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原创精品 > 成果首发 > 正文

研究型大学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的实践探索

【摘要】研究型大学肩负着推动前沿科技创新、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三大使命,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要加快建设具有科技支撑力的教育强国,为研究型大学发挥国家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的作用提出了明确要求。虽然研究型大学在科技创新领域已经取得了一定成就,但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建设仍然面临问题和挑战。因此,研究型大学必须立足支撑国家创新体系建设,通过全面推进高质量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机制与创新生态建设等路径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服务国家科技创新高水平自立自强。

【关键词】教育强国 研究型大学 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 科技支撑力

【中图分类号】G649.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25.07.005

【作者简介】蔡三发,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党委书记、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导。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技术与创新管理。主要著作有《美国高等教育战略规划与质量提升》(合著)、《制造服务化决策、实施与控制》(合著)、《新型研究型大学的实践创新、运行机制与可持续发展》(论文)等。

引言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时代潮流中,科技创新已成为推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同时也成为国际竞争舞台上必须牢牢把握的战略制高点。深入实施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战略,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对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中明确指出:“加快建设具有强大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1]这“六大特质”是对教育强国基本特征与衡量标尺的高度凝练。其中,聚焦科技支撑力这一关键指标,要求必须深入贯彻落实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的强化举措,确保高等教育体系在科技创新中发挥根基性作用,为国家发展提供坚实支撑。研究型大学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以响应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以汇聚国家战略人才为目标,以助力国家科技创新跨越式发展为责任,实施基础学科和交叉学科突破计划,完善拔尖人才发现和培养机制,促进青年科技人才成长发展,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能,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坚实支撑。

研究型大学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的价值分析

研究型大学是以开展高水平学术研究为重要使命,同时肩负高质量人才培养任务的高等教育机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指的是对保障国家安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提升国际竞争力具有决定性作用的科技力量,由国家实验室、重要科研院所、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以及科技领军企业等主体构成。[2]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是国家创新体系的关键组成部分,在各类创新主体组成的“创新金字塔”中处于塔尖位置。要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需充分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对国家创新体系的战略支撑、前瞻引领、原始驱动、源头供给作用。研究型大学是基础研究的主力军、重大科技突破的生力军和创新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当前,我国研究型大学科研规模不断扩张,人才资源快速增长,一流科研平台逐渐形成,对接国家重大需求的组织架构初具雏形,这表明目前我国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已经具备建设战略科技力量的关键要素。

研究型大学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是对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积极响应、精准对接与有力践行。长期以来,研究型大学在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等战略方针指导下,已经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教育方面,教育质量稳步提升,研究型大学在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等方面不断创新。科技方面,科研实力显著提高,在国家科技“三大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及国家科技进步奖)中获得了60%以上的奖项,承担了全国60%以上的基础研究和80%以上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科研平台建设得到大力推进,通过“双一流”建设计划,研究型大学建设了一批国家级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如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中心等;科技成果加速转化,积极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人才方面,研究型大学培养了大量高素质人才,为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建设提供了源头活水,2016年以来,“双一流”建设高校承担了全国超过80%的博士生和近60%的硕士生培养任务,是培养基础研究人才和科技创新人才的主要阵地;[4]研究型大学战略科学家和领军人才群体稳步壮大,全国超过40%的两院院士、近70%的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都集聚在高校。总体来说,研究型大学已经初步完成了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部署工作,但仍需持续发力,加快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的步伐。

研究型大学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是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的重要策略与有效路径。当前,科技领域的国际竞争呈现多元化、高强度、全方位的显著特征,竞争领域广泛涵盖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生物技术、通信技术、新能源技术等关键核心技术。中美两国在多个科技领域展开激烈角逐,竞争态势愈发胶着;与此同时,欧洲、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也在积极加强科技研发与创新投入,努力提升自身科技实力;新兴市场国家亦在加速科技发展步伐,积极投身全球科技竞争浪潮,共同构成了多元化的竞争格局。随着竞争的不断升级,竞争强度持续加大,各国在科技领域的投入持续增加,这些投入不仅体现在资金支持上,还广泛涵盖人才储备、政策扶持、基础设施建设等多个关键方面。竞争方式也趋向多样化,除了传统的科研投入和人才培养模式,各国还纷纷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优化创新生态,致力于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体系。尤为重要的是,当前科技竞争的焦点正逐步转向系统化生态构建,即通过建立完善的科技创新体系、推动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来提升国家的整体科技实力和国际竞争力。这种竞争态势将持续加剧,推动全球科技的创新和发展,促使各国在科技领域不断取得突破和进步。研究型大学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雄厚的人才和科研资源,是国家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特别是跨学科研究的重要承担者。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在各国研究开发体系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不仅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国际竞争中的角色更是不可忽视。因此,我国研究型大学必须锚定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目标,持续深化基础研究,全力推动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与优势学科建设取得实质性突破。精准把握经济社会发展态势,深刻洞察世界科技进步方向、产业变革趋势以及社会革新动态,将问题导向与顶层设计有机结合,集中力量突破“卡脖子”关键技术,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坚实支撑。

研究型大学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是其自身建设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研究型大学肩负着为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任务,推动高水平科技创新、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是研究型大学的责任和使命。作为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的重要载体,研究型大学在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不仅直接服务国家战略和参与国际竞争,对于研究型大学自身的内涵建设也意义重大:一方面,有助于凝聚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建设高水平的研究平台,产出高质量的科研成果,从而提升研究型大学的科研竞争力、学术水平和学术影响力;另一方面,通过科教融汇,能够有效促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提升大学自主培养人才的能力。因此,研究型大学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促进了研究型大学的高质量内涵式建设,深化了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与优势学科建设,有助于教育强国建设战略目标的实现。

研究型大学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的问题挑战

新时代以来,我国科技实力正在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的提升,科技创新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中国在全球的创新力排名上升至第十一位,是10年来创新力上升最快的经济体之一。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科技队伍,科技投入不断增加,创新产出数量领先,已成为世界科技大国。但是,我国科技创新水平不平衡不充分现象依旧突出。新时代应进一步加快推进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充分发挥高质量创新对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的核心支撑作用。我国科技创新水平的不平衡不充分,实质是科技创新体系中长期存在问题的反映,因此,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面临一系列挑战。研究型大学作为战略科技力量的关键组成部分,其建设面临的难题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研究型大学战略科技力量的顶层设计与体系构建不明显。推进研究型大学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首先就要明确理念和思路,深入理解研究型大学战略科技力量的理念和顶层设计。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党中央深刻把握当前国内外新形势,对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作出战略部署,而目前相关理论阐释和顶层设计研究尚不够深入,关于如何加快构建高校战略科技力量四梁八柱,推进研究型大学战略科技力量实施体系加快形成和落地,仍有待逐步明确。

二是研究型大学学科生态的非平衡态和平台建设不充分。推进研究型大学战略科技力量建设,直接基础是学科,特别是世界一流学科。学科是大学发展的动力源泉,学科建设直接影响着高校教育质量。当前我国持续推进“双一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以一流学科建设引领健全学科生态体系,在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国际交流与合作、治理体系结构优化与管理创新等方面取得阶段性成效。然而,学科可持续发展问题仍然明显,“双一流”建设在某种程度上忽略了学科之间的内在规律和联系,破坏学科生态环境,影响学科的差异性与多样性,进而弱化了学科交叉与融合的基础;同时,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建设在开放共享、设备维护保养、运行管理、综合效益考核评价等方面均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需要顺应学科生态的自我生长、自我进化的客观规律,在高峰学科、特色学科、边缘学科和平台建设方面下足功夫,集合精锐力量,作出战略性安排。

三是研究型大学科研与产业聚合力不足。推进研究型大学战略科技力量建设,直接成就是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特别是增强高校科技创新链与产业链的融合。当前,我国科技创新原创性成果依然不足,更加突出的问题是科研成果与产业发展之间的联系较弱,创新主体功能错位与协同失灵,创新链与产业链双向融合过程中存在脱节梗阻,科研实力难以充分转化为产业优势。研究型大学与企业通常具有不同属性、不同文化和不同评价标准,易造成创新链与产业链脱节,引发技术资源浪费,降低科技成果转化效能。

四是研究型大学科技人才培养与评价激励机制改革滞后使创新活力动能不足。推进研究型大学战略科技力量建设,根本贡献者是科技人才,特别是战略科技人才。当前,一些研究型大学科技人才培养质量不高,科技人才队伍创新活力尚未完全激发,科技评价激励机制改革滞后导致创新活力动能不足,部分领域出现“佛系”“内卷”“躺平”现象。科技人才在行政化管理下,积极性、主动性难以充分调动,科研管理中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未能根除,科技人才承担的行政事务繁重,面临较大压力,自主权受限,难以获得充足的研究时间和宽松的科研环境,其创新热情也逐渐被消磨。

五是研究型大学国际合作的引领力仍有提升空间。推进研究型大学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必须发挥国际创新资源的加成作用。研究型大学战略科技力量和开放创新生态是互补关系而非替代关系,我国要最大限度用好全球创新资源,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全面参与国际科技合作,增强我国高校在全球创新体系中的地位,进一步提升我国高校在全球科技治理领域的影响力和话语权。当前,我国高校在国际合作中引领力不足,同时,由于外部打压,研究型大学开展国际合作遭遇了许多障碍与阻挠。

研究型大学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的路径探索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都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自觉履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担当。”这要求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在推进我国科技自立自强中起到更加重要的作用。研究型大学作为国家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肩负着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使命。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研究型大学需要在学科建设、体制机制、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等方面深化改革,探索出一条符合国家战略需求、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路径,以创新推进高质量发展,深度融入国家创新体系,更好发挥在“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中的作用。

构建高质量的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协同机制和创新生态。通过构建高质量的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机制和创新生态,研究型大学能够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对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具有重要意义。教育、科技、人才是推动国家创新发展的三大核心要素,教育是科技和人才的根基,科技是推动教育和人才发展的动力,人才是教育和科技的纽带。三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构建高质量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协同机制与创新生态,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创新型国家、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研究型大学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着力构建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协同机制和创新生态,推动三者深度融合、相互支撑,形成合力,以提升国家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应加强顶层设计,统筹教育、科技、人才发展,地方政府和教育、科技主管部门应加强政策引导,制定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发展的专项规划,建立定期会商机制,共同做好政策协调、项目统筹和资源配置工作,提升国家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同时,研究型大学应成立专门的工作小组,负责教育、科技、人才协同机制的具体落实。完善科教协同育人机制,通过设立科研反哺教学专项、鼓励科研骨干参与教学等方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统筹教育、科技、人才资源,打破部门壁垒,实现资源共享和高效利用。例如,将科研资源向教育教学倾斜,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将教育资源向科技创新倾斜,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科技人才;将人才资源向重大科技项目倾斜,组建跨学科、跨领域的创新团队等。研究型大学应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教育改革,紧密对接国家科技创新需求,优化学科专业设置,建立良好的学科生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开展教育改革试点,探索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的新路径。

建设高水平研究平台,服务国家科技战略空间布局。研究型大学应以改革创新精神积极探索高水平研究平台建设的新模式、新路径,更好发挥科技创新主力军作用。在国家空间布局中,区域协调发展是重要战略之一,研究型大学应服务国家区域振兴战略,因地制宜,建设高水平研究平台,弥补区域创新资源不足的短板。高水平研究平台的建设将有效缓解中西部、东北等地区创新资源不足的问题,推动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整体提升,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也可以为国家重大战略(如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乡村全面振兴、“双碳”目标等)提供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面向中西部地区,可以依托西安、成都、重庆、武汉等科技创新中心城市,重点支持航空航天、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的研究平台建设;面向东北地区,可以围绕老工业基地振兴,聚焦智能制造、新材料、现代农业等领域研究平台建设。利用高水平研究平台,通过以需求定项目、以项目定团队的方式,构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技术转移为一体的产教融合新模式。对于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在已有创新资源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前沿引领作用,重点攻关一些关键核心技术,争取解决“卡脖子”问题的战略急需及“颠覆性技术”。在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高新区等重点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等方面,也需要高校积极参与、深度融入,通过共建科技创新平台、联合开展科技攻关等方式,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服务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强化基础研究与交叉学科突破,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强化基础研究与交叉学科突破,不仅能够催生颠覆性技术和新兴产业,还能为国家科技自立自强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和知识储备。基础研究作为科学体系的源头,是科技创新的根基和先导。随着科学问题的复杂性和综合性日益增加,基础研究需要多学科交叉和协同攻关。例如,气候变化、能源危机等全球性问题的解决,离不开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多学科的共同努力。在大科学时代,基础研究是抢占科技制高点的关键。只有在前沿科学领域取得突破,才能引领全球科技发展的方向。例如,量子科技、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的竞争本质上是基础研究能力的竞争。政府机构、研究型大学和科研机构应共同努力,为基础研究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应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优化学科布局,重点支持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等基础学科的发展,同时推动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命科学、新材料等前沿交叉学科的深度融合。设立专项基金,加大对基础学科建设和基础研究的长期支持,聚集一批高水平基础研究人才,在某些前沿方向构建顶尖基础学科团队,探索面向世界科学前沿的原创性科学问题发现和提出机制,促进原始创新,提升基础研究的组织化程度和创新效能。交叉学科突破能够打破学科壁垒,推动多学科协同创新,催生新的学科增长点和科技突破点,是推动科技前沿发展的重要动力。因此,要设立交叉学科研究中心、举办跨学科学术论坛、鼓励跨学科合作研究等举措,能够有效发挥高校多学科和综合性的优势,打破学科壁垒,促进学科间协同创新。特别是在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等领域,推动多学科交叉融合,有利于形成新的学科增长点和科技突破点;[5]研究型大学依托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科技资源库,应积极参与国家实验室、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重点实验室等高水平科研平台的布局和建设,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

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能,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科技成果转化是将科学研究成果应用于实际生产和社会服务的关键环节,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能,不仅能够加速科技创新价值的实现,还能为产业升级、民生改善和区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同时,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是衡量国家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高效的科技成果转化能够提升国家在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中的地位,增强国际竞争力。第一,应完善政策支持与激励机制。制定和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的法律法规,明确科研人员的成果所有权和收益分配机制,设立科技成果转化专项基金,支持中试熟化、技术推广和产业化应用,将科技成果转化纳入科研人员的考核评价体系,给予转化收益分成、职称晋升等激励。第二,要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研究型大学应加强与行业龙头企业的合作,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产业发展瓶颈开展联合攻关。鼓励科研人员面向企业需求开展研究,建立“企业出题、科研解题”的合作模式,在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之间建设中试基地,为科技成果提供工程化、产业化验证平台。[6]推动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平台,围绕产业需求开展协同创新。同时,还要培养专业化技术转移人才,开展技术转移人才培训,提升其技术评估、市场分析、商务谈判等能力,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的专业化水平。第三,要打造科技成果转化品牌。研究型大学应积极展示和推广科技成果,举办高端成果交易会、大学生创新大赛等活动,提升科技成果的社会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还要通过媒体宣传、案例展示等方式,推广科技成果转化的成功经验,提升社会认知度。上述举措可以推动科技创新价值实现,有效破解科技成果转化中的瓶颈问题,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优化青年科技人才培养机制,激发自主创新活力。优化青年科技人才培养机制是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建设的关键举措,研究型大学应为青年科技人才的成长和发展创造良好条件,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青年科技人才既是国家科技创新的生力军,又是未来科技发展的希望,还是突破“卡脖子”技术、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中坚力量,历史上许多重大科技突破都是由青年科学家完成的。当前,全球科技竞争日益激烈,青年科技人才是各国争夺的核心资源。优化青年科技人才培养机制对于提升国家科技竞争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型大学应成为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培养基地,通过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进一步推动科技与人才协同发展,研究型大学应坚持弘扬求真务实、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营造鼓励创新、尊重创新、宽容失败的科研氛围;完善评价体系,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贡献为导向的评价机制,打破论资排辈的传统观念;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赋予青年科技人才更多的科研自主权。同时,围绕国家重大科技需求,拓宽青年科技人才的成长通道,通过设立青年科技基金等方式支持青年科技人才开展创新研究;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吸引海外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回国发展,配套提供科研启动经费和团队支持;支持优秀博士后开展创新研究,培养高层次青年科技人才。研究型大学应通过灵活的引才机制和优厚的待遇条件,加强“人才特区”建设,为高端青年人才提供科研经费、住房保障、子女教育等全方位支持。

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推进高层次国际科技合作。在全球化背景下,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推进高层次国际科技合作具有重要意义。这不仅是提升自身创新能力的必然选择,更是推动全球科技进步、应对全球性挑战的重要举措。第一,研究型大学应积极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通过与全球顶尖科研机构合作,共同攻克基础科学难题。例如,上海参与的国际人类表型组计划、全脑介观神经联接图谱大科学计划等,为国际基础研究搭建了合作平台。这些项目不仅提升了大学的科研水平,也为全球科技创新贡献了力量。第二,研究型大学要拓展国际科技合作的深度和广度。通过设立海外研发中心、联合实验室等方式,加强与国际科研机构的实质性合作,提升大学在全球科技领域的影响力。第三,研究型大学应加强国际化人才培养,吸引全球优秀人才。设立面向全球的科学研究基金,支持外籍科学家参与项目研究,并为国际学生和青年科研人员提供学习与交流的机会。这不仅有助于汇聚全球智慧,还能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人才。第四,研究型大学要以开放包容的姿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积极参与全球科技治理,通过参与国际科技组织提升自身在国际科技领域的话语权,为推动国际科技合作的公平与普惠贡献更多中国智慧。

结语

在当今全球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研究型大学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核心组成部分,其重要性愈发凸显。科技创新已成为国家综合实力的关键支撑,是实现高质量发展、应对全球挑战的核心动力。我国科技事业虽已取得显著成就,但仍面临“少量领跑、部分并跑、大量跟跑”的局面,研究型大学在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中面临多重挑战。研究型大学必须在新形势下找准定位,突破瓶颈,应继续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机制,加强国际合作,培养更多高水平的科技人才,产出更多突破性的科技成果,提升科技支撑力,为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与人才强国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注释

[1]《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2025年1月19日,https://www.gov.cn/gongbao/2025/issue_11846/202502/content_7002799.html。

[2]樊春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演进:世界与中国》,《中国科学院院刊》,2021年第5期。

[3]《教育部:高校承担了全国60%以上的基础研究和重大科研任务》,2020年12月1日,https://www.eol.cn/news/meeting/202012/t20201201_2050670.shtml。

[4]怀进鹏:《国务院关于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工作情况的报告——2024年11月5日在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上》,2024年11月6日,http://www.npc.gov.cn/c2/c30834/202411/t20241106_440613.html。

[5]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重要讲话》,2021年5月29日,https://jhsjk.people.cn/article/32116652。

[6]蔡三发、王倩:《前沿科学中心运作体制机制创新实践研究》,《中国高校科技》,2020年第7期。

Practical Exploration of Reinforcing the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Strategic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Strength Through Research Universities

Cai Sanfa

Abstract: Research universities bear the threefold mission of advancing academic research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ultivating top-notch innovative talents, and serving national strategic needs. They are a crucial component of the nation's strategic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strength. The 2024-2035 master plan on building China into a leading country in education proposes to accelerate the construction of a leading country in education with robust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support, setting clear requirements for research universities to serve as the main force in national basic research and a source of major technological breakthroughs. Although research universities have achieved certain accomplishments in the field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here are still challenges in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strategic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capabilities. Therefore, research universities must focus on supporting the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 comprehensively promote the synergistic mechanism of high-quality science, education, and talent, and build an innovative ecosystem to enhance the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strategic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strength, thereby contributing to the high-level self-reliance and self-improvement of national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Keywords: leading country in education, research universities, national strategic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strength,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support

责 编∕李思琪 美 编∕梁丽琛

[责任编辑:李思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