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地方要闻 > 典型经验 > 正文

壮大民族节庆 充实世界级文化旅游之都

桂林丰富且独特的民族节庆文化,是做好桂林“山水+”“文化+”两篇文章、实施好“串珠成链”工程的重要依托,可以成为打造世界级文化旅游之都、推动桂林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抓手之一。

桂林民族节庆发展情况

节庆活动丰富。截至2023年底,全市登记在册的民族节庆活动145项,多数县(市、区)已形成“一县多节”格局,龙胜各族自治县是名副其实的“百节之县”(100项)。具有重要影响。“两会一节”已具有重要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壮族“三月三”越办越火,民族节庆成为发展全域旅游的有效载体,资源河灯歌节、平乐妈祖文化旅游节、恭城油茶文化节等县域节庆不但刺激了旅游消费,也加速促进当地乡村全面振兴。永福罗汉果节推动桂林罗汉果全产业链产值超150亿元,恭城月柿节让红岩村成为全国知名的乡村旅游打卡地,年吸引游客约15万人。拓展空间广阔。桂林有壮苗侗瑶回等多个世居少数民族,有突出的生态优势,有红色文化、史前文化、古代水利文化、摩崖石刻及山水诗文等众多优秀文化,还拥有县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752项。这些特色文化、非遗传承等都是充实和拓展民族节庆的优秀基因。

存在的问题

组织机制不优。主要的民俗节庆活动仍由各级党委、政府包办,但财政支出压力较大,质量提升比较困难;缺少专设机构指导民族节庆工作,后备人才培养、引入市场主体、综合协调保障等方面支撑不足;一些节庆活动盈利机制不明确,市场主体参与度不高,民间办节力量偏弱。群众参与不足。群众获取信息的渠道还不够通畅,节庆活动知名度还不高;现象级节庆产品还不够多,瞄准群众心理需求和消费需求、增强群众互动的设计不足、亮点不突出,群众体验感还不强。文旅融合不深。尤其是民族节庆与文化旅游融合不深,民族节庆对外地游客吸引力还不强,对桂林文化旅游的贡献还不高。

区内外成功节庆活动借鉴

阳朔“金龙巡游”创新创意、借力宣传。2014年,阳朔县白沙镇遇龙村委为发展旅游产业,多次邀请县乡领导和文化专家座谈,决定筹办遇龙河竹筏漂流节。当年“七夕”,村委自筹资金12.8万元,用77只竹筏做了一条长龙巡游遇龙河,引起轰动。为了丰富资金、完善机制、提升层次,2020年第二届漂流节改由遇龙河景区旅游发展有限公司主办,对活动的形式、内容及周边环境进行了优化,再次引起轰动。之后又在形象、灯光等方面持续提升,并抓住重大时间节点开展“金龙巡游”,受到媒体关注,带动遇龙河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持续火爆,度假区内近600家民宿经常爆满、价格坚挺。2023年,度假区接待游客731.67万人次,再创新高,还引来茅台等多家知名公司洽谈合作。

凉山彝族火把节“节庆搭台、经济唱戏”。2023年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第八届传统火把节期间,凉山州分别举办工业强州、农业强州、文旅强州投资推介会,其中文旅专场梳理精品项目156个,邀请与会嘉宾深入大石板古村、建昌古城等重点文旅资源考察,重点推介9个最具潜力的文旅项目,最终签约13个、总投资80.14亿元。17县(市)共举办投资推介活动21场,邀请企业和商协会390家,签约项目170个、总投资1407.96亿元。

壮大民俗节庆的几点建议

完善体制机制,加强顶层设计。一是加强专业力量。把壮大民族节庆作为打造世界级文化旅游之都的专项工作加以推动。明确主管民族节庆工作的市领导,并设立专职部门,加强全市的统筹、规划、指导和保障。组织文化、艺术、导演等方面专家成立市民族节庆文化研究会加以补充,并作为市场主体,持续开展专业的创新创意、资金募集、活动策划等工作,强化民族节庆工作的专业性、稳定性、持续性。二是大力引进市场主体。加快向市场化转型,市民族节庆文化研究会主动加强与区内外企业、景区、民间组织等其他市场主体联系,探讨建立多方共赢的合作机制,激发内生动力,深挖节庆效益,推动实现“以节养节”,并引导节庆反哺桂林高质量发展。三是梯次推进改造提升。加强全市统筹,区分重要程度和带动作用,集中力量优先改造提升“三月三”、“两会一节”、灵渠·米粉文化节、恭城油茶文化节、永福福寿节暨罗汉果节等一批代表性强的经典民族节庆,后续分批推进,突出亮点,增强桂林文化旅游吸引力。

突出创新创意,打造桂林经典民族节庆品牌。一是持续加强节庆活动策划。学习“金龙巡游”经验,通过相关人员持续研究、专家座谈集思广益、鼓励群众建议献策等措施,强化创新创意质量和宣传效果,多重开发、创新求变,给游客反复体验的理由。二是以高层次的文明形态打造桂林经典民族节庆。依托桂林的生态优势和历史人文资源优势,构建高层次社会文明形态的民族节庆,以更高的格调、品味打造差异化显著、区隔性较强的桂林专属民族节庆品牌。三是对照国际成功案例塑造形象。兼收并蓄国内外民族文化精髓,吸收借鉴巴西狂欢节、日本樱花节等国外成功办节经验,充实桂林民族节庆的形式和内容,探索面向国际的民族节庆创办模式和路径,对外展示真实、立体、全面、文明的中国形象。

坚持以民为本,提高群众参与度。一是主动迎合。通过尽早开展文化宣传、节庆整合、调整或延长活动时间等措施方便群众掌握信息、顺利参与;结合高端文化体育赛事、高层次文艺演出等活动,满足群众的休闲娱乐需求。二是强化互动。鼓励穿戴民族服饰过节出行,增强节庆仪式感、渲染节庆氛围,还可以根据电影《刘三姐》(或桂林山水诗文)开展对歌(诗文)活动,续接达标者可获奖大额消费券或精美礼品等,让居民和游客乐在其中,成为节庆活动二次传播的主体。三是活跃消费。推出更有特色的节庆促销活动,比如在“三月三”“两会一节”等大型节庆期间,邀请知名展会优质参展商来桂林举办展销;政府支持开展抽奖消费,单日在桂林本地线下消费满500元即可获得10万元大奖抽奖机会1次,并由市领导亲自颁奖;鼓励企业单独开展高端商品(服务)免费品鉴(体验)、线下促销;开展出行、购票等让利措施;重点吸引发达城市消费力。

深挖节庆价值,提升综合效益。一是积极吸引核心投资。梳理一批关键性文旅项目,持续邀请更多的相关头部企业或社会资本以“体验过节”等方式来桂考察投资。二是促进生态兴农和品牌强农。突出展示桂林的生态优势,进一步办好并拓展永福罗汉果节、恭城月柿节等乡村节庆载体,加强农产品产销对接和品牌推广,补强农产品加工产业链条。三是促进县域旅游均衡发展。鼓励其他县(区、市)借鉴阳朔“金龙巡游”经验,充分结合自身特色文化资源,各自打造辨识度高、特色鲜明的节庆文化新IP,有效分流游客、推进全域旅游。

多措并举,加强宣传推介。一是充分借助主流媒体的力量。宣传、文旅等部门加强类似“小砂糖橘勇闯东北”等创新创意新闻报道,并选择重要时间节点向主流媒体报送。二是有效推送信息。不断探索并拓展更好的信息推送方案,着重做好手机短信、手机导航等APP推送,为游客提供充分的文化旅游资源、民族节庆活动等信息;加强发达城市客流密集场所信息推送。三是走出去办节。借鉴恭城走出去办“油茶文化节”经验,主动到发达地区、重点客源地举办特色节庆,强化宣传效果,提升桂林文化旅游知名度。四是大力培养人才。通过安排院校学生实习直播、大赛表彰等方式促进本地融媒体、自媒体等节庆宣传人才培养。(桂林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蒋学军)

[责任编辑: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