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地方要闻 > 典型经验 > 正文

大理市:“135”先锋行动助力苍山洱海同护共治

近年来,大理市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围绕党建引领苍山洱海一体化保护治理,持续在强堡垒、优队伍、当先锋、促发展上下功夫,以“苍山洱海、人山人海”的盛况讲述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大理故事。

洱海(市融媒体中心提供)

洱海(大理市融媒体中心提供)

健全“一个体系”,下好党建引领“一盘棋”。织密建强苍山片区和洱海流域基层党组织体系,构建完善“乡镇、街道党(工)委—行政村(社区)党组织—村(居)民小组党支部—网格党支部(党小组)—党员中心户”的五级组织体系,在13个乡镇(街道)成立“苍洱卫士”党支部,把洱海流域基层党组织打造成为引领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强战斗堡垒。建立健全党建引领苍山洱海一体化保护治理领导体系和联动机制,组建一线指挥部,派驻一线工作队,每月开展一次工作调度,推动洱海保护治理“问题在一线解决、责任在一线落实、工作在一线推进”。洱海水质实现连续三年考核评价为“优”,湖体透明度提升至2.29米,达到近20年最高水平,洱海水质、水环境、水生态正在“三位一体”同步改善。

洱海上的海菜花(市融媒体中心提供)

洱海上的海菜花(大理市融媒体中心提供)

推行“三护模式”,打好保护治理“组合拳”。推行“一支队伍执法”“一个企业运营”“一个平台监管”的“三护模式”,系统推进党建引领苍山洱海一体化保护治理。探索“一支队伍执法”,在乡镇(街道)组建“苍洱卫士”执法队,有效整合执法资源和力量,解决多头执法和交叉执法问题,从单一监管到一技多能,从根本上提升监管效能,保护和改善洱海生态环境;探索“一个企业运营”,创新“政府生态补偿、企业市场运作”等产业合作模式,积极引导顺丰洱海公司等头部企业统一运营管护苍山洱海,推行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的“洱海顺丰模式”,每年收集处理畜禽粪污约15万吨,有效削减入湖污染负荷;探索“一个平台监管”,用科技的力量、用信息的触角延展管护效能,守护绿水青山,整合苍山洱海监管平台,优化大理市苍山洱海(湿地)一体化智能监管系统,汇聚26家单位、约30亿条信息,实现监测数据、专家意见、工作措施的互联互通、深度融合和决策支撑,洱海保护实现“一湖之治”向“系统之治”转变。

海舌公园(市融媒体中心提供)

海舌公园(大理市融媒体中心提供)

激活“五方动能”,绘就全民共治“一幅画”。充分发挥党组织、党员、科研院校、优势企业、民众参与“五方”优势,推动传统农业转型升级、流域全面绿色转型、农文旅深度融合,凝聚起生态保护磅礴力量。“组织堡垒”发动。选优配强以党组织书记为核心的村(社区)领导班子,洱海流域基层党组织成为引领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强战斗堡垒,古生村党支部被表彰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党员示范”带动。认真落实河长制,组织环洱海沿线和主要入湖河道周边240个村民小组党支部、万名党员积极投身洱海保护治理,在农村党员中掀起“1+X”党员包户热潮。“校地合作”联动。加强与中国科学院、中国环科院、中国农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国内一流高校院所的科研协作,依托洱海湖泊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洱海“科技小院”和专家工作站等平台,建立洱海监控预警信息系统,打响“洱海科技大会战”,为洱海保护治理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产业转型”牵动。生态立法和规划管控“双管齐下”,调整优化大理发展布局、空间布局、产业布局、生态布局,把大理市城乡开发边界面积从188平方公里调减到148平方公里,深度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深入实施绿色生态种植,削减大蒜等大药大水大肥农作物种植面积12万亩,建成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5.48万亩。“党群同心”互动。充分发挥人民群众主体作用,把每月第一个星期六设立为“洱海保护日”,广泛发动深耕洱海保护事业的环保企业和在洱海保护领域有权威影响的各界人士,定期组织开展洱海保护治理活动,建立29支共2万多人的青少年生态文明志愿监护队,累计开展洱海保护治理专场活动27场、“三清洁”活动1784次,党员干部群众参与15.33万人次,人人关注洱海保护治理、人人争做“洱海卫士”的社会氛围全面形成。(谭轩文)

[责任编辑: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