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党建创新 > 党建论坛 > 正文

【党建论坛】新时代干部选任的价值锚点

1743492632601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干部队伍的政绩观建设既是政治命题,更是实践课题。如何将正确政绩观转化为选人用人的核心标尺,关乎党的事业薪火相传,关乎人民福祉持续增进。这既是对干部政治品格的深度检验,更是推动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关键路径。

导向重塑:校准时代坐标,锚定政绩航向。政绩观的本质是权力观的外在投射。当前,少数干部仍存在“重显绩轻潜绩”的认知偏差,将工作重心异化为数据竞赛与形象包装。这种异化现象的根源在于权力观的错位,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异化为“为考核服务”的工具理性。新时代的政绩观要求必须建立“三维坐标系”:以历史维度考量发展后劲,以群众维度检验工作成色,以全局维度统筹资源配置。这既是对党的初心使命的时代回应,更是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实践指南。干部既要保持“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也要具备“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这种辩证思维体现在工作实践中,就是要处理好“显绩”与“潜绩”的关系,既要注重当下可感的民生改善,也要夯实惠及长远的基础工程;既要追求经济指标的跃升,更要守护绿水青山的生态价值。

制度革新:构建考核刻度,精准识别担当。科学的考核体系是政绩观的“数字画像”。当前,亟需构建“全周期考核模型”:在时间维度上建立“任期+长期”的双轨评估机制,在空间维度上实现“属地+领域”的交叉验证,在价值维度上融合“定量+定性”的综合评判。通过完善政绩评估方式,有效识别“数据注水”与“形象工程”。差异化考核机制是精准识别的关键。针对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与发展阶段,建立动态调整的考核指标体系。如在生态脆弱地区侧重绿色GDP 考核,在民生短板领域强化群众满意度指标,在创新驱动区域突出科技转化效能。这种“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考核方式,既避免了“一刀切”的机械思维,又为干部施展才华提供了制度空间。

生态涵养:培育源头活水,激发队伍活力。政绩观的落地需要构建“选育管用”的完整链条。在选拔环节建立政绩预审机制,将正确政绩观纳入任前考察核心指标;在培养环节开设政绩观专题研修班,通过案例教学与现场观摩深化认知;在管理环节实施政绩档案动态管理,实现个人“成长轨迹”留痕 ;在使用环节坚持“能上能下”的刚性原则,让真抓实干者脱颖而出。精准问责是政绩观的重要保障。建立“三个区分开来”的实施细则,明确失误与错误的界限,为改革创新者提供制度保护。通过典型案例的正向激励,引导干部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积极作为,形成“允许试错、宽容失败”的政治生态。这种制度善意的释放,将有效激发干部队伍的创新活力。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干部政绩观的重塑既是攻坚战,更是持久战。唯有坚持导向重塑、制度革新与生态涵养的有机统一,才能培育出更多“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好干部。这不仅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人才保障,更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层动力。当正确政绩观成为干部队伍的集体潜意识,我们必将迎来一个更加可持续、更具温度、更富活力的发展新时代。

(作者:毛敏明,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委组织部)

[责任编辑:周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