管理团队,推进网络舆情网格化管理。

加快提升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有序性

新时代,公民政治参与渠道日益多元,而网络政治参与便是其中一种较为高效、便捷的新型政治参与渠道。但就目前来看,我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有序性还存在一定的不足,难以达到预期的参与效果。为了助力我国政治现代化建设,还需完善网络法治、构建电子政府、提升公民政治参与素养,加快提升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有序性。

整治网络直播乱象

网络直播行业不仅给网民提供了成为网络公众人物的平台,而且推动了网络直播内容的多层次发展。然而,网络直播也产生了一些网络乱象,诸如网络主播纳税监管难、个人隐私外泄、内容涉黄涉暴等。对此,有关部门应从网络主播的从业资格认证、保护制度、监管体系、隐私权确认等方面加强监管。

线上线下联动:网络舆情治理的必然逻辑

网络舆情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现实问题本身,现实问题的解决是网络舆情有效治理的根本。但个别基层政府却割裂了网络舆情和现实事件之间的内在关联,这不仅不能平息舆情,反而导致事态扩大化。因此,网络舆情的治理既需要线上舆情的应对,更需要线下问题的解决,只有线上线下联动,舆情和事件同步处置,才能取得理想的治理效果。

文化纵横

“流量为王”的“善”与“恶”

从产销一体化的逻辑连贯思考,“内容为王”与“流量为王”并不矛盾,精品加上高水平的推广有望实现投资价值的最大化,给全社会带来更多的满足感。这种“内容为王”、兼顾流量的模式需要制度保障。政府需要约束那些追逐非理性利益的流量操纵行为。理性的“流量为王”的运营思路并不值得非议,但是“流量为王”一旦上升到“唯流量论”,就应该适度降温。

“质量为王”:校准影视业生态失衡的定盘星

在浩荡的时代潮流中,影视业的发展曾彰显了“宣传”维度、“经济”维度,而今则是到了要自觉高扬“价值”维度的时刻。我们要切实把“质量”作为校准影视业生态失衡的定盘星,摒弃空心化的娱乐时尚和审美趣味,将“质量”的标准和要求分解到供、求、产、销等各环节,从而有效促进中国影视业的繁荣发展。

新时代需要树立什么样的文化观念

新时代的文化观念应当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相匹配,超越西化与复古、传统与现代的二元对立,立足于中华文化的连续性与人类文明的新形态,实现民族性与时代性相结合、传承与发展相结合、借鉴与包容相结合,确立自信自觉的文化理念,为中国人的生活作出前瞻性而非跟随性的理念设计。

用好红色文化 巩固意识形态领导权

巩固意识形态领导权是夯实党执政根基的需要,是最大限度凝聚全社会、全民族力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的需要。用好红色文化,有助于强化“四个自信”,进而有助于中国共产党牢牢掌握意识形态的领导权。

以红色文化提升文化软实力

红色文化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弘扬红色文化对于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必须高举红色文化旗帜,充分挖掘红色文化内在价值,创新红色文化宣传方式,发挥红色文化的积极作用。

为人民群众提供更高质量的文化服务

提升文化消费质量能够为我国经济发展增添强劲动力,有利于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对此,我们应不断扩大居民文化消费,提升文化产品与服务的供给质量和水平,构建完善的文化消费市场监管体系,优化文化企业的营商环境,让人民群众享受更高质量的文化服务。

“互联网+”让文化交流更通畅

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为核心的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成熟,让“互联网+”成为助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互联网+”与文化产业的融合能够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力,培育新时代文化自信。当前,我们必须要进一步加强“互联网+文化”平台建设,完善相关配套机制,实现文化共建共享。

以核心价值观引领网络文化建设

网络文化承载着社会风气、思想观念和公众的审美情趣,对社会大众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影响较大。当前,网络文化的发展面临诸多问题,迫切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为此,我们要力破阻碍、革新理念,加强网络文化治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健康的网络文化消费观念,不断提升公众的媒介素养,促进网络文化的理性发展。

读史札记

明清时期的乡村社会保障体系

明清时期的乡村社会保障体系,既有对于灾荒前后的备荒、救荒等一系列应对措施,也有承平时期对老、弱、病、残等社会弱者群体的保护,但囿于国家财力,对社会贫困人口的救助非常有限,只能选择一种低水平的社会保障,大量的贫弱人群主要是以民间自我保障为主。

青年关注
文化纵横
读史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