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国际影响力作为教育强国“六大特质”之一,通过促进人才流动、知识共享和文化互鉴,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重要支撑。具有强大国际影响力既是教育强国的内在本质规定,也是教育强国建设的基本经验。教育强国的国际影响力体现为强大的国际传播力、交流互鉴力与教育引领力。提升教育强国的国际影响力,需要优化教育交流互鉴内容体系,全面加强中国教育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加快推进传播能力矩阵建设,拓宽完善立体化国际传播网络形态;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为解决世界普遍性教育问题提供中国方案。
【关键词】教育强国 国际影响力 国际传播力 交流互鉴力 教育引领力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25.07.008
【作者简介】杨晓慧,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东北师范大学原党委书记、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导,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创新、价值观教育国际比较。主要著作有《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前沿译丛》(主编)、《建设具有强大思政引领力的教育强国》(论文)、《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教育强国建设的根本目标》(论文)、《中外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调查与比较》(论文)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明确指出:“我们要建成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应当具有强大的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支撑。”[1]这是党和国家首次明确提出教育强国的核心意涵与鲜明特质,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新高度。在六种关键力量中,国际影响力既是教育强国建设的本质要求,也是我国在国际教育领域贡献中国方案、中国智慧的重要体现,为我国在全球教育秩序重构中明确战略方位和发展路径提供关键支撑。
教育强国为何要具有强大的国际影响力
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是提升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无论从教育强国建设的历程上看,还是从教育强国的内在规定性上看,强大的国际影响力都是教育强国建设的本质要求与必然选择。
强大的国际影响力是教育强国的内在本质规定。“没有哪一项事业像教育这样影响甚至决定着接班人问题,影响甚至决定着国家长治久安,影响甚至决定着民族复兴和国家崛起。”[2]当前,“世界各国都把办好大学、培养人才作为实现国家发展、增强综合国力的战略举措”。[3]从内在规定性的角度出发,教育强国的“强”重点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教育理念和模式的全球引领。教育强国意味着国家不仅拥有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模式,更具有将其推广至全球、解决世界共性教育问题的能力,从而引领世界教育的发展潮流。比如,美国的创新教育模式、德国的职业教育体系、芬兰的基础教育体系等,有的对世界教育产生过深远影响,有的正在持续发挥作用,这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其教育的先进性和引领示范作用。可见,教育强国建设应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模式为先导,而这种理念和模式将对世界范围内其他国家的教育实践发挥示范性、引领性甚至是标杆性影响。二是教育资源和一流人才的国际吸引力。人才是实现民族复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能否建成教育强国、彰显国家在教育领域的强大实力,关键在于本国的教育资源是否具有吸引人才的能力与潜力,是否能够深入推动人才的国际交流,使本国成为全球人才高地。三是教育成果和贡献的全球认可。从实效上看,建成教育强国意味着国家在教育领域的成果与贡献对解决全球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具有切实有效的作用,不是闭门造车式的“自说自话”“自答自题”,而是在具体的实践中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能解决世界范围内各国面临的普遍性难题。四是教育治理的全球参与。建成教育强国意味着国家能够在国际教育规则制定中发挥重要作用,参与甚至引领全球教育治理发展方向,站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阔视野下,推动构建更加公平合理的国际教育秩序,以自身教育成就与发展经验为全球教育事业发展贡献智慧、力量与方案。总而言之,教育强国意味着国家不仅能够解决本国教育的内生性问题,也能够聚焦世界各国面临的普遍性、共性教育问题。
不断提升国际影响力是教育强国建设的基本经验。“教育是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4]决定着人类的今天,也决定着人类的未来。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凡是现代化强国,必然是教育强国;凡是教育强国,必然具有极强的国际影响力。“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5]现代化强国建设意味着要有充足的现代化人才作为支撑,而这种现代化人才的培养需要充分发挥教育的核心作用。在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化的宏阔语境中,封闭式的培养方式很难构建起真正意义上具有人类情怀、全球视野的人才培养范式,也无法形成广泛的示范效应。这深刻启示我们,在教育强国建设过程中要实现教育培养人才与人才“虹吸效应”的双向互动。一方面,不断拓宽人才培养的视野,扩大对外开放,“着眼于人、着力于人,推动人们在眼界上、思想上、知识上、技术上走向开放”,[6]培养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化、现代化人才;另一方面,在教育强国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人才“虹吸效应”,吸引全球顶尖人才,助力科技创新、产业升级与经济增长。比如,美国在20世纪现代化进程中迅速崛起,以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等一流大学为牵引,通过在全球范围内吸引留学生等方式,凭借抢先占据教育国际化赛道的优势,直接晋升成为世界教育的“领头羊”,逐步成就其教育强国与现代化强国地位。再比如,英国以不断升级移民政策、学生留学政策等方式吸引高技能人才,将增加留英国际学生数量纳入其国际教育战略中,以国际人才竞争战略支撑其在高科技领域的世界领先地位。此外,现代化强国意味着要有文化主体性的根脉支撑。当前,世界各国在推进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都十分重视发挥文化“软实力”的作用,推动文化的现代化与文明化,这就意味着现代化语境中的文化往往是一种开放状态。“任何一种文明,不管它产生于哪个国家、哪个民族的社会土壤之中,都是流动的、开放的。这是文明传播和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7]从这一视野出发,要真正建成教育强国,就需要充分吸收借鉴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在教育实践中充分体现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从而引领人类文明形态的建构与更新。
事实上,教育强国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实现教育发展导向从增量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的升级转型、教育标准由“统一式”引导向“多样化”需求的发展转化、教育方式从“固定化”向“互动式”的革新更迭。这既是教育体系的战略重构,也是创新驱动下教育领域的深刻革命。这种持续且根本的教育革命在本质上也是教育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过程。世界各国由于在政治制度、历史文化和经济社会状况上存在差异,其衍生出的文明各具独特价值和魅力,因而奠基于文明之上的教育实践必然存在合理性与独特性。换言之,每一种教育制度、教育体系与文明样态都有着自身优势与存在价值。在此意义上,教育与文明的差异性既是教育强国能够彰显国际影响力的基本前提,也是教育能在何种意义上体现“强”的关键所在。列宁指出:“只要不同的民族住在一国之内,它们在经济上、法律上和生活习惯上就有千丝万缕的联系。”[8]这种联系本质上是世界历史形成后世界各国产生的必然性关联。因此,所谓教育强国,不能只是居于一隅的“强”,而是一国在日趋激烈的全球竞争中积极融入世界发展格局、在多样化竞争与合作中取得的成果,是一种在全球范围内获得普遍认可与高度认同的“强”。随着交通运输日益发达、信息技术持续革新,国家在全球化浪潮下需要面对更为激烈的国际竞争,而只有在与世界各国交流互鉴中才有可能成为强国。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教育传承过去、造就现在、开创未来,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当今时代,世界各国人民的命运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各国青年应该通过教育树立世界眼光、增强合作意识,共同开创人类社会美好未来。”[9]在这一视域下,教育强国建设的过程也是在不断深化的教育实践交流互鉴中,本国教育事业彰显自身存在、体现自身优越性与先进性的过程。
教育强国需要何种国际影响力
实现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必然。建设教育强国,要立足全球坐标找准方向,融入世界语境扎实推进教育改革。在此意义上,强化教育强国建设进程中的国际影响力,核心在于系统构建三大能力体系,包括“能否影响”的国际传播力、“以何影响”的交流互鉴力和“怎样影响”的教育引领力。这三大能力以递进辅成的方式共同构成教育强国语境下国际影响力的基本内涵。
讲好中国教育故事、传播好中国教育声音的国际传播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10]国际传播力是教育强国国际影响力的先决要素。整体审视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教育强国不难发现,这些国家所产生的先进教育理念、制度与成果往往通过不断完善且日趋强大的传播体系与传播机制扩散至世界各国,进而产生了巨大的国际影响力。从国际竞争角度而言,这是由于教育既是强国兴起的关键因素,也是国力强大的重要标志。而教育强国何以吸引优质资源与优秀人才,归根结底要依靠强大的国际传播力。在这一宏阔的时代视野下,教育的国际传播力主要包括三个重要维度:一是优质的国际传播内容。向世界讲好中国教育故事,推动国际影响力的全面提升,首先要解决的是“讲什么”的问题。传播在本质上是一个信息符号的分享过程,传播者与受众共享感兴趣的信息符号。因此,强大的国际传播力在传播内容上最重要的要求是找好中国与世界的链接点:一方面,要体现中国教育故事的独特性,在国际传播中讲好中国特色的教育理念与教育实践;另一方面,要彰显中国教育故事的世界性,向世界充分展示中国教育解决世界教育难题的能力与水平。二是创新性的国际传播方法。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舆论场正发生着从“独白”到“复调”的深刻转变,对教育的国际传播方式、手段提出了重大挑战。教育的国际传播,既要在叙事方法、表达方式上不断打磨技巧,精准对接不同语言环境,充分考虑多元文化理念与教育背景,增进国际受众对我国教育经验的理解与认知;也要持续强化教育产品开发、丰富教育成果,借助新技术赋能传播媒介,推动外宣产品“破壁”“出圈”。三是形成强大的国际传播合力。无论是助推教育标准体系的全球适配,还是推动学术话语的规则塑造,或者发挥数字教育的跨境服务能力,在根本上都需要形成统筹布局谋划下的传播合力,实现从中央到地方、从企业到高校、从民间组织到社会团体的协同配合,凝聚国际传播的最大合力。
融通世界教育理念、促进各国教育经验借鉴的交流互鉴力。习近平主席指出:“中国将加强同世界各国的教育交流,扩大教育对外开放,积极支持发展中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同各国人民一道努力,推动人类迈向更加美好的明天。”[11]伴随全球化的深入推进,建设教育强国的关键在于如何推动不同文明、不同国家间教育实践的理念互通、经验互鉴,如何进一步打通双向、多边的教育资源流动渠道,实现世界各国在教育问题上的“优势互补”,从而“推动不同文明相互尊重,推动世界各国人民相互理解”。[12]这在本质上就体现为一种立足本土、融通世界的交流互鉴力,其重点包含三个维度:一是教育理念的国际化与互鉴性。一方面,打破地域局限,拥抱多元理念。在与他国交流的过程中充分吸收先进的教育理念,并将其中适合我国教育发展实际的内容融入教育设计,为我国教育改革提供新的思路和借鉴,推动教育理念的更新迭代,进而推动教育质量的提升。另一方面,促进文化理解,积极贡献中国“答卷”。将具有中国特色和人类情怀的教育理念与教育经验传播至其他国家,让我国教育理念为全球有志于推动教育进步的国家,尤其是众多发展中国家,提供切实有益的参考与借鉴,助力其教育事业发展。二是实现教育资源的互利与共享。以“平等互惠、优势互补”为原则,推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教育资源的共享和流动;借助技术共享与经验反哺的双向循环机制,深入促进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由发达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发展中国家贡献本土经验,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势互补。三是应对普遍性挑战的国际交流合作。聚焦人类在教育领域面临的共同困惑与难题,深度参与全球教育交流,着眼基础教育体系、高等教育体系、职业教育体系与终身教育体系等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教育样态,加速推进在线教育、混合学习等崭新教育模式的发展,探索构建更加公平、包容、优质的教育体系。需要强调的是,在探索中外教育事业的交流互鉴中,必须在事关办学方向的问题上站稳立场,绝不能照抄照搬别国的教育发展模式,要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注重甄别与批判,从中国实际出发,既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地吸收借鉴世界先进教育理念,又要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核心目标,防范和抵制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确保意识形态安全边界不被侵蚀。
参与全球教育治理、推动世界教育新发展的教育引领力。中华文明是在中国大地上产生的文明,也是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而形成的文明。“在悠远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文明以独树一帜的创新创造、一脉相承的坚持坚守,树立起一座座文明高峰”,“向世界贡献了深刻的思想体系、丰富的科技文化艺术成果、独特的制度创造,深刻影响了世界文明进程”。[13]中国式现代化的教育体系作为中华文明传承的创新载体与全球教育治理新范式,既深度彰显了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影响力,也是教育治理“中国方案”贡献世界的本质规定。换言之,这种教育引领力的核心在于构建“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公平与质量”的动态平衡体系,为全球教育治理提供超越西方中心主义的方案,重点包含四个维度:一是教育标准的国际话语权。从本质上讲,建设具有强大国际影响力的教育强国关键在于处理好两个关系,即中国之于世界和世界之于中国。在教育标准上,前者体现为中国教育体系及其评价标准在国际语境和世界范围内的认可度,后者则体现为在国际教育质量认证体系中中国的参与度与主导力。两者共同构成我国在国际教育领域话语权的重要支撑,体现我国教育“软实力”。二是教育价值的先进性与吸引力。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指引下,我国积极开展教育实践,倡导超越意识形态隔阂的教育合作,推动文明平等对话,逐步构建起兼具文化自信特质与多元共融属性的教育价值体系。这一体系不仅增强了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也为全球教育治理提供了新的价值导向。三是教育范式的实践突破。在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基础上,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教育的先进理念,我国探索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制度,既注重教育的普及和公平,也强调教育的质量和创新,为全球教育治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同时,我国积极探索政府、学校、社会和家庭多方参与的现实可能性,形成了“共建共治共享”的教育治理模式,为其他国家构建现代化教育治理体系提供了可资借鉴的中国样本。四是技术伦理的东方智慧。伴随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持续迭代升级,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全球教育实践的宏观背景。由此,教育强国的国际影响力,集中体现为在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把握技术赋能与人文关怀的平衡,始终明确技术应用的核心目标在于服务教育本质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进而为全球教育治理贡献新的伦理思考与实践路径。随着技术的不断演进,建设教育强国势必要将技术伦理教育的普及与深化作为关键任务,将其有机融入课程体系,注重培育学生的技术伦理意识和责任感,为全球教育治理提供新的伦理教育模式。
如何建设具有强大国际影响力的教育强国
建设具有强大国际影响力的教育强国,需要着眼三个核心问题:一是如何夯实国际影响力的坚实基础,即如何优化教育国际传播体系;二是如何彰显教育强国的国际影响力,即如何加强中国教育交流互鉴内容建设;三是如何保证教育强国的国际影响力,即如何更好地为全球教育提供中国方案。
加快推进传播能力矩阵建设,完善立体化国际传播网络形态。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竞争力与话语权,要善于传播中国教育经验、发出中国教育声音,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教育。加强中国教育的国际传播体系建设,重点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如何提升我国教育的传播能力、加快传播能力矩阵建设,此为基础性与前提性问题;二是如何拓宽传播网络群、加强立体化传播网络形态建设,此为关键性与延展性问题。
从传播能力的角度而言,重在要着眼国际传播所包含的关键维度,探索构建完整的传播能力矩阵。一是提升教育的内容生产能力,提升中国教育的国际辐射力与影响力。聚焦人类关切的重要现实命题与具有鲜明时代性的重大理论课题,发挥中国高等教育的独特优势,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专业品牌;创新内容呈现形式,运用新媒体技术,提升传播内容的吸引力与互动性;加强国际国内合作交流,联合开发适合全球教育的课程与内容,提升传播内容的质量与国际认可度。二是拓展教育传播渠道,充分整合教育资源,形成传播合力。探索建构“线上线下两手抓”的传播渠道,既要扩大线上教育的传播覆盖面,提升教育主体与对象之间的互动性;也要拓宽海外线下办学渠道、加强海外人才培养与输出,建立稳定的线下传播网络,全面提升我国教育的海外影响力。三是提升教育的跨文化解码能力,提升文化理解与认同,优化教育的传播效果。一方面,尊重客观文化差异,在开展教育的国际传播过程中充分尊重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价值观与风俗民情,避免文化冲突,弥合文化隔阂;另一方面,着眼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教育主体性与特殊性,制定针对性的传播策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人才,优化国际传播效果。四是提升教育的危机应对能力,完善快速舆情反应机制。要高度关切国际舆论舆情的动态变化,构建预警机制,预防潜在国际舆情危机;针对不同类型危机的特质,制定详尽且具有针对性的应对策略与对应方案;加强全球范围内的舆论引导,充分发挥信息传播过程中的首因效应,有力回应争议、澄清误解,进而发挥教育的功能特质,有效维护国家形象。
从传播平台建设的角度而言,重在延展教育的传播网络群,搭建更为系统立体的国际传播平台,使我国教育既具有强大的传播能力,也具有广阔的传播渠道。一方面,拓展高等教育合作项目,持续壮大世界教育共同体。深化校际合作,推动国内院校与海外知名院校建立深层次的合作关系,鼓励国内院校积极参与国际学术组织,推动学术资源互通有无、拓展科研合作广度深度、扩宽师生交流渠道,以此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与竞争力。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培养具有全球视野、跨文化沟通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打造充满活力的教育创新生态圈。加强与发展中国家教育合作,积极开展合作办学、师资培训与留学生交流等项目,分享我国教育发展经验,积极促进教育公平和全球教育治理。另一方面,加强传播平台的数字化转型,实现虚拟国际化与传统国际化的有机结合。利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构建线上线下融合的智慧教育平台,提供个性化学习资源和智能化学习服务。探索优质在线课程和虚拟仿真实验项目,打破传统课堂的时空限制,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全球共享。开发教育类APP、游戏和虚拟现实应用,增强学习趣味性和互动性,不断挖掘和拓宽教育领域的国际传播渠道。加强网络伦理和数字素养教育,建立健全数据安全管理制度,加强数据加密和隐私保护技术应用,构建可信赖的数字教育环境。
优化教育交流互鉴内容体系,全面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新时代新征程上,建设具有强大国际影响力的教育强国,关键要探索构建一套既能讲好中国故事,又能兼收并蓄汲取其他文明养分的教育交流互鉴内容体系。这一内容体系并非简单的“向他国学习”,或者为他国提供规范参考“范本”,而是融通古今中外的各方资源,全面推动我国教育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和创新,带动教学体系、课程体系与科研体系协同发展,从而形成既具有本土意识又彰显国际情怀的集大成格局,充分体现我国教育体系之于全球教育事业的先进性与引领性。
从学科体系的角度而言,既要立足本土,聚焦马克思主义学科、新兴学科与交叉学科建设,提升学科设置的针对性,充分发挥学科交叉集群效应与圈层效应;也要着眼学科逻辑,对现行学科体系进行深入梳理、反思与批判,遵循“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基本原则,在推动全球学科系统重构的过程中,为重塑全球知识秩序作出中国贡献。从学术体系的角度而言,要通过中国学术打造“学术中国”。既要突出中国学术体系的独特性、创新性与系统性,对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过程中孕育出的“中国式现代化”“全人类共同价值”等中国特色概念范畴进行理论阐释;也要增强中国学术在国际学术体系中的话语权和引领力,进一步完善学术理论体系、平台支撑体系与评价考核体系,激发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内在活力与内生动力。从话语体系的角度而言,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体系和叙事体系。一方面,要立足本土教育实践根基与学术研究品性,彰显中国话语的解释力、影响力与说服力;另一方面,要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与新表述,提升中国教育参与国际教育的对话能力和效能,在国际共通的话语尺度与表达规范中主动设置议题,既彰显中国教育故事的思想力量,又在双向互鉴中增强文化自信与精神感召。值得注意的是,融合中西创新的话语体系并不意味着从西方教育学中“寻章摘句”地获取只言片语,也不意味着在西方的话语支配下“削足适履”,而是要立足中国教育实践,通过破解本土教育治理难题,重构兼具文明对话功能与本土解释效力的理论范式,最终形成支撑教育强国战略的自主知识生产机制。
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体系,为解决世界普遍性教育问题提供中国方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要“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为推动全球教育事业发展贡献更多中国力量”。[14]在构建普惠包容、优质均衡的教育发展新范式过程中,中国既需攻克本土教育改革深水区难题,也要在全球教育治理中体现中国担当、贡献中国智慧,推动构建更加公平、包容、可持续的全球教育治理体系。一是提升我国在国际组织中的话语权,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体系改革。加强国际组织人才的培养与输送,设立专项基金支持既了解中国教育情况又熟悉国际规则、具备全球视野的教育治理人才的培养,推动其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组织内发挥作用。积极参与国际组织教育项目,分享中国经验,推动国际组织完善教育规则体系。发起成立“一带一路”教育联盟等区域性教育合作组织,提升我国在全球教育治理中的影响力,推动实现中国教育与全球教育的同步提升、共同发展,扩大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与知名度。二是积极参与全球教育议程设置,推动世界教育普及与教育公平。充分重视发展中国家的教育需求,将发展中国家教育发展纳入全球教育议程,积极倡导国际社会加大对发展中国家教育援助。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全球共享,缩小数字鸿沟,促进教育公平。将国际理解教育深度融入全球教育治理框架,把培养全球公民置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观语境下,系统培育兼具数字素养、跨文化理解力及可持续发展责任感的新时代全球公民。三是为制定教育国际标准提供中国方案、贡献中国经验和智慧。总结中国在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在推广中国教育模式的过程中为其他国家提供有益借鉴。深度参与乃至勇挑大梁、主导教育质量评估、教师专业发展等领域的国际标准制定,提升中国教育的国际话语权。
(本文系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2023年度高校思政课教师研究专项重大委托项目“大中小学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3SZKJFZ08)
注释
[1][14]赵成:《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朝着建成教育强国战略目标扎实迈进》,《人民日报》,2024年9月11日,第1版。
[2]习近平:《论教育》,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4年,第2页。
[3][4]《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60、49页。
[5]习近平:《论“三农”工作》,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年,第58页。
[6][12]《中国要永远做一个学习大国》,《人民日报》,2014年5月24日,第1版。
[7]《习近平文化思想学习纲要》,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24年,第103页。
[8]《列宁全集》第2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180页。
[9]《习近平书信选集》第一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年,第91页。
[10]《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年,第37~38页。
[1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191页。
[13]《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北京:新华出版社,2023年,第49页。
Building a Leading Country in Education with Strong International Influence
Yang Xiaohui
Abstract: As one of the six defining features of a leading country in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influence plays a pivotal role in building a great country and advancing national rejuvenation. Building a leading country in education with strong international influence is not only an inherent requirement of an education powerhouse, but also a fundamental experience in its construction. The international influence of a leading country in education manifests in three key dimensions: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capacity, capacity for mutual learning and exchange, and educational leadership. To strengthen this influence, China must refine its educational exchange and mutual learning frameworks, comprehensively enhance the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on of its educational disciplines, academic systems, and discourse systems; accelerate the establishment of a multidimensional communication matrix to expand and optimize its global communication network; and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global governance system, offering Chinese proposals to address universal educational challenges worldwide.
Keywords: leading country in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influence,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capacity, mutual learning and exchange, educational leadership
责 编∕桂 琰 美 编∕梁丽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