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地方要闻 > 典型经验 > 正文

胡长春:“村网共建·便民服务” 电力满格赋能乡村振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夯实社会治理基层基础,推动社会治理重心下移,构建党组织领导的共建共治共享的城乡基层治理格局。2022年,中办和国办印发了《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提出了乡村建设行动12项重点任务,其中明确要“巩固提升农村电力保障水平,推进城乡配电网建设,提高边远地区供电保障能力”。为有效解决农村供电服务不畅、政府保障不足、村民参与不够等问题,株洲市在全国首创性建立“村网共建”机制,将电力工作纳入村务常态管理,将村务便民服务嵌入电力常态化管理,推进乡村电网建设与乡村治理现代化深度融合,实现了乡村电力建设由单打独斗到齐抓共管、要我办到我要办、发展等电力到电力等发展、用上电到用好电的转变。

“基层组织+电力企业”协同治。将电力治理工作纳入乡镇、村日常管理事务中来,发挥基层组织治理作用,推进乡镇、村组与电力公司协同联动、高效治电。建立专班推。市、县两级分别成立“村网共建·便民服务”工作专班,建立常态化调度机制,统筹推进“村网共建·便民服务”工作。建网联动推。在各村(社区)明确1名委员兼任电力联络员,分级建立乡镇与县公司、村组与供电所、村委电力联络员与台区经理的三级联动服务网络。今年以来,处理电力建设阻工纠纷110件,协调树障清理660多处,阻工量较去年同期下降58%。签订协议推。由属地县公司、供电所分别与乡镇、村(社区)签订协议,明确服务平台搭建、村级电网建设、矛盾化解等合作内容,全市105个乡镇、1388个村均签订了协议。培训指导推。将“村网共建”纳入干部培训重要内容,通过“村村响”、上门走访活动和电视等各类媒体宣传,提高村民接收度、认同度。

“线上+线下”便民办。丰富便民办电渠道,延伸服务触角,打通农村供电服务最后一米。建立便民服务点一站办。打破“N个镇+1个供电所”的供电服务模式,将供电服务下沉到村一级服务窗口,在各乡镇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便民服务站)增设“村网共建”便民服务点,提供“一站通办”服务,供电服务窗口的服务半径由25公里缩短至1.5公里。打通渠道线上办。打通智慧株洲政务数据通道,在“诸事达”APP开发上线“村网共建·便民服务”服务平台,实行“一网通办”“一件事一次办”。同时,推广“网上国网”APP、“国网湖南电力”微信公众号等线上办电服务渠道。“村网共建”线上平台服务客户超过100万户,政企联动办理业务1.1万余件,群众投诉量减少22.11%。特殊群体上门办。为老弱病残、留守人员等特殊群体推行差异化服务,开通绿色通道,提供“一对一”预约上门个性化服务,上门服务特殊群体440余次,建立帮扶档案316户。

“电力+产业”精准助。大力推动乡村电气化和能源消费升级,为乡村振兴蓄电发力。精准对接企业需求。建立乡村产业项目需求清单,推动供电所主动上门、快速响应。2022年以来,累计助力全市兴办乡村小微企业2600余个,为企业节约成本6000余万元,办电成本下降28%。实行“三省”“三零”办服务。为乡村产业10千伏接入办电项目,提供省力、省时、省钱服务,“一口对外”对全环节业务上门办、线上办、限时办;对小微企业办电提供零上门、零投资、零审批办电服务。大力开展乡村产业电气化改造。大力推广电制茶、电烤烟、电榨油等电能替代新技术,对分布式光伏、充电桩、电能替代等项目开辟“绿色通道”,帮助企业优化电网结构、降低用电成本。已为31个乡村电气化项目开辟“绿色通道”。

“激励+约束”保长效。坚持强激励硬约束,实现常态化运行不走样,便民化服务不打折。严格督查考评。将“村网共建”纳入乡村振兴考核、平安乡村建设考评内容,推动责任、工作落到实处。强化正向激励。在全市开展“村网共建·便民服务”典型乡镇、典型村组和典型人物评选活动,发挥示范带动作,充分调动基层工作热情。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联合电力公司设置专项资金,对工作优秀、贡献突出的电力联络员,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给予奖励,让基层“村网共建”有奔头、有甜头、有劲头。

(作者:胡长春,系湖南省政法委主持日常工作的副书记,时任株洲市委副书记、市政法委书记)

[责任编辑:周艳]