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万物竞发的七月,又一批高校毕业生怀揣梦想踏上人生新征程。202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到1222万人,再创历史新高。各地正以绣花功夫织密就业保障网,为青年成长成才搭建广阔舞台。
政策的温度决定着就业的广度。教育部“政策地图”将国家和地方政策精准推送给毕业生,人社部“百日千万招聘专项行动”搭建起校企对接桥梁,财政部真金白银保障政策落地,这些组合拳彰显着“就业优先”的国家战略。上海通过事业单位岗位倾斜,河北设置5000个临时公益性岗位,宁夏按每人1500元标准发放一次性扩岗补助,这些因地制宜的创新实践,既拓宽了就业渠道,更传递出“不让一个毕业生掉队”的决心。
教育是人才成长的根基。高校正主动打破“围墙”,与企业共建共享实验室、超算中心等科研平台,让学生在真实场景中提升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同时,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的同频共振,是破解结构性矛盾的关键。从“双千”计划开设1000个“微专业”和职业能力培训课程,到百万青年技能培训行动聚焦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领域,教育供给侧改革正为新兴产业输送急需人才。
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为毕业生打开了新的机遇之门。当查子涵团队入驻湘江科创园获得高校合作机会,当返乡大学生通过直播带货带动农户增收,这些鲜活案例印证着:在新质生产力的赛道上,青年大有可为。尤其是随着灵活就业和创业正在成为新潮流,这种就业观念的转变,既得益于“互联网+”催生的新业态,更离不开“创客中国”等赛事平台的孵化培育,全社会正在形成“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浓厚氛围。
当然,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尽管政策、教育、市场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机会,但是个人能力才是最可靠的“通行证”。机遇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更值得点赞的是,越来越多毕业生主动到基层“蹲苗”,在社区治理、乡村全面振兴一线摔打磨砺,这种“向下扎根”的选择,终将成就“向上生长”的未来。更值得一提的是,面对就业压力,保持积极心态尤为重要。当越来越多青年以“先就业再择业”的理性态度面对现实,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个人的成长,更是整个社会就业观的进步。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创业就业既是民生工程,更是发展工程。当政策的阳光照亮每一个奋斗者的梦想,当教育的雨露滋养创新创造的种子,当市场的沃土孕育新兴产业的生机,当个人的奋斗融入时代的洪流,我们有理由相信,1222万毕业生定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作者:倪芷倩、林东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