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科技强国有我】提升我国基础研究与原始创新能力的途径

科技强国有我新配图

作者:孙烈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

基础研究的学科分布和原始创新的地域分布,始终处于动态变化中,存在科学中心转移与创新要素汇聚的现象,也存在抓住科技革命、成为科技强国的机遇期。提升我国基础研究与原始创新能力,可在以下方面着力。

第一,经费方面宜保持基础研究发展思路的连续和稳定,加大多渠道投入力度,强化建制化基础研究。基础研究的规模与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基础研究的能力与应用、开发类研究的水平呈正相关性,中国亦是如此。保持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工作之间的合理比例,有利于基础研究的发展,也有利于向发明创造新产品方向转化。从各国的成功经验来看,资金投入是促进基础研究的重要前提。虽然大家普遍认同基础研究的重要价值,但由于它的探索性强、不确定性高,容易降低对关键性与挑战性研究的投资兴趣。此类财政支出的紧缺,对各国政府来说都是难题。在西方发达国家,企业研发资金和民间资本也是基础研究经费的必要来源。一些看中基础研究的高新技术企业,甚至产出了诺贝尔奖级的成果,形成了关键核心技术,同样也吸引了大批顶尖人才。

建制化是基础研究有别于早期发展的关键因素。近代以来,原创性的突破主要来自于体系化、成建制的专门研发机构或专门项目。美国在设立国家科学基金会之外,约85%的基础性经费投向国立卫生院、能源部、国防部、航空航天局和农业部主要承担的导向性基础研究的部门。德国也从财政上重点支持以从事基础研究为主业的马普学会。如此定向投入有利于基础研究与大科学目标、国家战略目标和长远目标相结合,也有利于缩短应用转化的距离,提高转化效率。当然,对于个人或小规模、自由探索和纯研究的投入,也应视作低投入、高产出、出好成果与大成果的重要途径,需要始终给予足够的支持力度。

第二,学科方面宜聚焦国家需求与科学前沿的重大问题,抢占科技制高点,促进科技基础设施发挥支撑作用。相关学科与方向的国际影响力,是衡量基础研究强弱的一个重要指标。找准学科与方向的创新突破口,是中国发展基础研究的难题之一。尽管科学技术知识体系十分庞杂,在一个时期内却总有几个带头学科位于发展迅速、引领性强的先导位置,带动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力学、热力学、电磁学、化学、核物理、遗传学、电子学、计算机等学科先后奠定了带头学科的地位。错失带头学科与交叉学科的增长“红利”,就很可能错过基础研究突破、甚至丧失科学技术革命的“风口”。回首过去,中国通过实施“两弹一星”为代表的重大任务,跨入了核物理、电子学、计算机等学科的爆发期,带动了一大批相关学科的成长,是抢占科技制高点、聚焦国家需求与科学前沿重大问题的典范。二战期间与战后很长时间,美苏两国的科技发展,也都受益于曼哈顿计划、人造卫星、阿波罗计划等系列定向性、战略性的攻关任务。当前美国着意布局芯片、量子信息、人工智能等方向,谋划长期占领科技制高点。对中国而言,科研人员更需要大胆地在国家与社会众多需求中捕捉重大问题,从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前沿方向中凝练重大问题,通过重大攻关任务抢占科技制高点。此外,带头学科的突破经常依赖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支撑。实验探测、仿真计算和数据密集型发现等不同的研究范式,都离不开加速器、望远镜、超算、观测台站等大型科技基础设施。合理前瞻地部署稀缺的大型关键装置,不仅能够直接增强整体科研实力,而且通过大科学工程的实施,可以带动产业解决关键核心技术问题。

第三,人才方面宜注重基础研究人才队伍的规模与质量,营造青年人才成长的优良生态,增进国际交流与合作。人才是第一资源。“全部科技史都证明,谁拥有了一流创新人才、拥有了一流科学家,谁就能在科技创新中占据优势。”在建设世界科学中心的过程中,科技人力资源领域的争夺战将更趋激烈。美国能够夺取并长期占据世界科学中心的地位,与其一直保持国际人才高地的显著优势密不可分。相反,边缘国家的“脑力流失”,往往伴随着规模化的创新资源逃离。中国若要发展成为世界科学中心,首先要加大加快科技人才库的建设速度,注重基础研究人才的规模与质量。

青年人思想活跃、不畏困难、敢于争先,从事基础研究具有天然的优势。为了多出人才,出好人才,青年人才的教育与成长环境应得到物质和精神的双重保障。一方面,帮助解决他们急难愁盼的现实问题,另一方面,引导培养他们的科学兴趣、原创意识、长远眼光和奉献精神。多鼓励他们潜心基础探索、勇挑创新重担。原始创新在国际比较中才有意义。在国际交流与合作中,既要让本土研究者直接参与国际前沿的竞争和合作,从中得到锻炼与成长;也要善于通过国际大科学计划、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吸引国际人才来华短期交流或长期工作。只要能够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就会形成世界人才中心与创新高地。

基础研究与原始创新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无论是从中国科技体制的改革发展来看,还是从国际科技竞争的态势变迁来看,无论从中国的科研实力来看,还是从国际面临的共同挑战来看,我们正处在提升基础研究与原始创新能力的历史关口。近一个世纪以来,高强度科技竞争的分水岭,很大程度上在基础研究与原始创新能力的强弱。作为一个人口与经济的大国,中国应该为人类科技知识的增长和原创性的突破作出应有的贡献;同时,作为科技与经济发展的后进国家,在解决重大基础理论、关键核心技术等典型基础研究问题上,还存在明显差距,世界人才中心与创新高地的建设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责任编辑:陈慧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