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江省杭州市淳安县,有这么一群青年党员,他们不囿于都市繁华,不惧山高路远,以赤子之心扎根基层,用青春的热血与智慧,在各自的领域里默默奉献,为乡村振兴注入蓬勃力量。
稻田里的科技追光者
张腾
张腾是淳安县汾口镇“95后”新农人代表,曾获“全国优秀共青团员”称号,是淳安县农创客发展联合会会长,杭州市第十四届人大代表。退伍后他果断放弃城市机遇,选择“子承父业”,将种粮的理想深植于家乡的土地。
“育种、催芽、插秧,每一步都是学问。”张腾从零学起,白天跟着父亲下田实践,夜晚钻研技术资料。短短几年,他从农业“小白”蜕变为技术能手,翻耕备种、植保飞防样样精通。父亲欣慰地说:“如今他比我更敢闯!”这份“闯劲”,体现在张腾对科技的执着上。他用年轻人的思维,引进高速插秧机、智能烘干中心等设备,将传统农耕升级为现代化生产。他还主动与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浙江大学等院校合作开展水稻肥药减施增效技术试验示范,推广“两壮两高”“肥药双控”等水稻生态栽培技术,让合作社水稻种植面积从600余亩提升至1300亩,亩均产量从1000斤左右提高到1400斤以上,年总产量超800吨。
但张腾的梦想不止于此,他一直希望,可以用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技术和自己学到的知识带动老百姓增收。他积极与周边农户开展合作,探索“稻鳖共养”“稻鸭共养”等新型综合种养模式,创建稻香公园乡村旅游点,利用冬闲田种植小麦和油菜,大幅提升了农业综合效益,为村民解决了50余个就业岗位。此外,张腾还在浙江省级农民田间学校进行授课,向周边村民免费分享水稻高产、高效种植技术,帮助村民提高农业生产技能。他说:“一人富不算富,乡亲们的笑脸才是丰收的意义。”如今,稻浪翻滚的农田里,科技与情怀交织出一曲乡村振兴的赞歌。
三尺讲台上的星光引路人
汪宇飞
清晨六点的冬日,寒风袭人,雾气朦胧。身为淳安中学高三班主任的汪宇飞却早已站在学校操场上等候学生。“日出东偏南,月落西偏北”,汪宇飞嘴里默念着,举起手机朝着天空记录下了第一缕阳光撒向校园的瞬间。
初登讲台时,汪宇飞在杭州学军中学的学术节上深受震撼。展板上名师们的成就让他暗下决心,立志要成为专家型教师。为此,他白天授课,夜晚研读地理期刊,周末奔波于学术会议,甚至将课堂搬到山野田间。短短三年,他主持的课例《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接连斩获教育部“部级优课”,在全国地理课堂优质课评比活动中获得一等奖,成为淳安县地理学科的领军人物。
荣誉背后,是汪宇飞对教育的赤诚和对地理的热爱。他给每位分班学生手写告别信,用真心换得学生以诚相待。他打造的“轻负高质”课堂,让唐子仪、赵青等学子圆梦清北,更让无数学生找到人生方向。“教育者的光,在于点燃更多青年心中的火种。”他说。
乡村振兴路上的聚光者
杨璐珽
下姜村的石板路上,游客络绎不绝,民宿飘香,笑声回荡在山谷。这幅“绿富美”的画卷背后,离不开“95后”村干部杨璐珽的耕耘。
作为土生土长的下姜人,杨璐珽亲历了家乡从“穷山沟”到“网红村”的蝶变,也让他深刻认识到“乡村大有可为”。大学毕业后,他毅然而然地辞去了杭州的工作,并响应淳安县委县政府“一村一名大学生”政策,回乡成为了一名大学生村官。
回村后,他勇于担当,用实干彰显青春的力量。老年食堂环境堪忧,他积极协调,推动养老“乐享中心”落地;游客多了后村里停车难,他协同村两委开发智慧停车小程序,用数字化技术让村庄焕发现代生机……
2023年,当选团十九大代表的他更感责任重大。如何在新的起点上发挥青年力量助力乡村发展?他常常在思考这个问题。只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回来,乡村的活力才会越来越足,于是他开始“牵线搭桥”,陆续吸引了20多名青年返乡创业,石头画坊、陶艺工坊、水上乐园等新业态如雨后春笋涌现。“乡村因青年而兴!”杨璐珽愈发感觉到了这句话的分量。
张腾的稻田、汪宇飞的讲台、杨璐珽的村庄——三个不同的舞台,诠释着同一份信念:青年之光是时代最亮的底色。他们用科技赋能农业,以知识启迪未来,凭实干振兴乡村,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不平凡的篇章。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只要心怀热爱、脚踩泥土、仰望星空,每个人都能成为“追光者”。他们的故事,是新时代青年的缩影,更是乡村振兴与民族复兴的希望之火。光在脚下,路在前方,追光青年,永远在路上!(作者:洪梦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