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学术前沿 > 成果首发 > 正文

深化理解和把握人文经济学的方法论自觉

【摘要】当前,我们需要提高方法论自觉来深入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人文经济学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的基本内涵、精神实质和本质要求。一是以文本文献研究为基础,准确理解和牢牢把握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新时代人文经济学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的最新旨要与本质内涵 ;二是以实事求是的研究扎根中国大地,汲取样本范例的主要经验以推动中国式人文经济学理论创新 ;三是以反思批判性对话破解西方经济学逐利本性所导致的“人文缺失”、“人文悖论”与“人文危机”等价值困境,深入理解和把握人文经济学以“人文回归”与“人文逻辑”解决西方经济学弊端的创新特征与主要功能 ;四是以创新性思考理解和把握人文经济学所肩负的重大战略性创新实践使命 ;五是以系统思维深刻把握人文经济学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资源。

【关键词】人文经济学 方法论自觉 基本内涵

【中图分类号】G0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24.04.003

【作者简介】任平,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苏州大学中国特色城镇化研究中心、江苏省高校新型城镇化与社会治理协同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要著作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交往实践与主体际》等。 

当前,围绕完整准确理解和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文经济学”重大论断的精神实质、学理意蕴和实践要求,国内学者发表了若干论著、研究报告和前沿访谈,掀起了新一轮研究热潮,展现了学术创新的新气象。人文经济学揭示了人文与经济交融互动的发展模式,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文价值取向,方兴未艾的人文经济新实践对于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然而,理解和启蒙“破题”之后,我们的研究和认识尚处在初级阶段,对于新时代人文经济学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的主要内涵与本质要求的理解和把握还不够深入,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还存在着若干难点堵点,专业化、学理化的自主知识体系建构尚未开题,一般性学术阐释还未能肩负起以人文经济学新思想引导促进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的重任。

因此,相关问题亟待深入研究,需要以更高站位、更新境界和方法论自觉进一步开辟人文经济学研究的新方向。无论是深入掘进研究重点方向中的问题,还是肩负和完成当代使命,都必须要有方法论自觉。只有达到方法论自觉的境界,我们才能在宏观上真正看清方向、了解全局、把握重点,才能深度穿透问题表象进而抵达本质向度。为此,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在方法论自觉基础上深化理解和把握人文经济学的重要使命展开论述:一是以文本文献研究为基础,梳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与经济融合互动关系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思想演化逻辑,准确理解和牢牢把握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新时代人文经济学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的最新旨要与本质内涵;二是扎根中国大地实事求是地汲取样本范例经验,不断推动中国式人文经济学理论创新;三是以反思批判性对话突破西方经济学逐利本性所导致的“人文缺失”“人文悖论”与“人文危机”价值困境,深入理解和把握人文经济学以“人文回归”与“人文逻辑”解决西方经济学弊端的创新特征与主要功能;四是以创新性思考理解和把握人文经济学新实践重大战略性使命;五是以系统思维深刻把握人文经济学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资源。在全球和平赤字和人文赤字的语境中以交流对话推广人文经济学人文优先的价值引导,彰显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世界价值和意义。

文本文献深耕:与时俱进理解和把握新时代人文经济学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

深化理解和把握新时代人文经济学的第一个重要使命,就是要以文本文献研究为基础,全面梳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和经济融合互动关系的思想和论断,理解和把握从《之江新语》阐发“文化经济”重要思想到党的二十大之后提出新时代人文经济学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的演化逻辑。之所以需要如此,一是习近平总书记长期关注文化和经济的交融互动关系。从《之江新语》多篇文献中强调“文化经济”的重要思想到新时代新征程提出新时代人文经济学,形成了一个与时俱进的发展演化话语逻辑。思想话语存在于文本文献之中,文本文献是思想话语的符号载体。只有深入解读文本文献,才能准确理解和把握相关思想及其发展脉络。因此,我们要以“文本-文献学”的解读方式准确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在诸多文本文献中相关表达的精神实质。二是“文本-文献学”解读方式作为一种理解文本文献内在精神的科学方法,具有理解的自觉。这一自觉强调解读文本文献必须客观尊重文本文献符号的内在含义,必须按照历史解读原则将文本文献意义的变化看作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过程。我们的理解既不能否认其文本前后思想内容之间一脉相承的连续性,更不能忽略其变化具有的创新指向。同时,我们需要重视两个偏误:一是忽略习近平总书记长期关注“文化和经济交融互动、融合发展”这一主题的系列文献的历史性和一脉相承性;二是忽略新时代人文经济学所具有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的创新性。我们必须破除上述两种误读倾向,要坚持与时俱进,对历史发展的线索加以梳理和确证,穿透文本文献话语表达的表层,深度理解话语背后的出场语境和重大意义。

破除第一种误读,我们需要明确新时代人文经济学话语是习近平总书记长期关注文化和经济的交融互动关系、强调文化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这一重要思想的创新发展。因此,我们在深化理解和把握新时代人文经济学命题之前,首先要回到文本文献的起点。早在浙江工作时,习近平同志就在多篇重要文章中以“文化经济”作为主题阐明了相关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是全面总结浙江发展的历史经验。重要文章从“品牌大省”“文化城市”“文明兴村”“浙商文化”“浙江人经济”“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等多角度,全方位聚焦文化与经济的交融互动、融合发展关系,强调文化是经济的灵魂,文化引领并赋能经济,从而构成“文化经济”。可见,这一新论断具有坚实的历史基础和实践样本支撑,是从实际出发高度提炼升华的中国之思。

二是精辟概括了“文化经济”的基本内涵。“所谓文化经济是对文化经济化和经济文化化的统称,其实质是文化与经济的交融互动、融合发展。”[1]这一经典概括,至少包括了紧密关联的三重关键含义。首先,“文化经济”偏重于阐释文化与经济的交融互动关系。读懂了这一关系,我们也就读懂了习近平总书记为什么在提出“人文经济学”时多次提醒我们注意苏州、杭州样本的精髓和特色。“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杭都是在经济发展上走在前列的城市。文化很发达的地方,经济照样走在前面。可以研究一下这里面的人文经济学。”[2]其次,这一定义,旨在突破西方经济学偏重于物化牟利的拜物教,在坚守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关于经济决定文化、文化反作用经济的基本原理的同时,深化拓展了文化与经济交融互动的新关系,将其放在影响人类社会发展的高度加以理解和把握,形成了“文化经济化、经济文化化”双向互动的关联机制。最后,文化经济视域着力强调文化作为经济的灵魂的地位和作用。习近平同志在《之江新语》一篇题为《文化是灵魂》的文章中指出:“文化的力量,或者我们称之为构成综合竞争力的文化软实力,总是‘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经济力量、政治力量、社会力量之中,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导航灯’、社会和谐的‘黏合剂’。”[3]文化从根本上说是由经济决定的,但是任何经济又都离不开文化的支撑。

三是站在唯物史观的高度,守正创新地阐明文化的支撑作用是全方位的。“文化赋予经济发展以深厚的人文价值,使人的经济活动与动物的谋生行为有质的区别;文化赋予经济发展以极高的组织效能,促进社会主体间的相互沟通和社会凝聚力的形成;文化赋予经济发展以更强的竞争力,先进文化与生产力中最活跃的人的因素一旦结合起来,劳动力素质就会得到极大地提高,劳动对象的广度和深度会得到极大的拓展;人类改造自然、取得财富的能力与数量会成几何级数增加。”[4]文化还对政治、社会的协同和谐发挥着关键作用。文化的熏陶、教化和激励作用具有增进共同体的功能,能够推动解决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各种矛盾,进而优化经济发展环境。这一全方位的阐释作为“文化经济”何以可能的科学理据,构成了一篇扎根中国现实大地、开辟理论创新新境界的大文章,有助于我们理解文化何以构成经济的灵魂。

四是阐明了“文化经济”的本质核心。“文化经济”的主体是“人”,强调“文化即人化”的思想,铺垫了“文化经济”与“人文经济”的互通路径。“‘文化经济’的本质在于文化和经济的融合发展,说到底要突出一个‘人’字。”[5]“‘浙江经济’不是‘浙江人经济’,前者立足点在地域,是地区经济的概念,是GDP概念;后者立足点是人,更多的是文化概念,是GNP概念。”[6]“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人是最活跃的因素,最关键的内容,最基本的前提。”[7]“文化即‘人化’,文化事业即养人心志、育人情操的事业。人,本质上就是文化的人,而不是‘物化’的人;是能动的、全面的人,而不是僵化的、‘单向度’的人。人类不仅追求物质条件、经济指标,还要追求‘幸福指数’;不仅追求自然生态的和谐,还要追求‘精神生态’的和谐;不仅追求效率和公平,还要追求人际关系的和谐与精神生活的充实,追求生命的意义。”[8]可以说,这一论述阐明了“文化经济”的基本内涵、主要特征、主要机理和主要功能,建构了文化是支撑经济的灵魂、具有多重功能的理论框架,进而突出阐明了文化经济的本质在于人本身,为我们深化理解和把握“文化经济”和新时代人文经济学的思想内涵,进而为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破除第二种误读,我们要强调新时代人文经济学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既是习近平总书记长期关注“文化经济”的思想的结晶,更是在新的历史方位上与时俱进的创新表达。两者思想发展脉络既赓续融通、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富有理论创新意义。就“文化经济”思想而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文化之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例如,赓续中华文脉、坚持“两个结合”、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即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等等。就新时代人文经济学而论,我们要以更高站位来深入理解和把握提出新时代人文经济学命题的时代语境和重大意义。

郑重提出新时代人文经济学命题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阐明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战略安排和重大原则,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与本质要求之一。中国式现代化必然要解决西方现代化的弊病,即西方经济学在资本逻辑宰制下出现的“人文缺失”和“人文悖论”及其导致的“人文危机”等一系列根本弊端,这就呼唤在“人民至上”原则引领下具有“人文回归”“人文逻辑”内在禀赋的经济学表达——“人文经济学”的出场。新时代人文经济学超越了西方经济学的知识藩篱,坚持理论创新,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集中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和根本宗旨。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9]这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根本旨归。新时代人文经济学将发展目标聚焦于促进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促进物质经济产品的极大丰富和人文价值与精神文化的极大繁荣,成为高质量发展战略的思想引领。经济发展以社会发展为目的,社会发展以人的发展为归宿,人的发展以精神文化为内核。新时代新征程,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深入探寻人文优势和文化力量全面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实现路径和内在机制,将文化力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推动力。新时代人文经济学坚持“以人为中心”的原则,坚守“人文至上”的主体性地位。“文化”之“文”不是“天文”或“地文”,而是“顶天立地”之“人文”。“文化经济”是路径、方式、锁钥,“人文经济”是目的、旨要、根本。“文化经济”在本质上必然回归、发展为“人文经济”。新时代人文经济学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是我们需要深化理解和把握的关键内容。

实事求是研究:以实践样本案例推动人文经济学理论创新

深化理解和把握新时代人文经济学的第二个重要使命,就是要以实事求是的研究范式扎根中国大地,汲取样本范例经验和精神的滋养,不断推动新时代人文经济学的理论创新。

从世界历史看,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往往会推动文化发展,同时文化也会“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经济活动之中,为经济发展提供支撑动力。人文经济形态,是世界各国存在的普遍现象。人文经济学也有望打造促进人类发展、增进社会福祉的“世界样本”,发展成为真实捕捉和反映世界人文与经济交融互动、融合发展机制和规律的全球经济学体系。然而,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经济形态表达,新时代人文经济学本质上是中国式人文经济学,其自主知识体系首先要扎根中国大地,汲取中国人文经济成功实践的样本范例经验和精神滋养,以自身的伟大实践推动理论的创新发展。新时代人文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绝不是空疏的主观臆想产物,而是在多年的历史实践中积累积淀的结果。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其形塑绝非一日之功、一蹴而就,而是日积月累、久久为功,通过在经济领域的渗透、浸润,成为引领经济发展的价值导向。能够被称为“人文经济”形态的存在,既具有发达的文化,又具有发达的经济,而且两者处于交融互动、融合发展状态之中,同时也必然具有悠久的历史积淀。所有反映和表达人文经济形态存在机制的人文经济学的知识体系,一旦脱离了历史基础和现实支撑,就必然会变成不切实际的空谈。

因此,深化理解和把握新时代人文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和原理内容,必须深刻体悟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新时代人文经济学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的最新旨要与本质内涵。“词”与“物”、“知”与“行”、理论与实践必须高度统一。一切从中国人文经济的样本案例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这才是基本的、科学的研究范式。如果我们的研究脱离样本案例所代表的中国实际,而仅仅从“应然”出发,或者不注意考察研究样本案例“如何将传统与现代结合得很好”的实际机理和过程,满足于从中国古代经典之中抠搬所谓“经典思想”,拿来作为“人文经济学”所必须遵循的圭臬,那么这一研究方式就是抽象的、主观化的,与实事求是的研究范式相悖,必然要走上教条主义之路,并最终因脱离中国实际而导致失败。因此,我们要多层次、多方面、多角度深入考察和调研样本对象,做到四“看”:一看在样本案例对象中究竟创造了何种意义的“人文经济”奇迹?由于绝佳样本和鲜活案例的经验具有让人易懂的具体性、表达事理的典范性和成果丰硕的代表性,因而撷取客观样本经验编成经典范例用以阐释理论成为学界编撰经济学教科书的惯用方法。二看样本案例对象在长期的实践中走出了何种人文经济发展道路?样本案例的背后往往隐藏着一条或多条成功的路径,我们如果发现并读懂了这一路径,也就可以顺藤摸瓜、顺理成章地理解和剖析奇迹发生的前因后果。三看样本案例在“结合”中的环境和机制。环境就是氛围,是催化人文与经济交融互动、融合发展的或强或弱的相关条件因素。机制就是结合、融合的枢纽,这是形成人文经济的关键要件。机制本身显现为一种带有经济规律性质的行为规则,反映和表达这一规则,构成了我们建构新时代人文经济学原理的知识来源。四看人文经济的内在精神,这是人文经济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灵魂。把握了上述四个层次,也就可以理解和把握样本案例的本真经验,由此出发便可以从问题中的理论上升为理论中的问题,进而在人文经济学的理论建构上展开问答逻辑,推动新时代人文经济学的创新与发展。

任何理论都遵循问答逻辑,而问题总是起源于现实样本。样本往往就是问题的范本。我们坚持问题导向,就是要坚持从样本案例考察研究出发,在对问题的深度反思中找到蕴含其中的理论。2023年7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苏州考察时强调:“苏州在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上做得很好,这里不仅有历史文化的传承,而且有高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代表着未来的发展方向。”[10]这一讲话点明了苏州样本的精髓,也指明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未来方向。只有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高度,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宏观布局下微观样本“走在前、做示范”的探索实践,才能从这一样本价值中得到启示,在深层次上对理论研究提出若干重要问题并进行回答。

问题之一是苏州样本之所以能将传统与现代进行良好结合,之所以能创造既赓续历史文化传统、又有高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的包容性格局,关键在于其具有历史底蕴和历史逻辑,具有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根脉。宋朝(主要是南宋)、元末明初、明中后叶、清末民国初年、新中国建立以来(主要是改革开放以来)五次向现代化迈进的历史,展示的是一条自主性、内生型的中国现代化道路。在这一漫长曲折的奋斗过程中,苏州样本表明中国的现代化并不是没有历史根脉,并不是起源于如美国费正清研究中心所指认的外源型、被动性“冲击-回应”模式,而是带有自主选择性的、内生性的,这一历史经验将刷新世界现代化历史发生的版图。问题之二是苏州样本迈向现代化的千年历史,本质上是千年的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过程,充分展现了一条人文经济的千年发展之路。问题之三是苏州样本展示的现代化产业革命道路和标准恰好具有独特性。西方经济学总是企图以“理性人假设”为无限扩张占有世界资源而节约劳动成本赚取价值背书,这一路径至今仍然是西方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路径。但是,这一路径的前提是对自然资源无限制地掠夺,需要“地理大发现”、建立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和全球霸权来加以支撑,因此,这一发展道路最终必将被终结。苏州样本创造的产业革命道路既不同于西方的“工业革命”,也不完全等同于美国学者德·弗雷斯所说的用廉价而熟练的劳动推动“斯密式增长”的东方“勤劳革命”,而就是“苏作革命”,即利用充满人文气息甚至“道心”支配的高技艺劳动加工有限的自然资源来创造高附加值产品,走出了一条自主的高质量经济发展之路,探索出了独特的现代化标准。这一特点在丝绸、服装、刺绣、红木家具、核雕、玉器、苏式园林、吴门医药等优秀传统产业中均有体现。在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如何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读懂了苏州样本,才能读懂人文经济学,才能读懂人文经济学为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开辟的新道路,真正理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人文经济学为何“代表未来的发展方向”。问题之四是“内生型”体现了“以人化文”“以文化人”“以文化产”的“人的现代化”的重要性。苏州样本通过各种方式打磨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关系,因此才能使苏州的经济与文化、传统与现代很好地结合,并且这一惯习内化于人,使苏州人具有现代心理、行为和价值观,具有发展的共同体主义、契约精神和创新精神,由此也构成了人文经济学苏州样本的历史底蕴。

反思批判性对话:解决西方经济学“人文缺失”弊端的理论创新路径

深化理解和把握新时代人文经济学的第三个使命,就是要以反思批判性对话范式解决西方经济学的弊端,实现理论创新。需要破除的误读误解是:按照西方经济学的知识眼界,将人文经济学仅仅当作是“文化产业经济学”或“西方经济学大众化”。正如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之新”打破了西方现代化“一统天下”的迷思、超越了其弊端和矛盾一样,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经济学表达,新时代人文经济学要坚决破除和超越西方经济学的“人文缺失”“人文悖论”所导致的“人文危机”弊端,以“人文回归”的“人文逻辑”建构新的自主知识体系。

自亚当·斯密将启蒙思想所推崇的构成现代性的两大根基——“大写的人”与“大写的理性”以两种方式结合,西方经济学“人文缺失”的前途与命运就已被注定。《道德情操论》阐明了人的丰富情感、道德和价值,但是唯独不具有理性。《国富论》专论经济学,作为经济学前提的“人”恰好是“理性人”,不具有任何人文、道德、情感和价值(非经济学价值)。在这里,西方经济学主张的三个教条都是“人文向度排除”“人文缺失”的:一是作为经济学前提、起点和基础的“理性人”只是片面追求利益最大化的需求动物,就是“资本的人格化”,因而不是“有文之人”。二是作为经济学面对的主要赛道和主要方式的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只讲“利”而非“人”,必然导致残酷竞争中大多数人的退场,只有少数资本人格化在场。三是作为市场背后主导资源配置的规则——价值规律,更是只讲“利”而无“人”,“价值”仅仅指经济逐利本性,而排除一切人文价值内涵。价值规律就是逐利规律,而不是人文价值引领、支配和主宰生产、交换、流通、消费的经济规律。资本、资源、劳动趋利而行,供求关系变动而导致的价格高于、平于或低于价值的状况及其带来的有利、无利或亏损将促使资源配置不断在各个产业部门流动重组,以达到供求关系相对平衡的目的。由此埋下的“人文缺失”和“人文悖论”的前因,导致了经济危机与人文危机的恶果。20世纪人本主义与工具理性的大分裂,直接撕裂了作为西方现代性的两大根基的密切关系,走向仅仅依靠唯一根基维持现代性的“晚期现代性”的荒凉景象,最终在“人之死”与“理性崩溃”中导向后现代。后现代思潮深刻揭露和批判经典现代性提出以来西方经济学将工具理性与“人”抽象化的两者分裂,深度反思了现代性的种种弊端,从而提出了超越现代性的主张。

然而,西方经济学的自我反思和外部反思并没有从根本上纠正和解决这些偏误。西方经济学也曾经提出若干“人文经济学”指称,主要有三种含义。一是“人文经济学”即文化产业经济学,对象是作为产业的文化即非物质生产部门,但是主导主宰文化产业的依然是资本逻辑。文化产业经济学无非是西方经济学用资本逐利逻辑来重新解释非物质生产部门的生产和销售。二是指西方经济学的“大众化”形态。因为过度崇尚经济学“理性人”的“理性工具”特征,因此,西方经济学话语表达越来越数学化、公式化、模式化,疏离大众因而不被大众所接受。因此,一些西方经济学有识之士主张要重新以自然语言表达西方经济学的内容,贴近大众,让大众读懂。然而,这一努力并没有改变西方经济学的主轴依然“人文缺失”。三是抽象的人本经济学,主张人的道德、伦理对于经济学的底线规约。这类研究在某些方面在呼唤“人文回归”,但是并没有主张“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因而在本质上与我国形成的新时代人文经济学依然存在本质区别。

解决和超越西方经济学内在的“人文缺失”与“人文悖论”的内在弊端,我们必须回到马克思主义,重新思考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对于资本逻辑主宰的西方经济学(英法古典经济学、德国国民经济学)资本拜物教等根本弊端的反思。在马克思看来,西方经济学不过是资本逻辑的经济学话语表达和理论再现。因而,相对于资本逻辑批判而言,马克思对西方经济学的批判,不过是对“副本”的批判,是从属于对资本逻辑逐利本性导致的三大崩溃的批判。所谓三大崩溃,即资本逻辑逐利本性导致拜物教,让“物与物的关系”颠倒了“人与人的关系”,资本逻辑条件下的特性是人对于物的依赖,“物化逻辑”主宰着人的逻辑,因此造成社会关系的全面异化,进而导致私有制条件下的社会全面崩溃。同样,资本逐利本性也破坏了人生存的自然基础,人无法与自然和谐共生,从而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全面崩溃,进而,资本逻辑全球化霸权导致全球关系的对抗和崩溃。马克思的《资本论》对资本逻辑进行了深刻批判,进而提出了超越资本逻辑及其西方经济学的历史任务。

新时代人文经济学全面继承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思想传统,在解决西方经济学资本逻辑和资本拜物教基础上导致的“人文缺失”和“人文悖论”弊端的过程中,以“人文回归”的导向和鲜明的“人文逻辑”来建构自己的“人文与经济交融互动、融合发展”的理论新框架、新格局,重塑经济学的人文目的、人文动能、人文范式、人文赛道、人文规则和结果形态,从而谱写了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篇章。这将掀起一场经济学领域内的学科、学术、话语体系的彻底革命,打破我国大学、研究机构和有关部门对于西方经济学的深度依赖,走出以新时代人文经济学助力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实践的创新之路。

创新思考问题:理解和把握人文经济学新实践重大战略使命

深化理解和把握新时代人文经济学的第四个当代使命,就是要以创新范式制定人文经济学新实践的重大战略。在这一方向上,我们要尽可能全面地理解和把握新时代人文经济学的主要特性和实践功能,不仅要深入总结和确证历史基础,更要谋划新时代人文经济学战略新实践的宏观格局,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走向辉煌的未来。在此需要明确的基本观点是:人文经济是一场新实践,不仅代表着一种“新范式”,更体现出“五新”的战略思维。

一是提出人文新目的、新目标。与西方经济学基于资本逻辑逐利本性将经济学目的限定为逐利最大化的“理性人”假设不同,新时代人文经济学的根本宗旨是“以人民为中心”,目的在于促进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同样,与西方经济学单纯为了资本私利而消耗和破坏自然资源环境不同,新时代人文经济学主张“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与西方经济学为了资本单一主体利益而诉诸“丛林法则”霸凌宰制全球利益不同,新时代人文经济学强调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同价值和包容性增长。

二是发展人文新范式、人文新动能。人文经济既包含原初经济的动力和方式,但是又不限于原初经济的“高速增长”方式所依赖的“出口、投资和消费”三驾马车动力结构。新发展方式更强调范式中人的主体性作用和文化素养高品质高质量的带动性。单纯的“物的现代化”被“人的现代化”体系所替代。创新动能旨在强化人文与科技的融合,原初单纯的经济现代化弊端将被“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所超越。新时代人文经济学以创新的人文动能开辟高质量发展的新范式,强调“人文”替代资本成为全要素生产率(TFP)中的主导要素。强调“人文”助力科技创新构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力量。以人兴文、以文兴人,人文兴产、文化生态,人、产、城融合成为未来发展新动能。

三是设计人文新赛道。西方经济学主要围绕资本、市场、政府、国际四维设计经济赛道,而相对缺少人文赛道。经济赛道主要可分为微观赛道(企业内部竞争)、宏观赛道(各种市场和营商环境)、政府赛道(获得政府公共产品及其政策倾斜和特许通道)和全球赛道(WTO、TTIP、TPP、欧盟、数字经济体系等)。至今,这些赛道依然强势地主宰着全球经济。要想打破西方资本霸权主宰,我们不仅要发挥共建“一带一路”和亚投行的赛道作用,还需要设计人文新赛道。“人文+”成为衡量、检验、激励参与者的新平台。中国倡导的人文经济学崇尚人文多元、平等、包容、合作、共赢的新理念,将据此在全球及国内设计出不同于单纯的市场、政府、社会三元格局的新赛道,这必将给进入新赛道的各类主体带来崭新体验和机会。

四是设计人文新规则。在现有规则体系下,市场经济公平竞争规则主要关注“效率”,政府的再分配规则主要关注“公平”,社会慈善和第三次分配规则主要关注“道德和文化因素”。三次规则相对独立,因而难以完全避免市场失灵、政府失灵和第三部门失灵所带来的弊端。人文经济学强调人文逻辑,能够为参与规则制定和执行的各个角色开展互动设定新的体系,以充分保障为了共同富裕而奋斗的社会成员能够凝聚一心、奋勇向前。

五是形成人文经济新形态。这一结果形态与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相呼应、相契合、相一致,旨在让经济现代化的发展成果更多更好地为全体人民共享,指向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以及传统与现代、经济与人文融合互动的现代化。

由此可见,新时代人文经济学的主要特征和功能是全面的,而不仅仅限于“新范式”。在新时代人文经济学的引领下,中国式现代化开辟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将有新的制度性、机制性、平台性和功能性保障。

增强系统思维:深刻把握新时代人文经济学的思想资源

深化理解和把握新时代人文经济学的第五个重要使命,要以系统思维深刻把握新时代人文经济学的中外马克思主义思想资源。在全球和平赤字和人文赤字的语境中,要以对话范式推广人文经济学人文优先的价值导向,彰显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世界意义。为此,我们需要破除碎片化思维,主张系统思维;明确新时代人文经济学思想资源绝非源于单向度,而是需要在系统的历史维度中加以把握。新时代人文经济学的“本质之新”不是主观判定的,而是在系统的参照系和坐标系之中加以比较的结果。参照系和坐标系的选择也绝不是主观任意所为,而是人文经济学出场学的必然选择。

超越西方经济学的“人文缺失”“人文悖论”所导致的“人文危机”,已成为建构新时代人文经济学必选的参照系和坐标系。与中国式现代化“本质之新”在于超越西方式现代化的根本矛盾和若干弊端一样,新时代人文经济学的“人文回归”和“人文逻辑”的“本质之新”源于对西方经济学弊端的解决和超越。在这一坐标系中,我们需要有科学的反思精神和辩证的否定精神,即对于西方经济学不是外在的、抽象的、全盘的批判和否定,而是在历史层面加以分析和考察。一方面,我们要适当肯定西方经济学反映和表达的有关世界现代化一般的和普遍的规律内容,在这一意义上,新时代人文经济学若没有合理吸收和利用西方经济学关于经济运行客观规律的思想,就无法成为时代的科学,也就没有可能成为解决其弊端、超越其形态的新的自主知识体系。另一方面,如果我们不能揭示和消除西方经济学囿于资本逻辑逐利本性而必然导致的种种弊端,那么也就无法打破西方经济学的学术主宰和话语霸权地位。

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建构新时代人文经济学的根脉资源。赓续就是结合,就是将传统与现代结合,将传统的人文经济思想资源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转化为现代人文经济学的资源。有了根脉资源,也就有了历史基础和现实支撑,新时代人文经济学就内含了强大的文化自信。赓续中华优秀的人文经济传统,一是要坚持考察现实的历史进程,从中把握真实的而非虚幻的、客观的而非主观的、实际的而非想象的优秀文化基因。二是要在生命活态连续性上把握人文经济传统。人文经济是具有生命活力的存在,不断发展延续着其优秀传统。我们要将之放在生命延续的进程中加以考察,而不能外在地、抽象判定一切传统都已消亡。三是要整体性地继承人文经济传统,将其整体精神、风格、特色完整继承并在新时代发扬光大。四是要坚持“自我运动”的辩证法原则,将传统走向当代看作是传统内部“自己运动”的结果。只有坚持以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对人文经济学加以把握,才能够理解其变化运动规律。

坚持守正创新原则是新时代人文经济学继承并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和唯物史观这一“魂脉”的正确立场。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创新的产物,新时代人文经济学的建构既要“守正”,即继承和弘扬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于西方经济学的反思和批判,以及唯物史观阐明的经济决定文化、文化反作用于经济的基本原理;又要着力“创新”,即不仅要以文化与经济总体交融互动、融合发展作为考察对象,更要从市场、国家、社会三维关系出发,重新思考当代唯物史观的中国逻辑,考察人文对于经济所发挥的灵魂作用、价值引领作用和双向转化机制的强大推动功能,系统理解和把握人文新目的、新范式、新动能、新赛道、新规则和新形态对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内容的重构。要言之,新时代人文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是一项长期事业,对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实践创新意义重大,需要我们持续努力奋斗、久久为功。

(本文系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重大委托项目、江苏省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人文经济学的江苏实践”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3ZXWD001)

注释

[1][3][4][5][6][7][8]习近平:《之江新语》,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232、149、149、232、233、198、150页。

[2][10]《拓展文化经济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人民日报》,2023年9月4日,第9版。

[9]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22年10月26日,第1版。

Deepen Understanding and Grasping the

Methodological Consciousness of Humanistic Economics

Ren Ping

Abstract: At present, to deepen our understanding and grasp of the basic connotation, spiritual essence and essentialrequirements of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s new ideas, new views and new thesis on "humanistic economics", we need toimprove the methodological consciousness. First, it is necessary to accurately understand and firmly grasp the latest purpose andessence of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s new ideas, new arguments and new theses on humanistic economics in the new era onthe basis of textual literature research; The second is to take root in the land of China with a realistic research paradigm and drawon the main experience of sample examples to promote the great creation of Chinese humanistic economic theory; The third is torethink the critical dialogue paradigm to break through the value dilemma of "lack of humanities", "paradox of humanities" and"crisis of humanities" caused by the profit-seeking nature of Western economics, and deeply understand and grasp the innovativecharacteristics and main functions of humanistic economics to solve the shortcomings of Western economics with "humanisticreturn" and "humanistic logic". Fourth, it is necessary to think creatively to understand and grasp the major strategic innovationpractical mission of humanistic economics. Fifth, it is necessary to profoundly grasp the Marxist ideological resources of humanisticeconomics with systematic thinking.

Keywords:humanistic economics, methodological consciousness, basic connotation

责 编∕杨 柳  美 编∕梁丽琛

[责任编辑:杨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