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地方要闻 > 学思践悟 > 正文

树立《国家安全教育》课程的“大思政课”观

“将国家安全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是我国的法定要求。教育部于2020年9月印发《大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指导纲要》,中央宣传部、中央国安办于2022年4月组织编写《总体国家安全观学习纲要》。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在党代会报告中将国家安全方面的内容单独成章,以“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为题展开全面系统阐述。这是《国家安全教育》课程(以下简称“课程”)得以树立“大思政课”观的政治逻辑和教学得以有序铺展的参照依循。“大思政课”观下的课程教学,以科学的课程理念破解学习误区盲区,以丰富的哲理学理讲清楚大道理,以建设性的课堂互动回应学生关切,对提升教学实效具有引领意义。

以科学课程理念破解误区盲区

“‘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青年大学生易将这门课程感性地归类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划归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群,忽略了其从属于“国家安全”一级学科的特有属性,从而在学习方式和学习策略上陷入误区,在学习内容和学习效果上造成盲区。“大思政课”观促进了两大学科的交融,能够纠偏校正课程属性定位不准确带来的负面效应。

第一,“大思政课”观使课程育人格局更大。于价值指向而言,这门课程本然性地涵蕴着引领青年大学生牢铸“安而不忘危”底线思维的教育价值。课程旨在引领青年大学生在“两个大局”场域洞察中国式现代化对国家治理体系与能力的实践诉求,引领青年大学生站在“科学理论体系”高度洞见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系统完整性与逻辑严密性,引领青年大学生在“两个结合”维度洞晓传承忧患意识、提高风险识别能力和培育国家安全素养的重大现实意义。教师要引领大学生实现由单纯完成学分的工具主义到“入耳入脑入心”思想升华的价值理性的转化,在完成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相同价值指向功能的基础上,还要在青年大学生人格和品质形塑维度强化大学生察势智慧、顺势自觉、驭势能力和因势行动的自觉,以显现“大思政课”格局之“大”。

第二,“大思政课”观使课程育人合力更强。于教学师资而言,这门课程多数是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或专职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为主体来落地,跨学科师资融入鲜见。这一机制极易造成大学生的刻板印象,导致青年大学生在学习方式上陷入与思想政治理论课雷同的误区,在学习内容上主动停滞了国家安全关涉知识的延展面,从而窄化了“大思政课”应然性的多元教育主体。高校要尽快摘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职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专属育人主体身份的固化标签,充分激活高校内部宏大空间场域潜在的和隐性的教育主体力量。

第三,“大思政课”观使课程育人底色更亮。于内部逻辑而言,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涵盖了国家安全内涵、价值理念、构成要素、保障体系等方面,为提升青年大学生关于国家安全的“知”提供了与时俱进、逐步丰富的知识图谱,助于大学生形成对“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的系统性认识和目标性架构。同时,总体国家安全观既与习近平强军思想、经济思想、生态文明思想、外交思想、法治思想、文化思想密切相关,又与习近平总书记其他重要思想、重要论述紧密相连,为深化青年大学生国家安全的“情、意、行”提供了思想支撑,彰显了这门课程育人底色的丰富性和关联性。

以丰富的哲理学理讲清楚大道理

国家安全意识的培养、安全观的树立是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育过程。青年大学生往往以“不学也会”“不听也懂”的心态出场,因轻视学习过程而导致对国家安全丰富内涵理解认识的肤浅化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作为强国建设行动指南重大意义的式微化。“大思政课”能够充分挖掘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学科中所蕴含的教育资源及元素,为课程的课堂理论讲述提供哲理学理支撑。

第一,以深厚的哲理有针对性地祛除学生头脑中原有的“水”课思维定势。 “水”课是因为学生获得感不强,在哲学原理上体现为教学过程“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统一”的失范、“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的失联。其一,注重对内容知识体系的设计与灌输和缺少对内容知识生成原因的溯源与追问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易导致教学过程中问题缺失、学生探寻过程简化、教与学之间互动性匮乏。知识是人类思想的凝结,是思想得以跨越时空实现传播的重要载体。“当前我国国家安全内涵和外延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丰富,时空领域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宽广,内外因素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复杂。”在对“国家”这一概念的破题讲述过程中,可以引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自然之国”“政治之国”及“天地之国”等层级边界鲜明的国家概念进行拓展释读,让大学生从更宽阔的哲学视野和人类文明变迁的历史纵深中去主动考量安全内容与时俱进何以为然,让学生在与发达国家多元国际战略的鲜明对比中强化中国式国家安全教育与他国国家安全教育的合和性与差异性。其二,注重国际国内局势的梳理与整合和缺少对治国理政“三大规律”的把握与运用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导致大学生认知浮于现象只见其然而不能深透其所以然之理,在对规律的把握上显现出学生主体的在场和教师“主导”的离场。作为国家战略的核心议题,总体国家安全观是一种不同于传统国家安全观,也不同于西方国家安全观的新范式。进入新时代,党中央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成立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制定实施《国家安全战略纲要》,制定实施新的《国家安全法》,将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列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并写入党章。“总体国家安全观”形成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为了更好适应国家安全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在理论和实践各层面持续深化、不断延展的过程,以对“三大规律”的熟练把握和运用来彰显治国理政方案守正创新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这即是在以事物间普遍联系而存在的客观规律来讲向青年大学生道理。以哲理、学理来讲国家安全的大道理,能够有效强化“国家”主题的厚重感、“安全”内容的充实感,形成“谁之国家”“何种国家”“谁之安全”“何种安全”“谁享安全”“何以安全”等元问题的探寻与追思。

第二,以严谨的学理有架构性厘析所涉“五大要素”“五对关系”何以出场。学理是理论体系谓之“科学”的客观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五大要素”和“五对关系”是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鲜明特征,有其生成呈现的逻辑必然。教学过程中要特别重视夯实这两大版块的学理基础和“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同世界各国一道,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道义准则。其一,讲明白其所主张的“维塑战略思笃定“塑造是更高层次更具前瞻性的维护”的基本逻辑,持续性完善高效权威的国家安全领导体制,技术性、制度性优化国家安全法治体系、战略体系、政策体系、风险监测预警体系、国家应急管理体系,构建全域联动、立体高效的国家安全防护体系,以此提高防范和抵御安全风险能力。其二,讲明白其秉持的“互动”协同思维,以维护国家安全为旨归的创造性、创新性施布举措及过程,和“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成果及经验,向青年大学生阐明人民、国家与中国共产党三大主体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的有机互动,并澄清“人民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宗旨,政治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根本,国家利益至上是国家安全的准则”这一关键逻辑的内在规定性。其三,讲明白其所坚持的“科学统筹”系统思维。这既包括“统筹发展和安全”的历史逻辑,也关涉“大安全格局”实践诉求。以古今中外人类社会发展的浩瀚历史强化“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社会稳定是国家强盛的前提”的安全观和认识论;以中国共产党的治国理政经验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所处时空方位来论证“必须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把维护国家安全贯穿党和国家工作各方面全过程”方法论的必要性和应然性;以中华民族面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为现实参照,引导大学生强化对“国家安全贯穿到党和国家工作各方面全过程,同经济社会发展一起谋划、一起部署”的方法策略认同。

以建设性的课堂互动回应学生关切

“大思政课”以更高更开阔更宏大的视野实现国家安全与社会生活的紧密结合,其价值功能体现在对当下社会热点、青年思想堵点、国家治理难点等现实话题的解释力上,具备赋能、塑强青年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和素养的重要价值。

第一,以社会热点阐明健全国家安全体系的重大意义和丰富内涵。以大学生众所周知的历史事件、社会现象为解构对象,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思想武器深入剖析社会撕裂现象等历史经纬,起到弥合分歧、增强共识、优化思维的效果,由此强化青年大学生对领导体制、协调机制、法治体系、战略体系、政策体系、风险监测预警体系、国家应急管理体系、保障体系、防护体系和反制裁、反干涉、反“长臂管辖”机制建设的全面认识,在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相互促进中认识体悟中国特色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第二,以思想堵点作为阐明增强维护国家安全能力的全局性主动。“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满足人民的安全需要就是我国国家安全工作的根本目的。中国共产党必须坚持“以人民安全为宗旨”的总体国家安全观,把根本目的定位在人民安全和人民利益上。青年大学生因视野格局、知识阅历的局限可能带来诸多思想堵点,如针对青年大学生关于政府治理能力的误解,教师既要讲清楚中国共产党面临“四大考验”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又要讲清楚“四大危险”的尖锐性和严峻性,力求引导大学生形成在变局中把握规律、在乱象中趋利避害、在斗争中争取主动的科学思维,由是形成实现增强维护国家安全能力的全局性主动。

第三,以治理难点阐明公共安全治理水平和社会治理体系现代性。社会治理效能、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处理机制、基层治理平台、城乡社区治理体系、市域社会治理等社会治理难点成为当下青年大学生普遍关注的敏感性议题。从人类现代性历程看,现代性变革越激烈,风险的不确定性特征越明显,越是要增强安全风险防范意识。中国式现代化宏大而独特,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治国理政考验之大都前所未有,“建立大安全大应急框架,完善公共安全体系,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是主动契合复杂形势的应对策略;“加强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安全监管,提高防灾减灾救灾和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保障能力,加强国家区域应急力量建设,健全生物安全监管预警防控体系”是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的常态性现实命题。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思政课专项“新时代大思政课建设研究”(21VSZ035)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李成超 张进,分别系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哈尔滨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

[责任编辑:李金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