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地方要闻 > 基层治理 > 正文

文旅赋能擦亮老字号品牌

——从《江苏老字号高质量发展刍议》 看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不久前,商务部发布新一批中华老字号认定名单,17个江苏老字号品牌入选。至此,江苏共有112家企业被认定为中华老字号,占全国的8%,数量居全国前列。

老字号既是一篇“文化故事”,也是一个“经济课题”。日前,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在文化传承发展方面,强调要“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所以,老字号创新发展的背后,恰恰是传统文化与经济现代化的交融互动、协同演进,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而从《江苏老字号高质量发展刍议》这本书中,或能找到关于这个问题的更多关注和解答。

该书由李义良、许秋霜两位长期从事高质量发展评价研究的学者编著,以严谨的逻辑架构和科学的研究方法,系统复盘了江苏老字号的文化渊源、历史变迁,聚焦了江苏老字号的市场转型和现代发展现状;并在此基础上,从“产业转型升级”“品牌建设与市场营销”“人才队伍建设和人力资源管理”等多个方面,给出江苏老字号高质量发展的探索路径,具有科学的指导性和高度的实践性,为包括“老字号”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赋能发展”,提供了科学方法论。

因工作需要,笔者常年研究传统非遗文化的深度开发、活化利用,以及如何借此拓展地方文旅融合新空间。翻看此书前,笔者以为作者也在重点关注非遗活化的观点,但读罢此书,就剔除了这个误区,即“非遗”可以是“老字号”,但“老字号”并不完全等于老作坊、老手艺等传统手工业,也就不完全等于非遗,所以不能完全用保护传承非遗的理念来保护传承老字号。该书也由此给出观点:江苏老字号的创业历程可归纳为从手工作坊到现代企业的演变过程。它们始终保持了自己独特的优势和特色,不断引进新技术、新设备和新思想,逐步实现品牌的建设和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所以老字号更应归纳进传统商业文化范畴。

不可否认,在传统文化不断传承的过程中,手工业逐渐形成一种以经济效益为驱动的再生产形式,老字号的发展模式也成为推动现代经济发展、促进产业消费的重要引擎。根据书中给出的数据分析,江苏的老字号里,食品加工和餐饮服务类的,合计占比或高达60%以上。基于这个认知,近些年,省内不少地方都在充分发挥旅游饭店业协会、自驾游协会、民俗学会等社会组织和餐饮老字号企业作用,加强传统饮食文献资料整理和推广,让居民游客在“住购娱”要素中沉浸式融入,品味乡情土味;还积极打造茶、酒、醋、酱、盐、油等大宗商品服务品牌,其中还包括一些陶艺、药品、漆银器等在内的其他产品形态,提升地方名品市场覆盖率。但随着时代变迁,这些老字号企业正面临着种种挑战——粗放式的经营模式、缺乏技术创新、品牌建设不足、人才青黄不接等问题,使得企业在经营上失去优势。

该书就敏锐察觉了这一发展形势和转型病灶所在,经深刻调查研究,提出诸多行之有效的建议和观点。比如笔者最为共鸣的“品牌建设与市场营销”一章。品牌建设是现代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来源之一,涉及企业的战略定位、市场营销、产品创新、企业文化等多方面,是老字号能否出圈的关键所在。正所谓“酒香也怕巷子深”,试问,那些在当下名号响当当的“老字号”,哪个不是品牌打得好、营销做得好?反而一些地方名品缺乏必要的品牌建设和营销推广,一直“养在深闺人未识”,或只在当地流行。譬如书中统计连云港有2家“中华老字号”和4家“江苏老字号”,但其中4家都是白酒,可见其出圈的地方名品多么单一,而属于连云港市的“生庆公”“味芳楼”“东海老淮猪”“板浦香肠”等,都有着过硬文化渊源和民间口碑,却迟迟不得出圈,其背后品牌建设和市场营销是最薄弱一环。

当然,老字号发展中的“幸存者偏差”,会让我们更易看到那些成功案例,而忽略大部分老字号的艰难转型。从书中可以看出,当前,江苏省绝大多数老字号,其实都面临着巨大生存危机,亟需新的开发思路。书中也从“政策激励”“技术创新”,甚至“国际化创新驱动”等方面给出实践路径。归根结底,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构成,以“文化为包装、需求为导向”,更是一条亘古不变的“底层逻辑”。所以当前,激励老字号企业在创意营销、跨界合作、IP化打造等多元化拓展方面做更多加法,精准定位更多受众,才会持续激发品牌活力。

而这本书的一些论述,也额外激发了笔者的一些思考——在多元化拓展的过程中,老字号的文化属性和所在城市的旅游属性,可强强叠加;这一结合也可破解“老字号转型”和“旅游千城一面”的双重困境。要知道,自疫情结束之后,经济下行,消费降级,这恰恰使得文旅行业成为全球经济的晴雨表。为什么这么说?原因在于现在的文旅消费已经有了“口红效应”的特征,即以成本低的旅游慰藉苦闷压抑的生活,从而形成新的旅游消费习惯和市场热点,这突出表现在整个2023年全国文旅产业大爆发,“淄博烧烤”“哈尔滨冻梨”“天水麻辣烫”等地方名品渐次出圈。借助这一赋能契机,作为优秀传统文化和地域特色代表的“老字号”,在旅游市场理应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成为“引流利器”,助推地方经济坚挺向前。

这一思路早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就有强调,即“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而日前,商务部、文旅部、国家文物局就联合印发《关于加强老字号与历史文化资源联动促进品牌消费的通知》,主要针对“加强老字号历史文化资源挖掘、促进老字号历史文化资源利用,以及不断激发品牌消费潜力”三大方面提出相关政策举措,着力利用“老字号”的非遗资源开发创意产品、提升消费体验,迎合当下国潮消费市场,助力老字号重新焕发生机,这也暗合了书中“开展跨界合作、推动产业升级”的观点。

书中在多个章节都不同程度地论述了“老字号”如何可持续发展的经验和路径,并点明当前,老字号在常态化做好市场开拓的同时,还要善于将自身具备的人才优势、体制优势、技术优势转化并适应到一些发展机遇中去。笔者以为,当前,就可以抓住这一波旅游业“赋能”窗口期,将深厚底蕴、丰富资源,利用互联网数字技术、电商平台和层出不穷的新型消费体验模式等,转化为多种商品形态、旅游产品,从而走进景区、融入商圈,成为消费者旅游路线上的“必买品”、寻找城市标识时的“身份证”,使得“老字号”更标签化、更时尚化、更国潮化,实现自身转型升级的同时,更好助力当前经济高质量发展,更好成为吸引海外游客和消费者的“中国名品”。这也是这本书要告诉我们的要义所在。

[责任编辑:李一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