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立德树人要扭转教育评价指挥棒

核心提示: 现阶段,扭转教育评价指挥棒,改变“唯分数论”的教育评价导向,需要在培养人才、选拔人才、运用人才等方面做出全方位、系统性改变,实现立德树人时代转型。为此,要重视身心发展评价,强化品德发展评价,优化学业发展评价,努力促进教育质量提升,培养出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摘要】现阶段,扭转教育评价指挥棒,改变“唯分数论”的教育评价导向,需要在培养人才、选拔人才、运用人才等方面做出全方位、系统性改变,实现立德树人时代转型。为此,要重视身心发展评价,强化品德发展评价,优化学业发展评价,努力促进教育质量提升,培养出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键词】立德树人  身心发展  品德发展  学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识码】A

教育评价导向的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能否培养出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就要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为此,必须改变应试教育下“唯分数论”的价值取向,使教育评价更加关注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品德发展、学业发展,体现综合性、多元性的评价取向。

重视身心发展评价,以身心健康作为立德树人的前提

身心健康发展是立德树人的基础和保障,只有在保证学生身心健康的基础上,才能进一步推进理想信念、奋斗精神等内容的培养,培养符合社会时代要求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良好的身体素质是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的重要基础。现阶段“唯分数论”的评价方式,造成教育系统对学生身体素质评价的欠缺。一方面,在高考指挥棒的影响下,作为非高考科目的体育课在学校处于边缘地位,即使体育课的时间不被侵占,课后作业的繁重也令学生的体育运动时间不断减少。在一些偏远贫困地区,运动场地不完善、体育器材缺乏、体育教师短缺,严重影响了体育课的开展。另一方面,在升学压力影响下,不少家长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疏于督促孩子进行体育锻炼。研究表明,繁重的课业负担影响了学生开展户外活动,减少了接触自然光的机会,造成近视率攀升,进一步降低了身体素质。不合理的评价导向,使我国青少年身体素质面临严峻挑战,不少地区的中小学生呈现“三多”趋势,即戴眼镜的多、肥胖的多、玩游戏的多。近年来,因参加体育运动而导致大学新生军训猝死的事件也时有发生。学生体质的严重下降,对我国后备人才的培养造成隐患。

心理健康方面,学生幸福感并未增加,产生了许多心理问题。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同时,学生幸福感并未增加,反而对学习、生活产生诸多不适,形成了许多心理问题。“唯分数论”“唯名校论”的教育考核指标,让家长产生很大焦虑,并将焦虑传递给子女。急功近利的社会风气,让不少家长为子女设定了过高的人生目标,在严苛要求下,如果子女的表现与目标差距过大,便逐渐产生负面情绪甚至心理问题。特别是随着时代变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出现了一批心理问题频发的高危学生群体。比如,中西部庞大的留守儿童群体,由于常年与父母分离,其身心健康发展受到严重影响。即使在东部发达地区,不少学生也存在心理不健康问题。为此,应在教育评价中重视身心发展的内容。

一是丰富评价内容,抓住学生身心素质发展的薄弱环节,研发更加多样性、趣味性的体育和心理辅导课程及测评方式。体质评价方面,以我国青少年较为薄弱的耐力型和力量型项目作为基础,设置合理的达标成绩。在此基础上,开发多样化的体育课程,设置不同的参与水平,给学生更多自主选择权,培养其对某项体育运动的兴趣。实践中,要以户外体育运动为主,让学生多接触自然光,降低近视概率,提升身体素质。心理健康评价方面,以我国独生子女较为显著的独立性差、孤僻性、脆弱性等问题为重点,进行专门辅导,健全完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制。结合集体性体育项目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定期组织全员参与的体育赛事,提高学生身体素养的同时,培养合作、耐挫和社交技能。

二是健全评价方式,建立并完善学生身心发展监测档案,用于全学段对比考评。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对其评价是对学生身心情况的过程性评价,贯穿从小学到大学整个学习生涯。学校要为每个学生建立并完善监测档案,借助信息化平台,全方位考察学生的体质和心理发展情况,并科学分析相关数据,用于指导学校育人工作。

三是适当提升体育在升学考试中的分值,把体质健康和运动技能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重要指标。在中考体育考试中强化过程性考核,综合考虑学生的体质达标情况、体育课出勤情况、体育课学习态度和学习水平,避免与纠正“应试体育”现象,防止评价流于形式。通过考试招生上的改变,形成倒逼机制,扭转重智育、轻体育的局面。

强化品德发展评价,以良好德行作为立德树人的内核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在全面发展的内容中,“德”处于首位。但是在“唯分数论”的教育评价背景下,产生“重分轻德”的现象,校园中只有成绩好的学生才会被定位为“好学生”,从而得到教师更多的偏爱、包容甚至纵容,容易使其盲目自大、骄傲自满,滋生不道德行为。现阶段,学生品德发展问题集中表现为青少年学生基本道德规范与社会责任感的缺失。一方面,校园暴力、欺诈、犯罪低龄化等现象在近年频繁出现,一些青少年缺乏最基本的道德规范,甚至对父母也没有礼貌,道德的滑坡与国家飞速发展的经济形成鲜明对比。另一方面,一些学生沉迷游戏和其他新兴事物,逐渐与社会脱节,缺乏应有的社会责任感与担当,在一些原则性问题上缺乏坚定态度。此外,市场经济在提升公民主体意识的同时,也让人们变得自私自利,出现了很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人际关系开始疏远,信任危机、道德冷漠的现象频出。在此影响下,家长的极度自私也会影响到学生,导致其班级荣誉感、集体责任感缺失。为此,应在教育评价中强化品德发展的内容。

一是开发德育资源,让德育有场地可做,有内容可评。政府层面加大德育方面的专项投入,通过统一规划,建立起覆盖全街道、全区、全市、全省的德育场所。同时,开发形式多样、适合各年龄段学生的读物、影视、户外场馆等德育资源。学校层面以那些公认的正确的道德标准要求学生,通过教育方式将其内化为学生自觉行为规范,将国家认同和理想信念的树立作为教育的核心,同时关注规则意识和礼仪的养成。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动“立德”的重要途经,开展劳动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形成“劳动最光荣”的正确价值观。通过各种形式让德育内容“听得进、信得过、用得上”。

二是结合实际,丰富学校德育评价的方法手段。强调德育方式与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相互匹配,从小学阶段的习惯养成到大学阶段的“明理修身”,使德育层次深入,有机衔接。从强调死记硬背的德育知识评价为主,转向强调成长体验的德育行为评价为主。除了考察学生对道德知识的掌握程度,更应关注学生的道德行为实践,适时跳出学校的空间场域,以综合素质培养为核心,结合各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开展道德教育主题的游学、社会实践等活动,让学生全方位了解国情、社情,引导他们学会在独立思考中形成自己的判断,做有担当、有社会责任感的一代人。在这一过程中,客观记录学生行为表现和成长轨迹,并将其表现纳入综合素质考评中,作为升学的重要参考。

三是强化家校合作,构建全方位德育体系。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学校和家庭,是德育不可分割的两个部分,建立良好的家校合作机制,是学校德育的重要工作,也是巩固学校德育成果的有效措施。建立区县级家校合作协会,将家校合作制度化、常态化。成立由心理辅导、传统道德教育等方面组成的区县级家庭教育讲师团,运用各种专业知识开展家长教育,引导家长将是否符合道德标准作为评价孩子行为的第一准则,避免溺爱孩子,产生没有家教的“熊孩子”。

优化学业发展评价,以文化知识作为立德树人的基础

教育资源短缺且分配不均的现状,催生了竞争激烈的中考、高考等选拔性考试,以竞争来选拔合适的人进入合适的学校。这种考试往往以文化课考试成绩作为唯一选拔标准,由此造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现实中往往体现为“智育独大”的局面。考试成绩的高低、升学率的多少甚至成为衡量学校好坏的唯一指标。在高考指挥棒的影响下,学制分配也变得不合理,加重了学生和家长的负担。高中前两年就把教材内容全部学完,整个高三年级基本没有学习新知识,都是在复习、“刷题”、备战高考。甚至很多地方的初三年级也将大部分时间用于复习。这种复习应试进一步加剧了学生的厌学情绪,也给家长带来了很大压力。学业发展上,普遍存在重知识教学、轻实践训练的现象。在学校教育中过多关注课堂知识的传授,较忽视实践环节,缺乏理论联系实际,缺少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影响教育成效。

优化学业发展评价,改变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不是轻视学业发展、走向另一个极端,而是要优化考试评价机制,提供更多实现成功的途径,促进学生根据自身学业专长选择合适的发展路径。因此,教育评价标准要从单一转向多样,评价主体应更加多元,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应更加丰富,在关注教育对象学习能力的同时,关注他们的素质养成、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提升。

为此,应在教育评价中优化学业发展的内容。

一是在考试内容上,强调能力导向,增加知识应用的灵活性,降低那些通过“刷题”能够提高的分值比例;强调实践导向,在语言类考试中增加听说方面的考查,在理工科考试中增加实验类操作的分值;强调综合导向,增加跨学科知识的案例分析题。逐渐形成基础教育阶段评价方式的连贯性,促进学生在不同学段间的衔接。使各学段综合素质评价在结构体系、指标内容、评价方式等方面相互贯通。让各学段学校能根据学生成长需求,提供相应的课程与教学,形成各学段学校共同推进素质教育的合力。

二是在人才选拔上,深入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逐步将初中毕业考试与高中招生考试合二为一,将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与高考有机结合,实现一考多用,减轻学生备考负担。在保证公平的前提下,适当调整自主招生政策,将高考与一些能力测试相结合,增加选才的能力导向。建立科学的计分方式,逐步推广用等级赋分代替原始分方法,避免“分分必究”。完善分类考试的选拔方式和一年多考制度,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权,改变“一考定终身”的传统教育评价方式。

三是提高学校自主权,扩大学校德育课程设置权、教师课程开发权、学生课程选择权,促进学生个性发展,落实立德树人目标。在课程设置上,给予学校自主安排课程的权利。在保障课程系统性的基础上,增强课程的挑战性和综合性,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在课程大纲的指导下,明确核心知识框架,精简必修内容及学习总量,满足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学习需求。在学制安排上,给予学生一定的选择权。适当调整现有学制,让有需求、有能力的学生尽早规划人生,选择适合自身学习进度的发展方向。不同类型高校可根据专业培养需要提供长短不一的学制,分门别类地培养人才。

四是推进大学分类发展,适应不同层次、不同专长高中毕业生的学习需求。大学分类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满足社会对人才的多元需求,落脚点在人才培养上。建立起综合型、行业型、研究型、应用型等不同类型学校组成的高校系统。健全支持性政策,使各类高校都有自己的发展空间,推动各类高校建立符合自身定位的专业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模式,避免同质化,让各类后备人才都能进入合适的高等学府。特别是加强师范类高校建设,培养一支能承担跨学科教学的教师队伍。未来的综合性课程需要不同学科教师通力合作,共同完成学科建设。这就要求在大学教育中,培养师范生跨学科的视野、知识、能力,以适应新的教学需求。

五是树立正确的用人政策导向,引导教育评价走出“唯分数论”。人才不都是全才,专才也是人才。教育评价体系需要从学历本位转向能力本位。以“工匠精神”培养为契机,以职业教育发展为突破口,逐步改善以学历为导向的用人政策,为职业教育提供一批愿意从事高级技术工作的优秀人才,为国家建设的各行各业提供合适人才。

(作者分别为华东师范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副校长、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国家教育宏观政策研究院副院长、教授)

【参考文献】

①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新华网,2018年9月10日。

②陈宝生:《认真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  开启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新征程》,《光明日报》,2018年9月25日。

③《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中国教育报》,2018年9月14日。

责编/张忠华    美编/李祥峰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牛牧瑶]
标签: 立德   树人   教育评价   指挥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