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人民论坛评论 > 正文

人民论坛网评 | 让党建阵地接地气、聚人气

幻灯片-人民论坛网评

基层党建阵地作为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的前沿阵地,是基层党组织服务功能的重要展示窗口。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不断深化的当下,以各级党群服务中心为核心的基层服务矩阵蓬勃发展。面对日益多元的群众需求,如何高效协调利用有限的阵地资源,实现“老阵地”与“新需要”的精准对接?这就迫切需要基层党组织练就过硬本领,将“空间延伸”与“功能重构”深度融合,推动阵地服务实现“效能跃升”。

党建阵地建设绝非“另起炉灶”式的大拆大建,而是“旧貌换新颜”的巧妙构思。有的地方将人防工程改造为社区党史馆,让尘封空间变身“红色文化体验空间”;有的地区推行“空间合伙人”机制,党组织统筹企业、物业、业委会,将商业综合体闲置楼层变为党群服务点,提高空间利用率。这些实践启示我们,党建不是空间的“占有者”,而是资源的“整合者”。因此,在深化阵地建设过程中,基层党组织要树立“空间即资源”的认知,摸清辖区内闲置资源底数,建立资产动态管理台账,通过功能置换、时段共享等模式,以党建为纽带实现资源链式整合,让“沉睡空间”重新焕发生机活力。

想要在基层闯出一番天地,不仅需要真抓实干的态度,更需要灵活巧妙的方法。近年来,随着数字技术运用的不断深入,各地积极探索推动服务阵地向云端延伸,打造了诸如“一站式”智慧平台、“党员志愿服务超市”等平台载体。如今,居民群众只需轻松扫码,就能预约各类服务,极大地提高了服务效率和便捷性。借助技术赋能,阵地服务得以突破固定场所限制,走进千家万户。基层党组织要紧跟时代潮流,积极转变思维方式,在拓宽阵地边界的同时,善于运用新思维、新技术打破物理空间的边界,在虚实融合中不断扩大服务半径、延伸服务触角。需要注意的是,数字化改造必须考虑不同人群的实际情况,坚持适老化、简易化标准,切实让有限的资源释放出无限的服务潜能。

制度创新是激活阵地效能的“源头活水”。实现“供”与“需”的有效对接,应当从机制创新入手,推动服务供给从“物理覆盖”向“有效覆盖”转变。要构建资源聚合机制,通过区域党建共建、党建联席会议等方式,链接牵引多领域多条线的优势资源下沉,积极探索“服务换资源”模式,撬动社会组织等力量入驻,持续丰富阵地服务供给。要坚持动态评估,定期开展阵地功能满意度测评,及时淘汰更新持续表现低效的服务模块,确保阵地服务能够紧跟时代步伐、契合群众需求。通过有效管理,让越来越多的群众愿意走进党建阵地、乐于参与活动,使党建阵地真正成为接地气、有生气、聚人气的温馨家园。

新征程上,只要坚持“群众需求在哪里,服务阵地就延伸到哪里”,以党建“红线”激活资源“存量”,用创新“变量”突破空间“极限”,必能书写更精彩的“党建答卷”。(作者:袁鸿渝)

[责任编辑:曲统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