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地方要闻 > 基层治理 > 正文

抓好“后继有人” 铸就“郡县治”生力军

“郡县治,天下安。”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面对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课题,组织工作务必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为指引,抓好“后继有人”这件大事。要把功夫用在平时,把目标放眼长远,通过构建年轻干部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蓄养竞相迸发的源头活水。

用盘存量稳增量促进干部合理流动。重构老中青。合理的干部梯队应是老中青结合、年龄差均匀的状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德才表现好的、群众口碑好的还是应该用,不能简单以年龄划线。”对于确实干劲不足的,再及时予以调整,进而盘活县域干部队伍整体职数,为更多有干劲有能力有谋略的干部创造施展才华的舞台。扩容小空间。让想干事、肯干事、能干成事的干部有更好用武之地是组织工作的前进方向。一些基层年轻干部往往不是想“躺平”,而是基层晋升空间有限,“有为”仍然不能“有位”。对于此类情况,应以摸清情况、了解事由为前提,不盲目不武断给年轻干部定性,应尝试打破部门之间壁垒,加强乡镇和县直机关之间的双向流动,形成干事创业效果上的增量。活跃静态图。优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良好政治生态是组织工作的奋斗目标。轮岗是重要动力,如果对此不重视、不掌握,就会将干部工作的长期图、远景图变为了静态图、病态图。应加强基层领导干部尤其是副职之间的交流;同时加强各个部门、各个领域之间干部横向的流动,用新的岗位新的机遇正向拉动年轻干部的干劲和才华。

用能者上庸者下推动人岗相适选配。注重不同层次职务对干部能力的不同要求。“骏马能历险,耕田不如牛。”越是身在基层一线,越是需要更强的执行力,而越是身居“帷幄”,则越需要谋划把握全局的能力。培育使用年轻干部,应立足每个年轻干部的基本实际,区分经历教育阶段较多的偏理论型、经历基层工作较多的偏实践型等补课,发挥每个干部特长,把好钢用在刀刃上。注重不同类别职务对干部特征的不同要求。正职、副职对干部能力的要求不同,正职要求更强的决断力,副职要求更严谨细致的组织能力。考察干部应注意将影响工作走向、关系工作进程的性格特征因素列入其中,区分适合做群众工作的细致耐心型、适合做规划工作的认真钻研型、适合做经济工作的果敢决断型等,以求在搭配班子时形成“1+1>2”的合力。注重不同具体工作对干部素质的不同要求。干部考核的落脚点,最终还是在于实绩。要查看事业实绩考核年轻干部,应充分发挥年度考核这一工具的撬动,应把年轻干部干了什么事、干成了多少事、干的事组织和群众认不认可作为日常了解干部的重要内容,力求在重点工作实战中把优秀干部发现出来、识别出来、推荐上来。

用走出去引进来引导视野眼光开拓坚持走出去。走出去学习高质量发展的典型是让年轻干部见世面、开眼界的有效方式。坚持有的放矢,走出去不能只把眼光放在一线城市,走出去也要遵循“人岗相适”的原则,分批次组织年轻干部走出去,实施精准化学习。“太先进”、学不来的地方暂时不选择,就去“后起之秀”的地方,更易有可模仿性、遵照性。坚持引进来。对于县一级来说,不可盲目追求引进“高端人才”,而是应选择匹配度高、能留得住的人才。应目标明确,将年轻党政人才、经济人才等打捆谋划规划,并与“走出去”学习到的经验相结合,以极强的针对性将最适宜本地发展的相关业态的人才引进来。坚持双培育。合理运用“外引内育”,辩证把握年轻干部使用节奏,既不揠苗助长也不设隐性台阶,一茬接着一茬墩苗、一步一个脚印踏稳。统筹考虑规划本地年轻干部人才和外引年轻干部人才的梯队、结构,力避“干部好用,一直不动”,打捆考察使用,真正让年轻干部队伍成为促进“郡县治”的生力军。

[责任编辑:李一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