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理响中国 > 正文

【理响中国·青年学习班】打好春耕“组合拳”,全力以赴促丰产

幻灯片-理想中国·青年学习班

2024年,我国全年粮食产量再创新高,首次突破1.4万亿斤,比上年增产221.8亿斤。同时,我国农业科技发展成就斐然,多项指标进步显著: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3%,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6%以上,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5%。这些亮眼数据彰显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整体迈进世界第一方阵。过去一年,我国“三农”工作交出了一份满意的成绩单,也为广大农业从业者带来了强劲的信心。新春佳节刚刚落幕,全国迎来返岗复工新浪潮,农业复产亦迎来了新的起点。当前正值春耕关键时期,各地纷纷抢占农时,全力以赴备生产,为乙巳年农业丰产吹响了“新号角”。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春耕不仅是农业生产的起点,也是经济回暖复苏的“新气息”,既为年度粮食丰收打响了“第一炮”,也为乡村全面振兴描画了生动图景。尽管我国农业发展整体稳定、发展态势较好,但仍需正视传统农业中面临的挑战,增强信心,采取多种举措筑牢“三农”工作根基,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农业强国。

持续夯实粮食生产安全基础。粮食乃农业之本、农业之基。粮食生产既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支撑,也是国家长治久安和社会稳定向好的重要基石。2024年,我国粮食播种面积高达17.9亿亩,比上年增长0.3%。随着我国14亿民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攀升,粮食需求数量和质量都在持续增长。今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中明确规定,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第一,严格守护耕地红线。强化“长牙齿”耕地保护硬措施,全面推行“田长制”网络化管理体系,积极开展“非粮化”专项整治行动,以最严厉的措施确保粮食播种面积只增不减。第二,构建农情防灾减灾监测体系。建立健全农业灾害预警机制,充分利用气象科技手段,最大限度减轻灾害损失,为粮食增产保驾护航。第三,深入开展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行动。确保粮食耕地面积稳定的同时,将提高作物产量单产作为粮食安全的重中之重,积极落实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任务,通过科技创新和精细化管理双轮驱动,加快构建高产高效、绿色可持续的粮食生产新格局。

持续因地制宜推动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其实质是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保障粮食根本生产,为农业强国的建设接续力量。当前正处于年度农业生产的“头阵”时期,各地亟需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扎实推进春耕工作,为全年农业生产奠定坚实基础,全面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一方面,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是农业科技现代化。首要任务是突破农业关键核心技术,完善生物育种体系。通过加强基因编辑良种的应用、推动微生物技术发展等,以突破生物技术增产瓶颈。同时,要大力发展智慧农业,扩大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运用于农业生产的应用范围,显著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例如,利用无人机进行精准灌溉、借助北斗导航精准播种,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的精细化水平。另一方面,要为农业注入数字化动力。春季气候多变,需通过数字化为春耕生产建立专门的田间管理系统,推广“区块链+农事记录”,形成春耕数字化档案,实时预测土壤温度、预警气候变化,为春耕播种育种提供科学依据,提升粮食增产质效。此外,推动农村电商平台高质量发展,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激发春耕生产的积极性。总之,确保春耕顺利进行、促进农业生产,必须大力推进农业新质生产力的高质量发展,为春耕生产创造良好的基础与保障。

持续发展多元化农业产业体系。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在于农村产业的振兴,而产业振兴不仅是激发农村“生命力”的关键动力,也是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中之重。多元化农村产业体系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是促进农民就近就业增收的有效举措。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壮大县域富民产业”“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多元化农业产业体系,首先,推动农村产业结构深度转型,以“整结构”为主要目的,推动农村产业纵向延伸与横向拓展。在纵向发展上,通过培育优良基因生物育种、利用冷冻保鲜技术提升农作物附加值、深度加工农作物打造特色品牌,实现农业生产前端、中端、后端的全链条高效利用,延伸农业产业链。在横向推进上,构建“农业+新能源”绿色发展新模式,培育“农业+低碳经济”生态农业新格局,拓宽“农业+数字资产”高效能农业发展新业态,推动农业产业向多元化功能业务拓展。其次,应着力打造特色农业产业集群,不同区域要以“突出亮点”为核心策略,全面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这一举措不仅能够充分发挥地方农业特色优势,还能推动全国农业多元化发展,摆脱农业发展单一模式。深入挖掘各地乡村的自然禀赋与社会条件,精准定位区域特色农业产业,是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前提。打造区域特色品牌与企业品牌,提升品牌价值,是推动全国各地农业产业多元化集群发展的重要路径。通过培育“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模式,壮大各类市场主体,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的多元结构。最后,春耕作为农业生产的起点,直接关乎全年农业生产收成之信心,因此应通过多元化、多结构、多渠道激励举措,充分调动务农人员的生产积极性,打好全年农业生产的“第一仗”。正如《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中指出的,“深化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有序发展农事体验等新业态,探索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田园社区融合发展方式”。将春耕体验与旅游线路相结合,推动农旅深度融合,或通过“春耕精选优品”直播间优惠活动,构建电商平台矩阵等创新方式,不仅能够促进农业产业的多元发展,有效拓宽了农户增收渠道,还能推动春耕生产顺利推进。

持续完善普农惠农激励机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完善强农惠农富民支持制度,充分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活力。农民既为“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又是粮食生产的根本动力。要让农民真正成为乡村全面振兴的参与者和受益者,就必须持续完善惠农激励机制,将政策红利精准滴灌到农民手中,激发他们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力。在春耕时期,为农民做好政策宣传和解释工作,让他们了解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完善联农带农机制”等相关惠农要求。例如,加强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与农户的紧密合作,通过保底分红、入股参股、服务带动等方式,切实让农民充分享受到农业及相关产业带来的收益,使农民在参与乡村全面振兴的过程中更具积极性和主动性。具体来看,一是创新补贴机制,增强农民信心。利用大数据等技术手段,精准预测农作物种植成本收益、分析灾害风险等因素,实现“种植成本+生态补偿”差异化补贴机制,为农民提供更精准及时的保障。同时,要保障农民基本工资、住房补贴、日常生活开销等生活需求,还需对实行绿色生产的农户给予“生态奖赏”,引导农业绿色发展。二是要拓宽增收渠道,激发农民活力。打造就业新岗位,提升乡村社会化服务水平,使更多优秀农业生产者留在农村;发展“田保姆”等农业生产托管服务,鼓励农民外出务工的同时兼顾农业生产;建立区域性农机服务平台,推行农机共享经济,节约农户生产成本;开发乡村环保服务等新业态,为农民创造更多收入增长点。三是要培育新型主体,引领农民增收。培育乡村本土“乡村振兴CEO”“乡村职业经理人”“数字新农人”等本土人才,提升乡村治理效能和产业发展活力。鼓励大学生返乡创业,为其提供相关创业资金、津贴、技术等支持,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新鲜血液。

农时不等人,春日赛黄金。春耕,作为一年农事的开篇之笔,既是播撒新一年农业生产希望的关键起点,更是筑牢关乎农业生产全局的奠基之石。唯有牢牢把握春耕时节,方能谱写蛇年粮食丰产的序曲,奏响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强国建设的乐章。(作者:孙乔婧,中国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李楚怡,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责任编辑:张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