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学术前沿 > 成果首发 > 正文

人文经济学赋能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与实践遵循

【摘要】人文经济学根植于人文经济实践,是以人为本、关注经济高质量发展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双向互动的一门学说。人文经济学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强调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具备鲜明的时代特征与文化主体性特征。人文经济学赋能高质量发展在于从微观层面理解个体行为决策,从中观层面剖析产业发展规律,从宏观层面指导政策制定评估。持续推动高质量发展,应丰富人文经济学研究,深化数字技术应用,实现双效统一,促进文明互鉴,加强公共文化服务。

【关键词】人文经济学 高质量发展 以人民为中心 时代特征 文化主体性

【中图分类号】G0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24.04.004

【作者简介】顾江,南京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导,文化和旅游部-南京大学文化和旅游研究基地主任、南京大学长三角文化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研究方向为文化产业经济学、文化企业战略经济学和数字文化产业。主要著作有《长三角文化产业发展蓝皮书》(已出版4部)、《文化产业研究》(已出版32辑)、《文化产业经济学》等。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1]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很发达的地方,经济照样走在前面。可以研究一下这里面的人文经济学。”[2]在高质量发展阶段,人文经济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成功案例。挖掘城市人文经济的发展脉络,研究其中的人文经济学机理,不仅能从实践层面为我国城市发展提供经验参考,更能从理论层面为我国继续推进高质量发展激发全新动能。

高质量发展阶段人文经济学的概念内涵

人文经济学根植于人文经济实践,是以人为本、关注经济高质量发展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双向互动的一门学说,强调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人民服务,同时以人文精神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经济发展不能仅仅看重GDP等单一指标的增长,而更应关注人的物质、精神层面的发展,主张经济发展服务于人。一方面,以人为本是指经济发展应以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经济发展的目标不仅在于物质层面的生活富足,也在于精神层面的充实享受、生理层面的健康安全以及社会层面的安定和谐和公平公正,即全方位提升人的身体素质、文化素质、生活幸福感。另一方面,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是指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充分考虑人的行为主体价值,充分发挥人文精神和人的主观能动性,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层面全方位提升经济发展水平。高质量发展阶段,人文经济学是研究经济发展为人服务,经济与文化相互赋能、耦合协调,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经济学理论。

高质量发展阶段,人文经济学的内涵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一是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中国经济学的研究立场是以人民为中心,在高质量发展阶段,人文经济实践的蓬勃发展和人文经济学研究的持续推进更突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3]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根植于我国历史文化传承之中,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仁者爱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等古代思想无不反映对人的关怀和社会公正的关注,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立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决定了中华文明历史性与现代性的统一。[4]这种统一性使得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当代依然具有深远的意义,为中国经济学研究提供了独特的文化基础和文化视角。中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同样具有重要的经济学意义。以人民为中心意味着不仅要关注经济的规模和速度,更要关注人民的生活质量、社会公平和可持续发展,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置于经济发展的核心位置。

二是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逐渐多元化,不仅包括基本的物质需求,还包括文化、教育、娱乐、健康等方面的需求,这使得社会对精神文明的追求日益凸显。然而,现阶段文化产品服务供给相对滞后,无法完全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领域的高层次需求,中高端供给不足。与之对应,物质产品和一般性服务供给盈余,因而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难以实现协调统一。同时,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文化传统等存在差异,不同群体在收入水平、物质和精神满足程度上存在差异,因而也易造成发展的不均衡、不协调,在客观上增加了社会矛盾和不平等现象。人文经济学以人为核心,关注人的个性、尊严和价值追求等精神需求,在此基础上,认为社会发展应在经济增长的同时考虑人的全面发展,即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此外,人文经济学旨在推动物质和精神资源的配置均衡、分配公平,以确保每个人都有机会参与和享受社会主义现代文明的成果。

三是强调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两个结合”铸牢了道路根基,打开了创新空间,巩固了文化主体性。[5]“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为人文经济学的研究立场、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提供了科学指引。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革命、建设与改革的过程中,不仅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符合国情的发展道路,还强调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两个结合”对当代中国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均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人文经济学强调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仅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尊重,更是在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探寻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中国经济现实情况相结合的可能性。从本质上来讲,人文经济学也属于从中国实际出发,力求解决高质量发展阶段现实问题的21世纪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高质量发展阶段人文经济学的现实特征

我国人文经济学是在高质量发展阶段,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遵循形成的创新理论,表现出鲜明的传承性、连续性、时代性和创新性。人文经济学根植于我国历史文明,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理论基础。“经济”的本意为“经世济民”或“经世济用”,中国古代经济观念强调发展和保障民生,旨在治国安邦。中国古代人文经济学实质上是政治与经济高度结合的民本经济思想。“以富邦国,以养万民,以生百物”“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等都体现了以民生为核心的中国古代民本经济观。其中,最核心的观点是“富民”。《管子·牧民》中“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充分验证了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表明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提高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前提。《论语》中针对“庶矣哉”(人口多)的现实情况,提出先“富之”、后“教之”的思路,《史记》中也强调“治国之道,富民为始”。

然而,无论是儒家的“庶富教”理论,还是法家的“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虽然其思想中均包含了“富民”“惠民”等经济发展为人民服务的主张,但其发展民生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的利益,存在明显的历史和阶级局限性。“民本”的实现前提是“君本”,即只有在统治者“仁政”“轻徭薄赋”等情况下才能略微减轻其对劳动人民的剥削与压迫,因而人民群众的根本权益无法从制度层面得到充分保障。[6]1954年,新中国第一部宪法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被正式写入宪法,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得以正式确立。而在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科学指引下,人文经济学理念的提出也意味着其对中国传统民本经济思想的历史性超越与升华。

我国当代人文经济学具备鲜明的时代特征。我国经济已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单一的经济增长指标无法准确、全面地刻画人民群众的生活需求与生活质量。经济发展更加注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等各方面的协调统一,高质量发展内化为人文经济、人文社会、人与自然三者深度耦合、协调一致的包容性发展,外化为经济增长尊重人文价值、社会发展保障人民权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绿色发展,价值旨归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7]在高质量发展阶段,基于我国经济发展阶段转变的实际情况,要以习近平经济思想和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深入开展人文经济学理论研究,发展集数字经济、共享经济、开放经济、绿色经济等经济形态于一体的中国特色人文经济,以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促进质量变革,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实现高质量发展。

在高质量发展阶段,我国人文经济学的另一个现实特征在于文化主体性的引入,强调文化因素对于个体经济行为的塑造,这为经济学研究提供了一个独特、全新的视角,同时也深化了对文化与经济复杂性的理解。具体而言,人文经济学的文化主体性可从人的主体性、研究主体性和经济文化多样性三方面理解。

人文经济学强调人的主体性,致力于还原经济活动的文化和人性维度。西方经济学的“理性人”“经济人”假说存在着根本性缺陷。一方面,由于信息不完全、不对称,认知能力的局限以及时间和资源的限制等因素影响,人往往只能做到“有限理性”。另一方面,“经济人”假设忽略了人的社会属性对其经济动机及行为方式的影响,当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不一致时,二者的博弈会影响人的预期与偏好,出现“囚徒困境”。[8]因而,在人文经济学视域下解释市场行为和制定经济决策,必须充分考虑人的主体性。

人文经济学强调研究主体性。科学研究并无国界之分,但研究者是有国别的,特别是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不同程度存在意识形态渗透、文化入侵等风险。我国人文经济学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一方面,应坚持人文经济学研究的独立性,在理论和实践层面警惕意识形态渗透等外部因素对研究方向或结论的潜在影响;另一方面,应坚持人文经济学研究的客观性,即在解读民族或个体经济、文化行为时尽可能地客观分析,避免由于研究者的主观性造成过度解读或误导性研究结论。

人文经济学研究强调经济文化多样性,尊重多元文化。不同国家或地区在资源禀赋、经济结构、发展水平和产业布局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同时也存在多元文化差异导致的经济差异。文化通过影响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9]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10]从宏观层面,“文化是制度之母”,文化主要通过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制度(如法律体系等)进而影响其经济;从微观层面,文化主要通过影响经济活动的主体——人的思想和行为方式进而影响经济。

人文经济学赋能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

在微观层面,理解个体行为决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微观层面看,人文经济学坚持以人为本,关注个人经济行为与市场运行机制。人文经济学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关注人的个体需求、价值观、情感以及人与社会的互动。人文经济学将文化因素纳入分析框架中,有助于从微观层面深入理解消费、储蓄、投资等个体经济决策,进而把握其需求和偏好,充分预测经济活动中的个体选择,便于制定科学合理的经济政策。并且,人文经济学主张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人文要素融入经济发展过程中,赋予经济活动以人文价值,从而全面提升人的素质和能力,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微观经济市场由作为经济主体的人构成,人文经济学从自然人和社会人两个层面深入理解经济活动与市场规律。在理解个体经济行为的基础上,以人文经济学为指导优化市场机制的主要落脚点在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此外,人文经济学还关注企业社会责任,培育企业家精神。人文经济学关注企业文化和价值观念如何影响企业的经营决策,包括产品定位、市场营销等。企业更加注重社会价值,打造核心文化品牌,既有助于建立可持续的商业发展模式,也有利于促进市场公平竞争。通过优质人文环境优化企业营商环境,倡导完善知识产权制度等措施来保障企业的良好运营,有利于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

在中观层面,剖析产业发展规律,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从中观层面看,人文经济学赋能高质量发展主要体现在产业组织优化、产业结构升级与发展方式转变上。人文经济学强调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的地位,倡导建立以企业为中心的产业组织形式,通过加强企业自主创新和品牌建设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与市场地位,同时也重视企业与政府、学校、研究所等的合作,进而达到优化产业组织的目的。在产业结构方面,人文经济学关注人文价值对产业发展路径的影响,致力于实现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双效统一。例如,通过推动文化与旅游、科技、金融等产业融合发展,形成全新的产业形态与经济增长点,激发经济发展动能。产业的融合发展有利于创新链完善和价值链塑造,推动产业结构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和人性化等方向发展。传统产业借助产业融合实现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商业模式和产品服务创新,持续推进提质增效。在发展方式转变方面,人文经济学坚持以人为本,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强调产业发展过程注重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和生态平衡,协调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面,综合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推动实现更加普惠、更可持续的发展。同时,产业发展应注重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形成协同发展的良好格局,提升经济发展的竞争力与可持续性。

在宏观层面,指导政策制定评估,优化国家战略与全球治理。从宏观层面看,人文经济学赋能高质量发展主要体现在制定更为全面、更具包容性的经济政策,促使经济发展更好地服务社会需求。在国家战略上,人文经济学侧重于人本理念和文化自信。人文经济学关注人的基本权益,主张实现包容性的经济增长,促进资源的公平分配,缩小社会不平等,从而推动高质量发展。经济高质量发展强调经济增长过程中社会各阶层与群体的参与程度和收益程度,而非仅仅是经济总量的增长。应进一步推动个体机会均等化,从就业、薪酬等方面促进劳动市场公平,从公共服务、教育投入、收入分配等方面促进社会福利和保障均等化。建立更具包容性的决策参与方式,确保各利益相关方都有机会参与到决策过程中,保障社会稳定和公平,促进经济长期稳定与可持续增长。文化自信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人文经济学倡导将文化自信融入国家战略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在现代化进程中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显著提升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和国家形象。在对外开放和全球治理上,人文经济学关注文化多样性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影响,倡导深入研究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社会体制差异的文化根源,推动更具包容性的全球化进程,避免经济摩擦、文化或政治冲突,促进全球经济社会的和谐共处与合作共赢。同时,通过加强国际文化交流合作和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人文经济学赋能高质量发展的实践遵循

一是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丰富人文经济学研究。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11]全面深化人文经济学研究,赋能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是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及高质量发展阶段的人文经济实践,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人文经济学学科体系,依托人文经济的创新实践和人文经济学的理论创新,在全球人文经济学科领域扩大国际话语权。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习近平经济思想和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从学科建设、校企合作、研究方法、研究团队等方面丰富人文经济学研究。搭建跨学科研究平台,丰富人文经济学理论体系。整合经济学、社会学、文化学和心理学等不同领域的学术资源,基于多元视角共同探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问题。建立政产学研沟通机制,加强实践研究。深入企业、社区和基层单位,了解经济发展的现实问题和人民真实需求。通过实践导向的研究,为政府提供决策咨询参考,为企业制定战略规划。整合研究方法,强化实证研究,通过案例分析、数据挖掘等手段,深入剖析人文要素如何影响经济发展,为政策制定提供理论支撑。健全人才培养机制,培养人文经济学领域核心人才。一方面拓宽人才培养渠道,加快创新人才引进。建立人才引进和激励机制,提高对人文经济领域人才的吸引力,优化高层次人才一站式服务保障,包括提供吸引人才的薪酬、福利和职业发展机会,落实高端人才的医疗卫生、子女教育等服务保障,为其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另一方面,建立文化经济人才链培育机制,加强人才培育基地建设,制定人才培养目录、培养目标,引入社会资本,打造人文经济学所需的复合型人文、技术、管理人才创新培育链。

二是以数字技术为手段,赋能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省苏州市考察时指出:“苏州在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上做得很好,不仅有历史文化传承,而且有高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代表未来的发展方向。”[12]应依托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结合人文内涵与特色,形成区域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产业发展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第一,加快文化新基建,奠定颠覆式创新基础。围绕算力、算法、算量等关键要素,推进我国算力产业集群建设,加快在数字文化产业领域的应用场景落地。完善国家文化资源数据库、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库、国家文化产业专网、文化大数据云平台等平台建设,形成“端-边-云-网-智”的数字文化产业基础设施系统布局,促进全国范围内文化产业基础数据的互联互通和统一管理。第二,深化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创新文化生产方式。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推荐个性化的文化活动和内容,或者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来提供沉浸式的文化体验,以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来助推文化产业创新,实现文化与科技的互补发展。以云平台、云计算中心为基础,结合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实现文化企业的高效协作和文化市场的一体化运作。通过5G技术的应用,打破地理区位限制和行政壁垒,促进文化产业跨地区合作,重点培育技术导向、创意导向、数字导向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提高文化产品的生产效率和品质。第三,多措并举助力可持续发展。加快生产流程数字化、智能化,推进产业规模化、集约化进程。应用工业互联网、数字孪生等技术,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基于区块链技术建立透明、可追溯的绿色金融体系。基于区块链的去中心化和不可篡改性,提高绿色投资的透明度,确保资金流向环保和可持续发展项目。

三是以人文内涵为核心,实现双效统一。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为了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人文经济学以人为本,主张经济发展的同时兼顾人文关怀,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效统一,促进经济繁荣和社会文明的协同进步。第一,加强人文关怀和社会包容。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保障弱势群体权益,促进社会公平与包容,使经济增长惠及更广泛的人群。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提升教育和医疗水平,确保经济增长的成果普惠共享。设计经济制度时,注重社会包容性,使得各阶层都能够分享经济发展成果。建立公正的税收政策、社会福利制度,减少贫富差距,让更多人从经济增长中受益。第二,保护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政府层面,将文化保护与传承纳入整体发展战略,在经济发展中注重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合理开发利用文化资源,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和推动文化产业国际化发展,促进本土文化在全球范围的传播。企业层面,要注重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将社会责任融入企业发展战略。引导企业组织开展文化活动、支持社会公益事业,为社会作出积极贡献,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第三,在数字技术的发展中,注重其人文应用。数字技术的发展应服务于人的需求,弘扬人文关怀的理念。数字化不仅仅适用于提高效率和经济产出,还应运用于文化传承、教育普及、社会治理等方面。

四是以经济、文化为纽带,促进文明互鉴。促进文明互鉴是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任务,应以人文经济学为理论指导,综合运用经济、文化、外交等手段。第一,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基于多边主义原则,强调共同利益和全球性挑战的合作应对。通过制定战略性合作计划,寻找在国际事务中与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深化合作的机会。推进我国本土企业的全球价值链攀升,提高我国核心竞争力从而掌握在全球治理中的话语权,推动国际规则的制定,确保本国在全球治理中的利益得到更好的维护。积极参与推动全球治理机制的民主化和法治化,倡导多元参与和民主决策机制,确保各国在全球治理中的平等地位,推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第二,促进国际贸易与文化交流。剖析全球文化市场的需求和趋势,基于跨境电子商务平台,将本地文化产品推向国际市场。加强与国际友好城市的合作,从文化交流项目的设计、执行和评估等方面入手,实现更加有效的国际友城文化交流。优化营商环境,通过简化审批流程、优化税收政策、提供一站式服务等举措吸引外资来华展业兴业。第三,加强学术交流与国际化人才培养。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增进对不同国家学术体系和思想文化的认识和了解,促进各国之间的学术交流和合作。通过联合科研、学术研讨等方式,推动学术领域的合作与发展,为文明互鉴提供更多的学术支持和智力支持。作为经济活动、文化活动的重要主体,人才是促进文明互鉴的重要力量。支持青年交流与人才培养,促进各国之间的青年人才交流和合作。同时通过开展青年文化节、青年志愿者活动等方式,推动青年人才交流,为文明互鉴提供更多的人力资本支持。

五是以共享为目标,加强公共文化服务。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实现文化发展成果全民共享,有助于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权益,提升人民幸福感和社会文明水平。第一,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制定明确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确保政府投入更有针对性,更好地服务于公众需求。同时,建立政府投入的效益评估机制,对投入的各个方面进行全面评估,确保资源得到最大化利用。第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进行全面的城乡文化需求分析,通过科学的规划和布局,确保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满足不同区域、不同群体的需求。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发展,建设多功能、多层次的文化综合体,以更好地满足社会多元化的文化需求。第三,丰富公共文化服务内容。策划系列文化活动,包括艺术表演、文化节庆等,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吸引力,吸引更多民众参与。制定全民阅读和科普宣传计划,借助文化服务推广科学知识,提高公众文化素养。第四,加强标准化和均等化建设。制定公共文化服务的标准和规范,确保各个服务环节都符合一定的标准,提高服务质量。在均等化的前提下,根据不同地区、不同群体的需求差异,提供差异化的公共文化服务。第五,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制定相关支持政策,包括税收优惠、社会责任认证等,激励企业和非营利组织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共建格局。建立政府和社会组织的良好合作机制,确保社会参与有序、有效。

(本文系研究阐释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AZD065)

注释

[1]《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光明日报》,2023年3月6日,第1版。

[2][12]何聪、郑海鸥、王伟健:《一座城,创新实践人文经济学》,《人民日报》,2023年9月8日,第3版。

[3]程霖、张申、陈旭东:《中国经济学的探索:一个历史考察》,《经济研究》,2020年第9期。

[4][5]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求是》,2023年第17期。

[6]叶坦、王昉:《对中国古代民本经济观的传承与超越》,《人民日报》,2021年11月29日,第9版。

[7]洪银兴:《经济发展的中国道路和习近平经济思想的贡献》,《经济学动态》,2021年第12期。

[8][9][10]陈冬华等:《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时代化中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学习贯彻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精神笔谈》,《经济研究》,2023年第7期。

[11]《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 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 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人民日报》,2022年4月26日,第1版。

Humanistic Economics Empowers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The Internal Logic and the Pathway to Follow

Gu Jiang

Abstract: Humanistic economics, a theory deeply rooted in the practice of Humanistic economy during stages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serves as a guiding framework. This theory emphasizes the recipro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high-qual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holistic growth of individuals. Positioned at the forefront of human-centered values, humanistic economics advocates for the harmonious coexistence of material and spiritual civilizations. It integrates fundamental Marxist principles with the richnes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embodying contemporary characteristics and cultural subjectivity. Humanistic economics facilitates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through a multi-dimensional approach. At the micro level, it comprehensively understands individual behavior and decision-making processes. At the meso level, it analyzes the laws governing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t the macro level, it provides guidance for formulating and evaluating policies. To sustain and propel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it is imperative to augment the intersection of humanities and economics, deepen the integration of digital technology, achieve the synergy of dual effects, foster cross-cultural learning, and fortify public cultural services.

Keywords: humanistic economics,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people-centered, contemporary characteristics, cultural subjectivity

责 编∕韩 拓 美 编∕周群英

[责任编辑:李思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