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社会治理 > 产业振兴 > 正文

辽宁西丰县:点燃红色引擎 激活乡村产业发展动能

近年来,辽宁省铁岭市西丰县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锚定“生态立县、绿色崛起”战略定位,立足鹿、蚕、绿三大特色产业,坚持以党建链激活产业链,推动18个乡镇、174个村共同答好产业“兴旺卷”,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强劲红色动能。

党建引领聚合力,构建产业集聚矩阵。立足“七山二水一分田”资源特点,打破区域限制,实施跨域联建,织密产业联合党委“组织网”。按照地域相邻、产业相近的原则,结合全县产业布局,建立梅花鹿、柞蚕等22个产业联合党委,涵盖140个行政村,涉及产业34项。由县级领导担任党委书记,吸纳86名优秀村党组织书记、龙头企业党员负责人担任委员,形成“党委统筹、支部协同、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联动格局。在运行方式上,坚持协同联动落责、发展规划共谋、面上资源共享、县域人才共用、区域品牌共创,实行采购、生产、销售、技术、培训“五个统一”,建立健全联席会议、调研考察、跟踪评估三项机制,制定需求、资源、项目“三项台账”,推动联合党委高效运行。通过产业联合党委,建立党员示范岗、责任区62个,协调解决技术攻关、用工短缺等问题67项,组建5支“技术攻坚队”,突破蒿柳养蚕、种鹿保育等关键技术瓶颈8项,带动产业增收3000余万元。

“三级”联动抓推进,优化产业布局架构。坚持县乡村协调联动、同步发力,构建“三业并举”“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格局。加强县委统筹,提升产业联合党委能级,支撑推动鹿业、绿业、蚕业三业并举。依托22个产业联合党委,将相关职能部门及企业纳入其中,划分组建南部绿业、中部工业、北部设施农业3个“区域产业联合大党委”,进一步扩大组织架构和功能作用,凝聚主导产业发展合力。坚持乡镇党委主导,以集约发展推动区域共建,形成“一镇一业”的差异化发展格局。营厂满族乡依托山地生态优势,发展五味子、黄芪等道地药材种植,建成千亩标准化基地,并融入健康旅游线路,创新“药商旅融合”发展模式,带动户均年增收5000元,全县18个乡镇均因地制宜规划打造梅花鹿镇、道地药材乡等特色发展路线。推动村级组织落实,以项目撬动激发内生动力,坚持“一村一品”发展思路。通过“村企共建”“合作社中党旗红”等活动载体,为村级产业发展引入强劲外部支撑,成功打造“党建+农文旅融合村”8个,柞蚕产业村14个,木耳、食用菌、灵芝等特色种植村62个,村集体产业不断发展壮大。

先锋示范强引领,激活产业发展动能。建强村党组织带头人队伍,深入实施“头雁领航”行动,大力培养产业大户、技术能人等乡村发展急需紧缺人才进入村“两委”,采取“试岗锻炼”“分型建设管理”等方式,增强致富、带富能力。发挥驻村工作队伍作用,组建8支第一书记联盟、18个乡镇协同小组,建立乡镇党委需求清单、村级需求清单、派驻单位资源供给清单,科学研究安排,实现最优匹配,定期开展“个性化”帮扶。2024年,驻村第一书记协调各类资金落地2330万元,开展“年货大集”等助农直播带货活动17期,销售农产品849万元,化身家乡推介官、文旅志愿者,招引客商400余人次。育好用好乡村实用人才队伍,充分挖掘本土教学资源,在西丰职专新开设数字媒体技术及鹿养殖专业,招生58名,组织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育,培养梅花鹿养殖、柞蚕育种等“土专家”“田秀才”100名,选拔农村职业经理人67名。更刻镇党员王刚作为“乡村CEO”,领办西丰县泓鑫土特产进出口公司,创新“企业+强镇公司+合作社+农户”运行模式,产业年均增收400余万元,有效带动村民增收致富。(中共西丰县委组织部)

[责任编辑:李玮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