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网络微短剧的兴起与规范化发展

作者: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导  罗 昕

近年来,微短剧在数量上呈现井喷式增长,成为不少年轻人追捧的“电子榨菜”“解压神器”。2023年8月,微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在抖音、Bilibili等平台火爆出圈;同年10月,互动真人影视游戏《完蛋!我被美女包围了!》以“微短剧+游戏”的模式在Steam平台迅速走红。大量MCN机构以及影视制作公司开始瞄准微短剧赛道,将短视频平台作为主阵地,加速微短剧市场蓬勃发展。此外,一系列专业演员与制作班子也先后调换“格调”“咖位”,涉足微短剧拍摄。

网络微短剧已然成为视听新“势”力,其发展呈现着规模化、多元化、规范化趋势。然而,微短剧市场迅猛发展的同时,一些剧情低俗、粗制滥造、同质化严重的微短剧抢占大众视野,依靠复仇、玛丽苏甜爱等题材在短时间内吸引大量观众,微短剧发展还存在不少问题。

网络微短剧的主要特点

微短剧成为短视频、中视频、长视频等以时长为主要划分依据的新型视频形态,抖音、小红书等平台为短视频创作者提供了内容制作、发布、分享的全民传播平台。近年来微短剧的兴盛具有其内在的传播逻辑。

时长短小、观看便利。不同于30到50分钟一集、一部几十集的传统影视剧,微短剧指单集时长从几十秒到15分钟左右,有着相对明确的主题和主线、较为连续和完整故事情节的短视频连续剧。微短剧在短短几分钟内就可以交代清楚故事发生的背景、经过、结局。这类轻量化、突破传统影视平台的新型视频形态打破了观看场景的时空限制,在地铁上、排队时、闲暇时,甚至都不需要把屏幕横过来,用户随时随地就可以利用碎片化时间开启并完成一部微短剧的观看,同时还能拥有情节的闭环,完美地契合了数字化时代“加速社会”下“速食”“不断置换”“压缩时空”的快节奏生活方式。

内容紧凑、波澜起伏。短微剧一般短小精悍、题材多样、情节紧凑、故事跌宕起伏。平均时长几分钟一集的微短剧,一小时就能看完一部。类似于网络小说的题材分类,重生、军旅、穿越、末日、霸总、赘婿、甜宠等传统题材应有尽有,通过“打脸”“反转”“逆袭”等高反差剧情不断制造戏剧冲突,推动情节达到一个又一个高潮,吸引观众眼球。

生产成本低、更新快。微短剧生产难度低、制作成本小、更新速度快。大部分微短剧都是改编自网络文学IP作品,不需要专业的编剧与剧本,只要对着网络小说各种写作套路“照葫芦画瓢”就能得到一个大致完整的剧情发展线。此外,微短剧的制作班底一般为非专业影视院校毕业的演职人员,具有一定粉丝量的网红,不需要复杂的打光以及摄影录制设备,一部手机就能完成整个“竖屏”微短剧的制作,不需要四处拉投资、通过一轮又一轮的剪辑后期、等待审核排片。低成本、快节奏的制作过程以及短视频平台的投放机制,使得微短剧可以做到随拍随播,保持高频更新速度。

主要面向下沉市场受众。微短剧主要面向年轻人与下沉市场,通过网络大数据算法精准定位受众。这些人群有着有限的闲暇时间,固定的审美趣味,以及较少的娱乐投资,主打“爽”剧情与快节奏的微短剧从方方面面契合了下沉市场的需求。

网络微短剧的发展问题

依托成本小、更新快、门槛低的优点,微短剧市场近年来迎来爆发式增长。然而,微短剧市场也面临着质量良莠不齐、扭曲个人和社会价值观、损害艺术创作生态、影响国家形象等一系列发展中的问题。这些发展问题影响当前网络信息内容生态建设。

内容层面:情节套路化同质化严重,“爽点”堆叠迎合碎片化浏览。在影视创作中,编剧通常需要在故事中植入“钩子”来设置悬念增加可读性。短视频平台的碎片化逻辑使得在这类平台上播出的微短剧以留住观众为首要逻辑,尽可能延长观众的注意力持久度,否则观众可能马上会划向下一个短视频。为此,微短剧不断制造戏剧冲突,通过紧凑的剧情设置“钩子”制造悬念。然而,剧情走向高度相似的微短剧,存在着高度同质化,套路明显的问题。

借助孵化周期短、制作成本低的优势,微短剧市场吸引大量资本相继入局,形成热门网络文学IP剧情改编成为微短剧、进而在短视频平台播出的模式。微短剧剧本依托于一系列网络文学平台,内容浅显直白,情节“狗血”擦边,且大部分以男频女频为主。对于男频向微短剧,剧情则主打隐姓埋名、绝境反杀、大仇得报、莫欺少年穷等“NPC逆袭龙傲天”套路;对于女频向微短剧,剧情则偏向于霸道总裁爱上我、俊俏王爷、痴情皇帝、虐恋情深、闪婚萌娃等“玛丽苏”故事线。这些微短剧不求深刻、不求意义,只需要靠着不断复制“爽点”的盲目堆砌、套路复制,通过打脸、互撕、逆袭等“狗血”情节在很短的时间内吸引观众。此外,基于网络平台数据监控与随拍随播的优势,出品方还可以精准定位受众并随时调整剧情发展来进一步迎合受众口味,为受众提供审美的“同温层”。

个体层面:满足宣泄观众内心“欲望”,扭曲个人价值观。在一些微短剧剧情设置中,“权力”“资本”“痴情”“天才”等这类在现实生活中较为稀缺的资源被转化为主角隐藏的“命运设定”,主角在暴露真实身份之前往往忍辱负重、四处碰壁,直到被逼无奈才亮出“真实身份”或激发系统的“隐藏技能”,随后“打脸”一帮欺负过自己的人。在这类大反转的剧情描写中,观众在现实生活中无法被满足的“欲望”也因此得到阿Q式的想象性的借位补偿。值得注意的是,这类由“布衣”到“权贵”,由“微时”到“高光”转换的背后实则传达了一种“弱肉强食”“拥有权力就能主宰一切”的反社会价值观,看似满足了观众的“心理预期”,实则扭曲了个人价值观。以“爽点”为主要卖点的微短剧虽能够在短时间内弥补观众虚幻的“美好想象”,然而这种“速食”产品却存在着营养不良、后天畸形的缺陷,受众不断重复着无意义的观看行为,拒绝思考,变成“单向度的人”。失去辨别能力的受众不断沉溺于微短爽剧带来的“上头”快感中。

行业层面:流量逻辑凌驾于价值逻辑之上,艺术创作生态的“灵韵”受损。在传统电视剧中,为了对人物个性进行塑造,剧本往往要反复进行推敲,通过各类情节发展的设定来烘托角色形象,要斟酌情节走向以及故事背景的合理性,因而传统剧集的体量往往不小,甚至光人物小传就能达到万字,对选角的要求也涵盖演员气质、演技、台词功底等多方面因素。然而,与传统电视剧的精益求精相反,微短剧成本低、门槛低、耗时短的制作特点决定了不少微短剧都是流水线上的快消品。剧本粗制滥造、未经打磨,花瓶演员演技尴尬,从筹备到成品投放快则一周,慢则半个月,演员配角甚至同时担任剪辑、导演和化妆师等多个岗位,服化道也无质感可言,角色形象的呈现全靠表面的营造。然而,这种快制作、快观看的微短剧商业模式却有着超快回本的投资优势。在这背后是“爽点”的无尽堆砌与大量的流量宣传投入,进而压低制作成本,通过信息流广告吸引用户驻足观看。投资少、来钱快、风险低,微短剧赛道吸引来的参与者越来越多,不需要匠心之作也能够捞得盆丰钵满。在微短剧市场鱼龙混杂的影响下,影视行业的生态遭到破坏,“劣币驱逐良币”效应下精品创作遭到挤压,艺术创作的丰满性也将流失。

此外,快俗爽之风弥漫下的微短剧制作也存在版权侵犯、“剧本洗稿”、抄袭等问题隐忧。相关主体受到逐利和非正当竞争的驱使,对未经原创者授权的作品进行搬运、改编、甚至抄袭,还有将一部完整的电视剧剪辑并以蒙太奇手法拼贴为与原作情节完全不同的微短剧作品,或是将网络小说直接换个名字拍摄,并通过互联网传播。这些不仅可能侵犯原创作者版权,更搅乱了影视圈生态,助长不良创作之风。

社会层面:加速文化消费的速食化与碎片化,拒绝深度思考。与动辄三四十分钟一集的传统电视剧相比,微短剧短则一分钟,长则不超过十五分钟一集,情节充满悬念与反转,填充了现代人的碎片化时间。在微短剧的盛行过程中,高刺激、短平快的视听体验不断冲击着人们的大脑,顺应了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将深度阅读与思考逐出现实生活,掀起“反智主义”之风。这种“反智”表面上是媒介逻辑下受众在内容选择上话语权的增强,本质却是对思考、理性的反对,是一种偏激的实用主义认知。

微短剧的盛行恰好印证了信息爆炸环境下万物被压缩的碎片化社会的存在,人们的生活被划分为通勤、上班等“几点一线”的模式,在匆匆忙忙间来不及细品各类需要欣赏门槛的艺术作品,只能在“五分钟教会你人生道理”“三分钟看完一部电影”等各类被咀嚼过的信息碎片中,发出网络上一句“山猪吃不了细糠”的自我调侃。微短剧对受众观看时间与地点的要求灵活,进一步加速了速食化、碎片化社会的形成,深度注意力与思考则面临衰退危险。

国家层面:部分低俗微短剧出海,影响海外受众对中国国家形象的认知。微短剧在海外也刮起一股新风潮。由国内数字出版公司“中文在线”打造的真人短剧集合应用软件ReelShort自2022年8月在美国上线以来下载量突破1100万次,2023年11月甚至力压TikTok,登上美国iOS娱乐榜第一名。一些制作团队或是通过AI换脸+配音,或是根据中文剧本翻译拍摄海外版本,将国内微短剧“西化”进行“文化输出”。例如,在国内红极一时的歪嘴龙王《赘婿》系列在国外则被改编为“幕后身份为阿美立卡八星上将的赘婿杰克苏”,国内“先婚后爱”专题则被直译为“Love After Marriage”等。除ReelShort外,其他微短剧平台如腾讯视频Wetv,新阅时代、畅读推出的GoodShort、MoboReels等应用软件也陆续在海外上线。

然而,一些出海的微短剧依旧属于“换汤不换药”,情节低俗、粗制滥造仍是其主要问题。在出海过程中照搬国内微短剧所流行的爽文套路,豪门恩怨、兵王逆袭、霸道总裁、甜宠痴情等狗血主题应有尽有,且进一步发展为主题地域定制化,如在欧美主打吸血鬼、狼人等主角形象,在南美经常出现黑帮大佬等元素,在东南亚国家则偏向家庭伦理剧情。一些在国外传播的中国微短剧存在着暴力或低俗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海外受众对中国网络文化形象的认知。在国内逐步规范微短剧市场走向精品化的同时,出海的微短剧质量也需要提升。低俗微短剧出海不利于中国在国际传播中进行网络文化形象的建构,“黑红”的文化输出会在国际上引发对国家形象的“负面标签”。

网络微短剧的治理路径

推动微短剧健康可持续发展,需植根于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从政府端到平台端到行业端,推动多方主体协同发力,加强政府治理、平台治理与行业自治,通过多元共治规范网络信息内容生态建设,让微短剧引领新时代新风尚,成为人们雅俗共赏、喜闻乐见的网上精神产品。

第一,政府引导微短剧规范化发展,推动治理工作常态化。治理微短剧乱象,发展和治理应该同时抓,从政府治理入手,由国家法律、制度与执行机构为行业划定红线,提高市场准入门槛,切实规范微短剧市场发展。近年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持续开展网络微短剧常态化治理工作,不断加大对微短剧市场的监管力度。2022年11月,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网络微短剧管理 实施创作提升计划有关工作的通知》,要求加强短视频平台账号推送网络微短剧的管理和引导,扎实开展“小程序”类网络微短剧专项整治,规范《网络剧片发行许可证》发放,突出结构管理,强化内容审核,推动微短剧行业向专业化、精品化方向发展。截至2023年2月底,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监管下,共下线含有色情低俗、血腥暴力、格调低下、审美恶俗等内容的微短剧25300多部、计1365004集,下架含有违规内容的“小程序”2420个。在专项整治外,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将推进完善常态化管理机制,围绕微短剧导向倾向、篇名剧情、推广宣传等方面加快制定《网络微短剧创作生产与内容审核细则》,将网络微短剧APP和“小程序”纳入日常机构管理,建立“黑名单”与推流统计机制,与中国网络视听协会合作开展日常监管工作等,加强行业与创作者引导,持续推进微短剧精品化发展。

第二,平台加强持续化把关,推动商业模式迭代更新。平台作为微短剧发布传播的数字基础设施和超级把关人,是微短剧治理的关键主体。平台端按照“谁办网谁负责”的原则,需切实履行主体责任。近年来,多个短视频平台包括抖音、快手、微信视频等纷纷宣布严厉打击各类违规低俗微短剧。平台要健全微短剧相关规范机制。一是在把关环节创新内容审核机制。建立专业审核团队,建立人工+智能审核平台,将融媒体智能数据审核与多人同审、关联审核、聚类审核相结合,加大对用户上传和平台播放量较高的微短剧产品的把关与审核管理,加强内容安全风险监控,鼓励和推广优质微短剧,打击违规低质微短剧。二要完善广告推流审核机制。大量微短剧出于加速利润回流的目的,在平台大量买入流量,运用信息流广告形式进行隐形推广并获得观看量,在剧情关键点设置付费关卡,吸引观众付费观看后续剧情。平台要优化算法推荐,采用立体多元化的算法逻辑来分配引导流量,让优质内容有最大的曝光机会,让大流量澎湃正能量。在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的同时,平台应着眼于内部的治理效力,将内容精品化与审美导向性列入推荐机制中,以优质内容促使短微剧竞争“大浪淘沙”,推动短微剧“流量至上”的商业模式迭代更新。

第三,行业内营造守正创新之风,推动短微剧精品化转向。微短剧要健康可持续发展,除他律外更离不开自律,需要在全行业推动微短剧创作精品化转向,在创作各环节共同努力,营造守正创新之风,推动微短剧产品转型升级。一是深入挖掘贴合主流价值观的新题材。在剧本创作与情节设计上,打破网络文学长期以来饱受诟病的“打脸绿茶”“末世逆袭”“霸道总裁”等套路剧情,在“红海”题材之外开拓一片“蓝海”,可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并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如微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以“大英博物馆被盗事件”为背景,以拟人化的手法讲述传统文物“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化身玉壶精,在逃出大英博物馆的途中偶遇中国记者张永安并一同踏上归家之路的故事,在全网上线后播放量迅速达到3.5亿。二是提升微短剧成品质量,在求“快”的同时也要求“质”。要认识到微短剧作为艺术产品的本质,在原创性与拍摄水准上保持不懈追求。近年来,华策影视、柠萌影视、长信传媒、北京精彩等头部影视公司相继入场微短剧,出品方更应利用好自身的人才资源、技术优势和市场基础,在制作层面需延续以往影视作品的基准,不断提升微短剧内容质量。被誉为“B级成本,A级制作”的微短剧《虚颜》,以及某电视剧的衍生微短剧《大唐来的苏无名》,从演员阵容、拍摄水准到服化道,都保持了长剧的一贯水准,得到观众的高分认可。微短剧健康可持续发展,需要创作出凝聚时代价值、内核表达丰富与质感精良的匠心之作。

【注: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媒体深度融合发展与新时代社会治理模式创新研究”(项目编号:19ZDA332)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周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