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短视频已成为当代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仅改变了人们的娱乐方式,也逐渐成为一种新兴的文化传播形式。近年来,我国短视频特别是短剧与微短剧,以其独特的魅力和快速的传播速度,不仅在国内市场占据了一席之地,还开始规模化地进军海外市场。短剧和微短剧通过设计能够呼应时代发展以及人们心理需求的剧情,不仅满足观众的娱乐需求,更触及内心的情感共鸣,赢得了广泛的关注和喜爱。未来,为了更有效地推动短剧和微短剧出海,需不断强化“三感”,即适应网感、升级剧感、巧设心感,增进海外受众对中国影像作品的认可,助力讲好中国故事。
【关键词】短剧 短视频 国际传播 互联网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微短剧以其耗时短、节奏快、情节跌宕起伏等特点,吸引了大量观众。《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2024)》显示,经常观看微短剧用户占比达39.9%,仅次于电视剧/网络剧和电影/网络电影,31.9%的用户曾为微短剧内容付费。且中国短剧出海的热度急剧上升,第三方数据平台Sensor Tower(感应塔)发布的《2024年短剧出海市场洞察》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2月底,已有40多款中国短剧应用程序尝试进入海外市场。这些应用的累计下载量接近5500万次,内购收入高达1.7亿美元。显然,短剧以及微短剧不仅在国内市场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同时在海外市场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为何会出现这种状况?在出海过程中,原本必然会遇到意识形态差异以及东西方文化差异等挑战,但短剧以及微短剧却开启了“内外呼应”的传播模式,成为引发人们广泛关注的对象。
网络时代短剧和长视频出海之路回顾
在一般的概念中,剧作和视频是分而治之的。而在互联网时代,有时也将电影、电视剧和短视频、微电影等统称为视频,以满足视听需要。视频对象按照长短区分为长视频与短视频。电影和电视剧通常被视为长视频,而相对短小的视频则被称为短视频。短视频则包括了短剧以及微短剧。网络短剧是网络影视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产生的新形态产品。一般而言,其是指“单集时长从几十秒到15分钟左右,具有相对明确的主题和主线,以及较为连续和完整故事情节的网络视听节目”。
从经典时代剧作到现代时代短剧,人们的观影视野发生了巨大变化。在既往的观念中,短剧和微短剧并不能登上大雅之堂。工业技术时代所产生的电影形态,以及后来出现的电视剧,已经塑造了人们观剧的习惯,影像似乎天然要有固定的时长,90分钟左右被视为习惯。这种观念使人们对表现生活某一个时段的感知为主的长剧产生了一种固定的范式。包括吸引国内观众以及逐渐走向国外的一些影像,都是以电影或者电视剧这样的长剧形态为基本标准。然而,随着互联网的兴盛、高科技的出现,以及人工智能的崛起,观赏者的趣味发生了变化。短视频日渐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并且打破了观看长剧在时空上的限制,成为最贴切于人们吸纳碎片化信息、跨越时空、自由掌控视频观看的重要对象。随着短剧和微短剧的繁荣,随处可见的手机拍摄、视频自主展示的网红直播,以及拍摄的自由度和拍摄工具的通俗易掌握,使得短视频超越了影像“古典时代”的欣赏,造就了“现代时代”视频风行的新景观。
归根到底,时代的变化是诞生短剧和微短剧的重要原因。任何东西都是与人的趣味感知或者人的本性更加贴切地结合的。短视频正是在这一方面获得了人们的青睐。回到人本身,人们渴望自由掌控自己的时空,并择取多样信息,而不是受限环境强迫观赏。推而广之,短视频在国内的火爆和推向国外,正如TikTok在国外依然蓬勃发展一样,这背后是个体期望能够借此更多了解不同时空中人们的即刻生活,以及借助短视频进行更多的兴趣互通与交流,这也是其当下兴盛和长远发展的重要基础。
我国长视频出海之路颇为坎坷。随着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兴旺,逐渐提出了艺术文化出海的需求。一些影视剧如《媳妇的美好时代》《甄嬛传》《延禧攻略》等,也成功出海到一些东南亚和非洲国家,并受到了很大的欢迎。但我国长视频的出海之路仍比较艰难。这既受制于文化传统和表现题材上的差异,也包括意识形态和社会形态表现的差异。我国影像作品的出海意愿较为强烈,无论是政府还是影视创作机构、影视人,都采取了多种方式试图拓展出海之路,扩大中国影像作品的影响。这些措施包括与海外制作公司共同拍摄作品,试图通过共同拍摄造就适应海外发行的作品,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总体来看,中国长视频的出海之路,尤其是到欧美国家的长视频出海之路,还是比较艰难的。从历史上来看,最为成功的中国影视作品还是新世纪初以《英雄》等为代表的武侠、权谋、历史类影像作品。
短剧与微短剧的出海状况
在互联网时代,短剧与微短剧的出海状况发生了明显变化。短视频的出海意外地打破了长视频难以触及的壁垒,为中华文化“走出去”注入了新的活力。这一变化与中国互联网企业的出海机遇紧密相连。比如,快手在2016年底已开始出海征程。其国际版短视频产品Kwai,先后在俄罗斯和韩国等地区上线。2017年4月,快手国际化团队独立运营。可以说,短剧与微短剧平台在互联网时代以耀眼的姿态展开了实际的出海之旅。
短视频首先是在国内兴起。无论是网红还是各种吸引人的互联网现象,短视频都是先锋力量。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5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1.08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8.6%。短视频已成为其中最重要的观赏对象,其影响力不仅限于中国,在包括TikTok等平台上,短视频也已成为影响舆论的重要工具。有研究者认为,网络视听行业的新风口展现出令人瞩目的发展态势。例如,2021—2023年间,主要视频平台的短视频连续两年同比增速超过50%。随着产量的攀升,市场规模也在迅速扩大。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1—2023年间,国内微短剧市场规模分别为36.8亿元、101.7亿元、373.9亿元,年复合增速916.03%。预计2027年微短剧市场规模会超过1000亿元。也有研究者认为,微短剧行业正处于高速扩张的黄金时期,且这种强劲的发展趋势预计将持续多年。据艺恩数据—内容智库数据显示,2023年市场共上线短剧1400多部,连续两年同比增速超过50%。目前,微短剧创作机构迅速增长,成为热点。相关企业注册量在2020年迎来爆发,截至2023年底已达2.3万家。
短视频是相对于长视频而言的一个时代代表性产物。长视频作为工业化时代人们消遣生活和艺术文化的重要对象,是当时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长视频反映的生活情态或艺术创作内容,孕育出了电影、电视剧以及多种形式的较长艺术与记录形态。这些形态依托的媒介主要是独立的影院、家庭电视机以及特定场合的观赏条件。人们通常在封闭的影院空间中,或是在家庭成员之间跨越时空共享这些长视频内容,这与短视频的观看体验有着显著的差异。短剧与微短剧让个体在保持独立性的同时,又能呼应大千世界的种种观念和表现。创作者可以创造具有媒介影响力的影像,而欣赏者则可以自由地欣赏短剧与微短剧。短剧与微短剧最大程度地消除了文化层面、年龄层面和地域层面的差别。可以说,短视频是一种时代的趋向,难以阻挡且瞬息万变。它创造出与人工智能相契合的无限伸展的艺术对象或人的共同感受的对象。
理性认识短剧特性及其长短处
短剧和微短剧与当下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相契合,逐渐成为全球范围引人注目的热潮。当前,短剧已经普遍被观众所接受,并展现出蓬勃的发展态势。
从历史角度看,认识短剧需要与传统的长剧相比较。长剧拥有上百年的历史,且根植于古希腊戏剧传统,注重深入揭示人物关系、社会生活状态、人际关系变化以及情感复杂性等。长剧通过电影或者电视剧的形态,让观众沉浸在一个比较长的时间和空间序列中,成为其中的共情者,享受着审美和情感绵延的体验。随着影视技术的进步,长剧逐渐更精细地挖掘人心和事件,强化悬疑给人的心理造成的冲击,不断拓展剧作空间。长剧成为人们精神生活的重要补充,构建了一个与现实世界平行的艺术世界。
而随着媒介的发展变革,尤其是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人们的生活空间得到了释放,观看长剧形成的习惯逐渐被越来越聚焦和越来越不深究来龙去脉的短剧和微短剧打破。短剧和微短剧的兴起是时代变迁的产物,反映了人们知识领域的拓展和对更广阔生活世界的追求。但也带来了人们追求短暂消费、快速满足的现象。长剧通过绵长的情感投入,让观众沉浸在固定的时空或心理空间中;而短剧和微短剧则是直接切入某个固定时空,不要求深入探究,却希望拓展更大的空间和世界。短剧和微短剧符合部分现代人希望通过脑补替代逻辑联系,直接进入结果的矛盾冲突和人物关系之中。短剧和微短剧不在乎时空限制,直接呈现事件或表现对象,与信息碎片化的特点和“短平快”的观赏时间相吻合。短剧和微短剧看似粗糙,却能容纳更多的人物、场景、情节。当前,人们普遍具备丰富的知识,因此期待“短平快”地感受生活结果和缘由,以此寻找更广阔多样的世界。长剧聚焦中心,而短剧和微短剧则通过非聚焦的时空、宽泛的人物和故事,使观众获得多样性满足。
从这个角度看,短剧和微短剧可能更快地走向世界。长剧要求有来龙去脉、文化环境和事理逻辑,对于跨国观众而言需要文化素养和心理感受。而短剧和微短剧则不需要太多思考,文化和生活习惯的认同,让观众轻松观看并获得自我满足和趣味。短剧和微短剧通常通过鲜明的镜头和故事,让人们容易理解和接受,跨越国境的满足也更容易实现。在当下一些受众慵懒的观赏习惯中,短剧和微短剧部分满足了这种习惯,并让人们感知异域生活,建立起欣赏的趣味。
短剧与微短剧发展以及出海的思路分析
艺术作品在出海过程中会面临市场观念、文化背景、传输路径以及接受壁垒等多方面的挑战。要深入探究有效的出海途径,尤其要关注艺术作品自身的质量以及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接受度。出海并非仅仅瞄准对方市场就能成功,有时还需依靠作品自身的魅力、水准以及适应他国文化的能力。此外,出海过程中既要保持自身特性,又要探究如何适应他国文化,以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因此,我们需要综合看待国内短剧和微短剧的繁荣情况,探究分析创作如何适应时代需求以及如何进一步适应出海的要求。比如,从“City不City”成为网络热梗,到“China Travel”成为热潮,中国与世界联系的纽带越来越紧。“China Travel”视频不仅在外网爆火,还成为许多中国网友的“电子榨菜”。大家追更“外国人游中国”系列,不仅能够从另一个视角看到我们的日常生活,更是乐见越来越多外国人打破偏见了解真实的中国。一大批外国人进入中国网红圈,通过一条条登上热门的短视频为人所知,文化交流的种子也就此埋下。
国内状况梳理。短剧与微短剧如何更好出海,需要关注中国短视频自身的发展情况。根据第5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4年12月,我国即时通信用户规模达10.81亿人,较2023年12月增长2170万人,占网民整体的97.6%;微短剧用户规模达6.62亿人,网民使用率为59.7%。有研究认为,在当前社会节奏不断加快的背景下,个人时间分配管理更加追求最大化利用。艾瑞咨询发布的《2024年中国微短剧行业研究报告》显示,近四年网民网络应用日均单机单次使用时间仅4.1分钟,由此可见网络使用行为的零碎化程度;网络娱乐类应用同样呈现明显碎片化特征,五大主流网络娱乐应用服务中,网络视频日均单机单次使用时间相对较长,但近四年均值也仅11.6分钟,侧面说明大众已经养成碎片化网络娱乐行为习惯,也更加倾向于选择碎片化的娱乐内容。短剧与微短剧凭借内容紧凑、节奏明快、短小精悍的优势,正好满足了现代快节奏生活的需求。短剧与微短剧在国内市场的强劲发展势头,为其出海奠定了坚实基础。
出海状态分析。为全面规划影视作品,尤其是短剧与微短剧的出海策略,确保新兴短剧既能满足国内需求,又能成功进军国际市场,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与政策,兼顾现实与长远规划,是至关重要的。比如,随着中文在线旗下枫叶互动于2022年8月率先推出海外微短剧平台ReelShort,国内网络文学领域的领军企业纷纷通过推出微短剧APP,加快微短剧出海步伐。特别是2023年11月,ReelShort的数据呈现爆发式增长,一度超越TikTok,登上苹果商店免费应用娱乐类榜首。其中,两部微短剧在该平台成为爆款,月流水达到600万美元。
值得注意的是,出海短剧的题材表现与国内短剧在类型上颇为相似。以海外爆款短剧《我的亿万富翁丈夫的双重生活》为例,“霸总”、豪门恩怨、角色反转等这些在国内短剧行业中流行的剧情元素,在海外同样深受欢迎。然而,各国在题材偏好上也存在差异。尽管出海短剧与国内流行的短剧在整体上具有较强的普适性,但不同地区流行的题材仍有差异。比如,欧美市场偏爱结合“霸总”与吸血鬼、狼人等超自然元素的题材;东南亚市场则更加倾向于言情加豪门纷争、苦情虐恋、小人物逆袭及家庭伦理等题材;巴西等南美地区则更加偏爱黑帮、战争等类型的短剧。目前美国、英国是短剧出海的主要市场,东南亚国家以及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也是重点布局的对象。在出海过程中,需要深入了解目标市场的文化背景和观众喜好,以确保作品的顺利传播和接受。
海内外剧作大同小异的原因探析。在审视国内及走向国际的短剧和微短剧时,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是,剧中普遍流行的元素往往围绕人物的恩怨情仇展开。剧情往往大起大落、反转不断,角色常隐匿身份,历经屈辱后实现反击,这种模式屡见不鲜。剧中极致地展现贫富差距与忘恩负义,同时迎合了人们内心深处对于贪婪、嫌贫爱富的批判。且多数短剧和微短剧会通过设置重重苦难,凸显主角在绝境中崛起,最终取得胜利的跌宕剧情。事实上,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观众,都是在短剧和微短剧的碎片化观赏中寻求短暂的心理满足。人生多艰,人们渴望有朝一日能够摆脱困境,实现命运的转折。在生活和工作中,人们厌恶被轻视和贬低,而这些剧作正好满足了他们对于这种不公现象的打击需求。这些剧作捕捉到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期待,通过艺术表现,让观众感受到苦尽甘来、英雄不问出处、起点较低却心怀高远的希望。
短剧出海发展的策略思考
根据2025年2月5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下发的《关于进一步统筹发展和安全促进网络微短剧行业健康繁荣发展的通知》要求,微短剧施行分类分层审核,总投资额度在100万元以上的“重点微短剧”由广电总局审核,30万元到100万元之间的“普通微短剧”由省级广电部门审核,30万元以下的“其他微短剧”由播出或为其引流、推送的网络视听平台履行平台内容管理的职责。未经审核且备案的微短剧不得上网传播。在这一背景下,为了更有效地推动短剧和微短剧出海,强化“三感”,即适应网感、升级剧感、巧设心感,显得尤为重要。
适应网感。短剧和微短剧的兴衰与互联网时代的需求紧密相连,碎片化特点是其核心优势,不应以传统长剧的标准来衡量其发展。短剧和微短剧需紧贴网络时代受众的认知习惯,紧凑且直接,减少冗长的铺垫,以快捷的方式推进剧情,满足年轻人尤其是海外年轻观众的喜好。以快手为例,自2019年推出微短剧以来,其日活跃用户持续增长。2023年快手短剧日活跃用户数量达2.7亿,每日观看10集以上的重度用户数为9400万,同比增长52.6%。截至2023年底,快手平台上的短剧创作者规模已超过10万。短剧作品数量激增,播放量破亿的作品也不在少数,彰显了短剧和微短剧的巨大市场潜力。
然而,短剧和微短剧的迅猛发展也伴随着一些问题。大量短剧和微短剧涌现市场,观众对内容的选择更加挑剔。倍速观看成为新趋势,长剧的弃剧率逐渐增加,剧情浓缩剪辑和剧集解读类视频备受青睐。短剧和微短剧作为影视行业的新兴业态,其贡献在于将生产效率提升至与时代同步,满足市场需求。但这也带来了隐忧:过度的“短平快”可能导致观众审美疲劳,高重复率的内容容易被市场淘汰。因此,短剧和微短剧在适应时代需求的同时,还需要超越时代,既要满足观众的即时快感诉求,又要不断满足其心理需求。
升级剧感。所谓“剧感”,不仅是模仿传统剧集的形式,更重要的是打破陈规,创造出新鲜且引人入胜的戏剧冲突。根据DataEye报告,2024年上半年,微短剧投流规模约116亿元。截至2024年5月中旬,已经出现6部分账票房突破1000万的横屏短剧,平均每3周1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布《2023年全国广播电视行业统计公报》显示,2023年全国制作发行电视剧156部、4632集,全国电视剧播出21万部。这充分说明了短剧和微短剧在市场上的巨大影响力和广泛的受众基础。然而,短剧和微短剧的发展并非没有挑战。如何抓取新一代人的共情需要,成为短剧和微短剧创作中至关重要的因素。当前,一些短剧和微短剧陷入了内容同质化的困境,如“总裁”“离婚”“重生”等题材频繁出现,观众对此类题材的审美疲劳日益显现,也反映了短剧和微短剧在内容创新方面的不足。
从出海从业者的反馈来看,良好的剧本是短剧和微短剧出海最稀缺的资源。文化差异和爽感共通性之间的辨析,已经成为短剧和微短剧国际化的重要难题。中国编剧难以融入外国文化,而外国编剧也不理解中国的短剧和网文。例如,在中国短剧中常见的“爽点”情节,在海外观众眼中却难以理解。此外,中国短剧中常见的“今天你对我爱答不理,明天我让你高攀不起”的桥段,在欧美市场也并不适用。欧美观众更喜欢英雄主义的故事,比如超人、蝙蝠侠拯救世界等,而对于赘婿类的剧情则不太感兴趣。这种文化差异容易导致良好剧本的稀缺,成为短剧和微短剧出海的一大障碍。
巧设心感。短剧和微短剧出海需要设计出能够呼应时代发展以及人们心理需求的剧情。这要求短剧和微短剧不仅要满足观众的娱乐需求,更要触及他们内心的情感共鸣。从目前海外短剧的成功案例来看,那些能够成功移植并本土化创作的短剧和微短剧往往更容易获得海外观众的认可。例如,ReelShort通过引入欧美演员和更具本土特色的题材,如狼人、吸血鬼等,成功吸引了海外观众的关注。这一举措不仅提高了平台的下载量和净收入,也为中国短剧和微短剧出海提供了新的思路。数据显示,自2023年6月起,ReelShort平台持续推出爆款内容,投放势头强劲。其全球下载量已超过300万次,日活跃用户数达到45万以上,月流水超过500万美元。ReelShort成功登顶美国iOS和Google Play双平台排行榜,并持续稳居应用畅销榜前五十名,成为出海短剧平台的佼佼者。
在当今互联网环境下,短剧和微短剧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化现象,无论是海外的还是中国的,都展现出了对广大受众的强大吸引力。这种吸引力的核心,在于它们满足了平凡大众对财富、命运改变的渴望。然而,仅靠这种短暂的“爽感”来维系观众的兴趣显然并非长久之计,需要探索新的短剧和微短剧形式和内容。就国内而言,已经开始了创新发展。比如,2024年8月9日,由公安部新闻传媒中心联合鋆晟影业共同推出的“公安微短剧千集计划”正式启动,标志着公安题材影视创作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该计划旨在通过短剧、微短剧这一新兴艺术形式,生动展现公安一线民警的工作生活,传递正能量,实现普法宣传和警示教育的双重目标。平安银行信用卡中心推出的短剧《逆袭重回首富之巅》,巧妙融合了科技与商战元素,讲述了一个充满反转与励志的复仇故事,吸引了不少年轻用户驻足。招商银行视频号“招小宝”推出的《穿越名著拍案惊奇》《世说金融 古韵新鉴》等作品,以及浙商银行的“西湖十景”系列、平安银行私人银行的《客户和我》等,均以其独特的创意赢得了年轻观众的喜爱。国家广电总局公布的“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第三批推荐剧目中,包含了深圳与中国香港合拍的城市景观剧等31部作品。其中,《南辕北辙的我们》等短剧获得了极高的关注度。《南辕北辙的我们》充分展现西安的城市特色风貌,通过西安城墙、大雁塔、钟楼、南湖、西影电影园区等特色景观的呈现,让观众在欣赏剧情的同时,也能领略到西安这座古城的深厚历史底蕴和独特魅力。
需要指出的是,当前国内短剧和微短剧市场中存在一个独特现象:在付费与不付费的观看习惯上,年轻观众与中老年观众呈现出明显的差异。短剧和微短剧更吸引中老年观众,他们更愿意为内容付费,而年轻观众则更倾向于免费搜索,一旦涉及付费就可能放弃。抖音平台短剧付费用户画像显示,50岁以上的用户占比达19%,中老年群体成为短剧消费的重要群体。与此同时,短剧市场迎来中老年题材的井喷,以老年人婚姻、家庭、事业奋斗等为主题的短剧正成为新的“流量密码”。这些剧作精准捕捉了中老年观众的情感痛点,成为他们刚需的付费内容。中老年题材的短剧和微短剧中,苦情的慈父戏和隐藏身份替儿女撑腰的反转戏各占一半,同时尝试将逆袭、甜宠霸宠等被市场反复验证的设定与亲情家庭等中老年观众关注的主题相结合,进一步满足了他们的情感需求。比如,69集中老年短剧《闪婚老伴是豪门》2024年8月29日上线,截至2024年9月1日,仅听花岛旗下团圆剧场抖音专辑播放量(即正片播放量)就超过2亿,抖音平台综合话题量超过10亿,带火了“中老年甜宠剧”“中老年霸总剧”赛道。《五十岁保姆嫁豪门》《团宠老妈惹不起》等相关题材作品也逐渐涌现,迅速收割流量。根据调研数据,微软应用用户中46岁以上人群占比持续增长,至2024年3月已达到39.2%。这反映出中老年观众对于付费内容的接受度较高,而年轻观众则更注重搜索功能和免费资源的获取。这一现象为短剧市场提供了新的启示:在内容创作上应更加注重中老年观众的需求和喜好,同时探索适合年轻观众的付费模式。
综上所述,短剧和微短剧作为互联网时代的一种新兴文化现象,正在呈现出不断发展的迹象。其兴盛的原因多种多样,但最重要的是与人们心理需求和娱乐需求紧密结合。短剧和微短剧的发展不仅与时代和媒介的变化紧密相连,还掀起了一股出海热潮。从积极的角度来看,中国短剧和微短剧走向海外是一个良好的契机,可以增进海外受众对中国影像作品的认可。短剧和微短剧出海不仅是为了赢取市场利益,更是为了与世界相通、讲好中国故事。因此,对于包括短剧和微短剧在内的影像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以及全方位展现中国人的生活和内心世界,我们还需要作出更大的努力。比如,相关行业管理部门应着手建立微短剧评优评选机制,对前期表现优异的微短剧项目提供基金扶持,并举办微短剧剧本征集活动,旨在提升剧作的整体品质。应进一步完善相关管理机制,设立专门机构,推动相关行业协会的成立,构建长效管理体系,加大监管力度,以促进行业自律与持续进步。此外,还应加大对微短剧企业、人才及平台的支持力度,为相关从业者提供专业培训,深化对微短剧发展规律的认识与研究,从而引领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
(作者分别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导,教育部戏剧与影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北京师范大学艺术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
【参考文献】
①张国涛、李斐然:《网络微短剧:制播新态、内容新维与国际传播新貌》,《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4期。
②《化网络“体量”为发展“增量”》,《人民日报》,2025年2月10日。
③《消费观察:微短剧付费“套路”多 规范引导助力行业健康发展》,人民网,2024年10月30日。
④《化身“霸总”!为了“讨好”年轻人 银行到底有多拼?》,《证券日报》,2024年9月13日。
⑤《短剧的风吹到“银发赛道” 精神需求还是消费陷阱?》,新华网,2024年11月5日。
⑥《微短剧为何越看越焦虑》,《中国青年报》,2025年2月15日。
⑦《网剧“出海”,讲好故事方能行稳致远》,新华网,2024年7月4日。
责编/孙渴 美编/陈媛媛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