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地方要闻 > 典型经验 > 正文

“一核五网”编织幸福吕梁

欲筑室者,先治其基。党的工作最坚实的力量支撑在基层,活力也在基层。近年来,山西省吕梁市司法局全面落实省委、市委关于抓党建促基层治理能力提升工作的安排部署,紧紧围绕“平安吕梁、法治吕梁”建设工作总体部署,把党对基层的领导作为提升基层治理能力的根本遵循和保证,推动司法所党建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以新思维、新手段、新方法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

强化组织建设 突出政治引领“核心”

按照吕梁市政府办《关于加强新时代七好司法所建设的意见》,把司法所“党组织覆盖好”作为全系统加强基层治理的“核心”来抓,进一步夯实司法行政基层基础。

完善党组织体系,通过在司法所设立独立党支部、联合党支部、党小组,派驻党建指导员等方式,推动司法所党的建设工作实现全覆盖。加强党组织制度建设,积极落实“三会一课”,有针对性地开展党员主题党日活动,明确做到学习有计划、有记录、有心得、有体会、有考核,充分调动司法所党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党组织作用发挥,开展“七好”司法所建设、创建新时代枫桥式“七好”司法所三年行动等活动,推动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全市司法所满意度和知晓度大幅提升。

强化工作质效 织密矛盾纠纷“处置网”

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强化人民调解纠纷化解“第一道防线”功能,优化联调联动机制,推动矛盾纠纷及时就地化解。

织密调解组织网络,以创建枫桥式“七好”司法所为契机,加强乡镇、村(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规范化建设,推动调解组织持续向物业管理、知识产权等重点行业、领域延伸。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各类调解组织2667个。

构建更高水平调解大格局,成立吕梁市人民调解协会,开展诉前调解、访调对接工作,畅通联调联动机制,及时化解法院、信访部门移送的矛盾纠纷。2023年全市诉前调解委员会化解矛盾纠纷4000余件,访调对接调解委员会化解100余件。

健全经费保障制度,制定出台《吕梁市司法局人民调解案件补贴办法(试行)》《吕梁市人民调解协会工作制度》等制度,进一步推进人民调解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充分激发人民调解员工作活力。

发挥调解示范引领作用,2023年1个调解组织和2名调解员受到司法部表彰,2篇调解案例在《小郭跑腿》栏目播出,1名调解员在全省一、二级人民调解员实操技能分享竞赛中荣获一等奖,通过用“身边人”解决群众“身边事”,矛盾纠纷化解水平进一步提升。

强化培训实效  构建法治机制“宣传网”

市委、市政府将“法律明白人”培养工作纳入法治乡村建设和“八五”普法规划统筹谋划,作为全市乡村振兴重点工作、民生工程。

完善培养机制,市司法局制定印发实施方案,建立由市、县、乡三级司法行政部门牵头实施,上下贯通、精准施策、一抓到底的培养工作机制。精准培养对象,重点将“两委”班子成员、村(社区)妇联干部、人民调解员、村民小组长、农村学法用法示范户等人员纳入培训对象。丰富培养活动,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学习辅导方式,开展建设一所法治讲堂、设置一个法治宣传栏、设立一个法律顾问室、组建一支法律志愿者队伍、建立一个法律图书室“五个一”达标创建活动。截至目前,全市共组建“法律明白人”队伍2.1万余人,对健全全市基层普法体系和“三治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起到重要作用。

强化平台建设 构建法律服务“保障网”

充分发挥公共法律服务多元主体作用,着力破解公共法律服务发展不均衡问题,提升基层治理法治化水平。

构建四级法律服务网,全市依托法律援助、司法所等资源,建成覆盖市县乡村四级的实体平台,升级12348法律热线平台功能,为1235个行政村(社区)配置法律服务终端平台,推进了“互联网+公共法律服务”网络平台建设。

推动便民服务工程提质增效,积极落实省政府“免费法律咨询及特殊群体援助惠民工程”,免费法律咨询人次和办理特殊群体法律援助案件数连续三年位列全省第一方阵。推进刑事案件律师辩护全覆盖,为全市涉黑涉恶案件被告人提供法律援助200余人次。

加强律师队伍建设,认真落实吕梁市引进律师人才的六条措施,从区域外引进律所5个、律师42名。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公职律师工作的二十条措施》,公职律师增至146名。

统筹公证法律服务资源,依托市诚信公证处,在资源短缺的兴县、岚县、方山等地开展公证远程办证试点工作,办理小额遗产继承、不涉及财产处分的委托公证111件。

强化管理方式 织密平安建设“防护网”

严格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社区矫正法》《山西省社区矫正法实施细则》及《山西省安置帮教工作办法(试行)》,着力提升社区矫正管理水平,推进安置帮教信息化建设,切实维护基层社会的安全稳定。

加大社区矫正对象管理力度。积极落实社区矫正“1+12+1+1+1”制度体系,通过委托第三方社会机构外包社区矫正对象的教育帮扶、聘请专业心理辅导老师等方式,实现监督管理和教育帮扶有机统一。

加大专项排查力度。开展涉黑涉恶刑满释放人员摸底排查专项行动,定期对涉黑涉恶、暴力犯罪的安置帮教对象进行排查,通过联合各村各社区随时掌控其行踪动态、生活动向,严防失联和重新犯罪。

加大教育帮扶基地建设力度。全市目前共建成社区矫正、社区家政教育基地、公益活动基地和就业基地82个,安置帮教基地36个,为生活困难又无经济来源的特殊人群提供就近就业途径。

提升教育帮扶信息化水平。持续推进社区矫正“一局一中心”工作模式全覆盖工作、“智慧矫正中心”创建工作,开展培训提高安置帮教工作信息管理系统使用水平,社区矫正对象和安置帮教对象管理、帮扶更精准,基层社会的安全稳定得到有力维护。

 强化执法新模式 织密基层执法“安全网”

坚持“法无授权不可为”,采用多维论证方式,优化赋权事项目录,实施精准赋权,为基层治理蓄力增效。

全域推进精准赋权。通过开展分级分类调研,走访重点乡镇(街道)召开座谈会,梳理执法事项参考目录,指导县市区召开职权下放对接论证会,基层厘清执法边界,确保下放事项“接得上”“用得上”。

全过程实行制度指导。出台《关于在抓党建促基层治理能力提升中持续深化乡镇(街道)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的指导意见》《乡镇(街道)综合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指引》等指导工作开展;统一袖标,规范标识,规范执法流程和文书格式,落实执法资格管理制度,畅通执法人员进出渠道。

全方位组建执法机构,推动乡镇(街道)加挂行政综合执法牌子,成立综合行政执法办公室,设置案件询问、行政调解、案件档案等办公功能区。

全链条开展实战实操,开展“大培训、大排查、大演练、大比武”“四大”行动,以全景式演习提升全过程实战能力。今年举办各类培训29场,举办党的二十大精神暨乡镇(街道)综合执法改革知识竞赛,300余人同台竞技“比武”。

全要素保障执法队伍,为每个乡镇落实执法专项经费,配备执法记录仪、执法车,为执法人员参加工伤保险,今年共开展综合执法7765次、联合执法642次,基层综合执法队伍逐步规范。

全流程开展执法监督,开展道路交通安全和运输执法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通过走访企业、从业人员和群众,发放问卷调查表,开展推广包容免罚模式,以坚实的行政执法监督切实保障基层执法规范化、法治化。(谭轩文) 

[责任编辑:韩冰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