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学术前沿 > 成果首发 > 正文

以新时代区域高质量协调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摘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中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根本发展战略,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现实要求。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经济实力实现历史性跃升。在新形势下,要全面把握区域协调发展的阶段性新特征,深刻把握区域高质量协调发展的战略要求,着力健全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推动形成相互支撑、优势互补的高质量发展区域经济新格局。

【关键词】区域协调发展 新特征 战略要求 中国式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24.04.008

【作者简介】李明,中国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导。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及思想政治教育、“三农”问题及农村基层党建。主要著作有《中国农村基层党建研究》(合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典型特征》(论文)、《思想建党、理论强党:百年大党的鲜明特色和光荣传统》(论文)等。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中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根本发展战略,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现实要求,是抓好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的根本战略举措,是推动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的重要战略安排。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区自然资源禀赋差别之大在世界上是少有的,统筹区域发展从来都是一个重大问题。”[1]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2]新时代新征程,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增进民生福祉,保持社会稳定,中国正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我们必须深刻理解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要求,精准研判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态势,全面把握区域协调发展的阶段性新特征,谋划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新思路,健全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新机制,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

精准研判区域协调发展的新形势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制定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共建“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长三角一体化等区域重大战略,实现了区域协调发展的历史性突破和经济实力的历史性跃升。

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成效显著。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通过实施区域重大战略、乡村振兴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等一系列具有全局性意义的重大战略,在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增强地区增长极引擎作用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第一,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缩小。中西部地区及东北老工业基地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转移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突破进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按不变价格计算,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分别为7.2%、8.2%、8.5%和6.1%,中西部地区的发展速度领先于东部地区。[3]第二,社会服务和公共资源均衡分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更加重视公共服务和资源在全国范围内的均衡分布,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就业体系、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和住房保障体系,城乡、区域、人群间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差距明显缩小。第三,协调性日益增强。东部地区,尤其是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地区,成为国家经济持续增长的核心和引擎,中部地区现代装备和高科技产业迅速发展,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取得重大成就,东北地区的商品粮、林业、能源原材料、机械和医药工业的功能和地位不断增强。

走在前列,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引领高质量发展。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地、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地”[4]。目前,大湾区建设取得阶段性显著成效。一是体现在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通过加强区域内的经济联系和协同发展,成功构建了一个高度一体化的经济区,基本实现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链优化整合和市场统一开放。二是体现在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粤港澳大湾区依托深圳的科技创新优势、香港的国际金融地位和澳门的文化旅游资源,扎实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吸引了大量高科技企业和高质量人才,成为中国科技创新的重要引擎。三是体现在开放型经济体系建设。区域内的城市群有着不同的功能和定位,香港的国际金融、航运和贸易中心地位,澳门的世界旅游休闲中心地位,以及深圳的创新型城市特色,共同构成了开放、多元、动态的经济体系。

走深走实,京津冀协同发展先行示范效应显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实践,其主要目的在于解决“大城市病”,推动区域内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十年来京津冀协同发展“走深走实”已成共识,优势互补、良性互动、共赢发展的局面初步形成。一是体现在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与生态环境改善。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地铁线路的延伸和互联,正推动着“轨道上的京津冀”加速形成。同时,京津冀区域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由“持续向好”向“蓝天常现”稳步转变。二是体现在产业结构优化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北京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天津的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发展和河北的重点产业转移对接、转移升级,都有助于形成差异化的产业布局和互补性的经济结构,以减量提质实现高质量发展。三是体现在区域协同治理与公共服务均衡发展。京津冀在公共服务、环境保护、市场监管等方面不断加强合作与协调,如北京40余所学校、宣武医院等多所顶尖三甲医院及多个市管国企支持雄安新区建设,有效实现了教育、医疗资源共享和优化配置。

引领示范,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先行探路。长三角地区以4%的国土面积创造了近四分之一的经济总量,是中国经济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强调:“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取得新的重大突破,在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列,更好发挥先行探路、引领示范、辐射带动作用。”[5]5年来,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不断取得显著成效。一是体现在经济一体化与区域合作加深。长三角地区通过交通网络建设、产业园区联动、区域内市场统一等措施,实现上海、江苏、浙江和安徽四地的经济合作与互补,有效促进了资源合理流动和高效利用。二是体现在创新驱动与高质量发展。长三角地区聚集了中国的顶尖高校和研究机构,上海-苏州集群位列世界科技集群第五位,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分别占了全国的3/5、1/3和1/3,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6]三是体现在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长三角地区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加强生态环境共保联治。2022年,长三角地区41个城市平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83%,较2018年上升7%,共同奏响了碧水烟波、生态绿色的协奏曲。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成为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共识。长江经济带东起上海,西至云南,有着庞大的经济体量和人口数量,是推动协调发展、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抓手。2016年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召开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时指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从中华民族长远利益考虑,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使绿水青山产生巨大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使母亲河永葆生机活力。”[7]一是生态环境保护与绿色发展。沿江省市统筹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治理,着力于保护和修复长江生态环境。“十年禁渔”政策的实施有效保护了水生生物资源,长江水生生物多样性有所提升。二是区域协调发展与合作加强。沿江省市通过共同制定和实施流域治理、资源共享、环境保护等政策,在保护长江生态的同时推动了区域内的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逐步浮现。三是产业转型升级与创新驱动。沿江省市积极推动向绿色生产生活方式转变,促进了传统产业的转型和新兴产业的发展。上海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武汉和成都在电子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推动形成了一批科技创新策源地和新兴产业聚集地。

东北振兴努力走高质量发展和可持续振兴的新路子。东北地区作为中国早期工业基地,在维护国家国防安全、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等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时强调:“新时代新征程推动东北全面振兴,要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实现新突破的部署,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牢牢把握东北在维护国家‘五大安全’中的重要使命,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和构建新发展格局这个战略任务,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坚持锻长板、补短板相结合,坚持加大支持力度和激发内生动力相结合,咬定目标不放松,敢闯敢干加实干,努力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可持续振兴的新路子,奋力谱写东北全面振兴新篇章。”[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党的统一领导下东北地区振兴发展取得重要进展。一是体现在优化营商环境,释放振兴动能。黑龙江推出“振兴发展民营经济45条”等措施,内蒙古推进全区11.8万项政务服务事项“免证办”,实现了从“投资不过山海关”到“投资争过山海关”的转变,推动东北地区凤凰涅槃、腾笼换鸟,焕发出老工业基地的生机活力。二是体现在服务开放合作,创新驱动发展。东北地区正成为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窗口和面向东北亚的“新前沿”。在深入推进南北互动和对外开放中,东北地区吸引了大量高技术企业和人才,如哈尔滨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沈阳的机器人产业等。三是体现在厚植发展底色,推动绿色发展。东北地区在实现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东北地区冰雪旅游、冰雪文化的“金字招牌”越擦越亮,实现了生态保护和修复的协同发展。

全面把握区域协调发展的阶段性新特征

随着中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区域协调发展也面临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我国区域发展形势是好的,同时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新情况新问题。”[9]习近平总书记从“区域经济发展分化态势明显、发展动力极化现象日益突出、部分区域发展面临较大困难”[10]三方面对“新情况新问题”进行科学概括,构成了全面谋划区域协调发展新思路新举措的基本依据。

区域发展面临动力不足、制度效能低、发展失衡等问题。一是经济增长动力不足,面临发展瓶颈。随着全球经济环境变化和国内经济结构调整,部分地区尤其是老工业基地和资源依赖型地区由于产业结构单一、创新能力不足、人才流失等因素,传统优势逐渐减弱,新的增长点尚未形成,面临经济增长动力不足的困境。二是制度效能低,治理效能欠缺。在一些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制度创新和改革步伐未能与时俱进,不同程度出现了政府职能不够清晰、官僚主义和腐败寻租、投资环境不完善、资源配置效率低下、个体创新创业活动受到影响等问题。三是区域发展失衡,普惠性、共享性不充分。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差距体现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各个方面,不仅影响社会和谐稳定,也有碍于整体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区域经济发展分化态势明显。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分化态势体现在东西部、城乡差距及区域内部不均衡等方面。一是东西部经济增长分化。东部沿海地区由于其地理位置、早期改革开放优惠政策和对外贸易的便利条件,经济发展迅速,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工业体系和服务业。而西部地区由于地理位置相对偏远、自然条件较为恶劣、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经济发展相对缓慢。二是产业结构与经济模式分化。东部地区更倾向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金融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中部地区正逐步提升制造业的技术水平和产业附加值,西部地区主要依托自然资源和地理优势发展资源型产业和特色农业,东北地区则面临老工业基地转型的挑战。三是中心城市与周边地区分化。在如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的内部,不同城市间发展水平存在明显差异。一线城市和部分二线城市由于产业集聚效应、政策支持和人才优势等因素,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而中小城市则面临创新能力不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挑战。

发展动力极化现象日益突出。发展动力极化现象反映了经济活动和资源在某些区域的集聚趋势,体现为大城市和城市群正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这有助于经济规模和效率的提升,但也加剧了区域间的发展不平衡问题。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特大城市发展优势不断增强,杭州、南京、武汉、郑州、成都、西安等大城市发展势头较好。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地区为典型代表的城市和城市群,因其经济集聚效应和较高的资源配置效率,形成了若干个推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极,凭借更完善的基础设施、更多元化的产业结构和更丰富的文化生活,吸引和汇聚了资金、人才等优质要素资源。据预测,到2030年,中国前150的城市将贡献全国约75%的经济增长。[11]随着人口和资源进一步向都市圈聚集,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城市病”和“高房价”等难题,这对核心城市和都市圈的承载力提出更高要求。

部分区域发展面临较大困难。我国部分区域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复杂的挑战和深层矛盾。一是经济转型压力。根据国务院《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3-2020年)》,在我国262个资源型城市中,乌海、阜新、抚顺等67个城市被归类为衰退型。[12]随着中国经济转型发展,依赖传统制造业、重工业和资源产业的地区需要在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等方面加大力度,以适应新的发展要求。二是资源环境约束。我国中度以上生态脆弱区域占全国陆地国土空间面积的55%,资源型城市和生态脆弱区域亟需转变以往发展模式,以应对资源过度开采问题和环境保护要求。三是人口流失与老龄化困境。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我国人口持续向沿江、沿海地区和内地城区集聚,东北三省常住人口为9851万人,比2010年减少了1101万人。[13]部分地区特别是一些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面临严重的人口流失问题,“地区如何留住人”难题进一步凸显,地区老龄化问题日益严峻。

谋划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新思路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支撑,为根本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指明了方向。从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出发,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新形势下区域协调发展“尊重客观规律、发挥比较优势、完善空间治理、保障民生底线”[14]的总思路,为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提供了根本遵循和战略指引。

尊重客观规律。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基于对中国国情和区域发展规律的深刻理解,制定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发展策略。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产业和人口向优势区域集中,形成以城市群为主要形态的增长动力源,进而带动经济总体效率提升,这是经济规律。”[15]要充分考虑区域经济分布的聚集性特征,发挥强劲和活跃的增长极在推动发展中的引擎作用,促进各类资源要素向发达地区和中心城市高效集聚。不断提升枢纽型区域的创新能力和资源配置能力,形成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都市圈,由都市圈引领城市群,再由城市群支撑整个区域的协调发展格局,为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基础。与此同时,要深刻认识和把握生态规律。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问题不仅牵涉经济层面,更涉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建设美丽中国摆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突出位置,就是要求树立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的理念,以高度自觉和自律的态度来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推动中国绿色发展,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发挥比较优势。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必须根据各地区的实际发展水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制定差异化的发展策略。一要立足实际,制定差异化发展战略。要按照宜水则水、宜山则山,宜粮则粮、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的原则,使资源禀赋得以充分发挥。对于经济较为发达的东部地区,可以进一步加强产业升级和创新驱动,而对于中西部及东北老工业基地,需要更多侧重于优化基础设施和营商环境,以及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二要推动合作,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在规划和实施区域发展战略时,既要考虑地区间的经济互补性,又要防止无序竞争和重复建设。通过共建基础设施和提供跨域公共服务,促进资源有效流动和配置,为区域协调发展提供支撑。三要加强引导,出台精准化政策支持。地方政府应根据自身的比较优势和发展阶段,出台定制化、精准化的发展政策,打造极具特色的发展模式,从而增强吸引力和竞争力。

完善空间治理。空间治理涉及对地理空间、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和区域发展等方面的规划和管理。完善的空间治理能够促进各种自然资源和环境服务的合理配置和可持续利用,防止过度开发和污染,保障区域生态安全和资源的长期供给。一要加强国土空间的规划和开发。以“三区三线”(城镇、农业、生态三种类型的国土空间及分别对应划定的城镇开发边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三条控制线)为重点,根据每个区域的主导功能和发展目标设定相应的政策和管理措施,以更好地发挥优势、应对挑战。既要处理好国家、省、市县三级空间规划的关系,也要协调好主体功能区规划、国土规划、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关系。二要完善空间治理的规律和机制。要按照补短板、堵漏洞的思路,系统梳理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及规章制度,建立相互联系、统筹协调的治理机制。秉承系统思维和整体视域,为各种要素交织所形成的静态秩序与动态关系提供治理规则。三要建立差异化的绩效考核体系。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考核标准和指标,考核结果既可与地方政府的奖惩挂钩,也能作为调整政策、配置资源的重要依据。

保障民生底线。保障民生底线是确保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能够彰显社会的公平正义与人文关怀,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一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土地、户籍、转移支付等配套政策,保证迁移人口迁得出、落得下。密切关注关键地区、重点群体及服务短板,构建更加全面和稳固的民生“安全网”。二要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扩大社会保障体系覆盖面,提高农村及落后地区社会保障水平,保证全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同时增强社保基金的抵御风险能力,促进社保基金保值增值和可持续发展。三要加快补齐民生领域短板。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放在各项工作的首要位置,推动惠民举措落地生根,落实做细民生实事,办好办成群众“可感可及”的民生福祉。积极关注新就业形态群体,回应人民群众新诉求,聚焦“一老一小”这一关系到千家万户的重点难点问题,把民生底色擦得更亮,让区域协调发展成色更足。

健全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新机制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要“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16]。为打通区域协调发展“经络”,推动各大区域板块发挥比较优势、形成良性互动,应健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新机制,将顶层设计与专项部署相结合,推动制度创新和制度改革联动,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供良好制度保障。

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内容,是新时代推动我国区域发展的总体战略部署。一要建设现代化城市群。城市群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要强化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功能,形成一批世界级、国际化的大城市群。综合考虑城市群内部的城市定位、功能分工、产业布局等因素,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和政策,确保城市群健康、有序和可持续发展。二要强化区域交流与合作。加强区域间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协同和公共服务共享,确保各类要素联系渠道畅通,提高区域的整体竞争力和辐射带动能力。清除各种显性、隐性市场壁垒,促进生产要素跨区域自由有序流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三要促进老少边穷地区(革命老区、少数民族自治地区、陆地边境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加强对老少边穷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和科技、教育支持,改善提升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园区、职业教育和培训机构等,提升当地创新能力和人力资源服务水平。同时,实施各类优惠政策,引导社会资本向中西部和东北等地区转移。

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是优化国家发展布局、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措施。一要明确区域发展目标和重点领域。充分考虑我国国土空间类型多样、差别巨大的客观实际,根据每个区域的特点和优势确定重点发展领域。在经济增长、产业升级和环境保护等方面,为每个区域重大战略设定明确、可量化的发展目标。二要强化区域辐射带动和引领作用。京津冀、长三角等区域工业化水平高、产业综合实力强,在新兴领域有着旺盛的投资需求。科学规划和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有助于建设强大国内市场、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支撑和带动全国经济增长。三要发挥区域改革使命和试验任务。战略重点区域在推进国家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试验田作用,对中国改革和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应积极引导、鼓励战略重点区域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模式,为其他地区积累宝贵经验。

深入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是中国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有助于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一要精准界定各区域主体功能及定位。我国国土空间按照开发方式不同可分为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每一类都有其独特的涵义和发展重点。要及时追踪主体功能区战略实施情况,动态调整主体功能区战略执行方案。二要推动优化各区域经济结构和空间布局。在优化开发区和重点开发区可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等,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在限制开发区可发展生态农业和特色旅游等绿色产业;在禁止开发区要严格控制经济活动,保护生态环境,加大生态保护和修复力度,确保生态系统稳定性。三要持续加强政策支持和体制机制创新。制定和实施与主体功能区战略相匹配的财政、税收、金融、土地等政策,对符合功能定位的项目给予支持和激励,对违背功能定位的行为加强监管和约束,确保主体功能区战略的有效实施。

深入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不仅要关注经济发展和城市扩张,更要注重居民福祉和生活质量。一要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逐步放宽或取消对农业转移人口的落户限制,确保其能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公共服务。加强对农业转移人口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其就业竞争力,促进其顺利融入城镇就业市场。对于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实施住房租赁补贴或购房补贴政策,改善其居住条件。二要持续推动城市更新和建设。更加注重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城市的宜居性,推动绿色建筑和低碳城市建设,提倡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构建生态友好型的城市环境。同时,要注意保护历史遗迹和特色风貌,保障城市文化的多样性和历史的连续性。三要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格局。加强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将其打造为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增强都市圈核心带动效应。重点培育和发展区域中心城市,着力与周边城镇协同发展,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注重挖掘和培育中小城市的城市特色,提升其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支撑作用。

解决好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解决好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一要推动农村产业转型升级。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推广现代农业技术和管理方法,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附加值。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满足市场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鼓励农村地区发展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特别是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等产业,向开发农业多种功能要潜力。二要将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切入点。建立城乡一体化、县域一盘棋的体制机制,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充分发挥县域在资源配置、产业发展、社会治理等方面的独特作用,构建以县城为中心、以乡镇为节点、以农村为腹地的城乡融合发展空间体系,促进县、乡、村功能衔接互补和资源要素优化配置。三要促进城乡要素的双向流动。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以适当形式进入市场。加强金融支持,满足农业经营主体多样化的融资需求。通过政策引导和支持,支持返乡农民工和高校毕业生等人才在农村地区创业就业。

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加快建设海洋强国,要坚持陆海统筹,走依海富国、以海强国、人海和谐、合作共赢的发展道路。一要推动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的生物、能源和矿产等资源,推动海洋经济多元化发展。二要促进海洋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发展海洋能源、海洋生物医药、海洋工程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海洋经济的比重和质量。健全和完善海洋信息服务、海洋金融服务、海洋法律服务,提升海洋经济的服务能力和水平。三要推动海洋科技取得原创性突破。提高国家在海洋科技创新方面的投入,提升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建立和完善海洋科研基地和实验室,促进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发展。四要深入构建蓝色伙伴关系。坚持和平利用海洋的原则,加强海洋边界管理和海洋资源管理,依法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积极参与全球海洋治理,提升中国在国际海洋事务中的影响力。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基层党组织引领乡村振兴的创新机制研究”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时代农村基层党建高质量发展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分别为:22&ZD029、21BDJ039;中国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廖敏伶对本文亦有贡献)

注释

[1][9][10][14][15]习近平:《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求是》,2019年第24期。

[2][16]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22年10月26日,第1版。

[3]《塑造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人民要论)》,《人民日报》,2019年10月18日,第7版。

[4]《习近平在广东考察时强调 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人民日报》,2023年4月14日,第1版。

[5]《习近平主持召开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强调 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取得新的重大突破 在中国式现代化中更好发挥引领示范作用》,《人民日报》,2023年12月1日,第1版。

[6]《引领区建设两年后 浦东强化四大功能在准备哪些改革》,《第一财经日报》,2023年7月11日,第A02版。

[7]新华社:《习近平在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强调 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让中华民族母亲河永葆生机活力》,2016年1月7日,https://www.gov.cn/xinwen/2016-01/07/content_5031289.htm。

[8]《习近平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强调 牢牢把握东北的重要使命 奋力谱写东北全面振兴新篇章》,《人民日报》,2023年9月10日,第1版。

[11]陈玉宇:《未来15年,中国城市格局将发生重大变化》,2021年8月24日,https://www.gsm.pku.edu.cn/economics/info/1024/2455.htm。

[12]《国务院关于印发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3-2020年)的通知》,2013年11月12日,https://www.gov.cn/zfwj/2013-12/03/content_2540070.htm。

[13]《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结果新闻发布会答记者问》,《中国信息报》,2021年5月12日,第1版。

Promoting Chinese Modernization Through High-Quality Coordinated Regional Development in the New Era

Li Ming

Abstract: Promoting coordinated regional development is a fundamental development strategy for solving the problem of unbalanced and insufficient development among the major contradictions in Chinese society, and it is a major practical requirement for promoting Chinese modernization.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 with comrade Xi Jinping as the core has implemented the new development concept in depth, and has made historic achievements in promoting coordinated regional development and realized a historic leap in economic strength. Under the new circumstances, it is necessary to fully grasp the new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tage of coordinated regional development, deeply grasp the strategic requirements for high-quality coordinated regional development, make efforts to improve the new mechanism for coordinated regional development, and promote the formation of a new pattern of high-quality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mutual support and complementary advantages.

Keywords: coordinated regional development, new characteristics, strategic requirements, Chinese modernization

责 编∕杨 柳 美 编∕梁丽琛

[责任编辑:李思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