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党员干部是党在基层的“神经末梢”,是群众身边的“主心骨”。中组部召开的基层党建工作重点任务推进会锚定“靠得住、顶得上、过得硬的先锋队伍”建设目标,直击了基层党员干部“能力恐慌、制度梗阻、发展迷茫”等现实痛点。组织部门唯有以改革破题、用严规固本,精准对接基层党员干部的“急难愁”,及时回应群众之所“盼”,才能让基层党员干部轻装上阵、奋勇争先,在基层一线“主战场”上淬火成钢。
以“全维度赋能”锻造“硬核尖兵”,破“能力不足”之急。基层工作“千桩事叠加、万条线缠绕”,不少党员干部面临“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硬办法不敢用”的本领危机,需要构建“铸魂、强基、提能”一体化培养体系。要筑牢理论“压舱石”,推行“第一议题深学+红色基地研学+田间课堂践学”模式,让党的创新理论从“纸面”落到“地面”,让一线党员干部在学思践悟中找准政策理论的转化路径。要搭建实战“练兵场”,围绕基层治理、应急处突、产业升级等核心能力,开展“擂台比武”“师徒结对”“蹲点历练”,让党员干部在工作考验中壮筋骨、长才干。要激活创新“动力源”,鼓励党员干部“带着问题谋突破”,支持“揭榜挂帅”“一线破题”,让党员干部牵头组建“乡村智囊团”,将数字技术与传统农业结合,催生智慧农田、电商直播等新业态,让干部在学中干、干中学,实现从知识储备到能力输出的螺旋上升。
以“全链条革新”构建“激励生态”,解“制度桎梏”之难。处理基层待遇偏低、考核“一刀切”、容错机制缺位等困扰,须打好“保障、考核、容错”组合拳。要强化待遇“硬支撑”,建立“基础报酬+绩效奖励+发展补贴”动态调整机制,落实乡镇工作补贴、农村干部社保医保等政策,推广“星级化”管理经验,让“星级高、待遇好、有奔头”成为基层岗位新标识。要树牢考核“风向标”,打破“平均主义”,推行“群众打分+实绩晾晒+末位约谈”机制,让干多干少不一样、干好干坏有差别;建立“红黄牌”预警制度,倒逼干部从“躺平”变“冲锋”。要打造容错“安全区”,细化“三个区分开来”操作细则,建立“容错备案—澄清正名—关爱回访”闭环机制,为改革者“兜住底”、给实干者“吃定心丸”,用制度温度激发干部担当力度。
以“全领域突破”点燃“振兴引擎”,化“发展滞缓”之愁。基层发展之“愁”,愁在传统产业“低小散”、新兴领域“缺火种”、数字赋能“跟不上”,不但让基层党员干部遇到新机会“有心无力”,更会影响群众获得感。要点亮数字“新灯塔”,实施“智慧党建+基层治理”工程,搭建村情数据库、民生服务APP,推动“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让党员干部通过数字化平台精准解决群众所思所盼。要锻造产业“金名片”,深挖地域特色,培育“一镇一业”“一村一品”,让党员干部带头发展文旅融合,将“空心村”变成“网红村”。要壮大新兴“生力军”,聚焦快递员、网约车司机等群体,开展“暖新聚心”行动,建立红色驿站、流动党员党支部,把新兴领域骨干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骨干,让“城市摆渡人”变身基层治理的“先锋哨兵”,提升新兴领域党建质效。(高密市委组织部 段玉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